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湖受污水体修复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混凝处理阶段: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15~30秒后再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加入的试剂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计的0.01~0.05%;生化处理阶段: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两个处理阶段目标各异但互为补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将。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对河湖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速度都大大 加强,影响了河湖的自然进化过程,对河湖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河湖水环境的恶化,会严重影响到河湖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生活的质 量。我国河湖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田排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许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没 有执行或只是部分执行了限制排放污水的排放标准;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牺 牲水生态环境谋取利润,加重了河湖污染程度;加之生活污水的处理率过低,许多市政排污 口直接入河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河湖水体污染日渐严重,失去或部分失去其原 有的水资源功能。随着我国近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河湖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 出。由于相当数量的河湖内部体系长期得不到动力的充实而逐渐减弱自身纳污的能力和自 身修复的能力,以至于这些河湖水体污染积聚,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因此,深入研究污染水 体修复技术及其实施方法、研究河湖的可持续性保洁、维系河湖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能将,恢复并持续保护河湖水体的 自然生态面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其特征在于按以下两个阶段分步进行(1)第一阶段,即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泥沙聚沉剂混凝处理阶段将 Na2CO3和PAC (聚合氯化铝)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其中所加入的 Na2CO3和PAC的重量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的百分比计算, PAC 0. 01 0. 05%;Na2C03 0. 01 0. 05%,并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15 30秒后再 将聚丙烯酰胺和淀粉_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_丙烯酰胺接枝共聚 物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其中所加入的聚丙烯酰胺和淀粉_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重 量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的百分比计算,聚丙烯酰胺0.01 0. 05%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0. 01 0. 05%,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2)第二阶段生化处理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 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 ;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聚乙烯醇PVA作为 包埋剂,质量浓度为10% ;以海藻酸钠作为添加剂,质量浓度为0.2% ;包泥量为1 1,调 节pH至6. 5,包埋28小时,得固定微生物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 菌和积磷菌。将固定微生物的小球放入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继续进行生化处理来修复河湖受污水体。混凝处理阶段和生化处理阶段两个阶段是目标各异且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两个阶段,是保证河湖受污水体得到修复并持续保护水体自然生态面貌不可或缺的两个阶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阶段将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泥沙聚沉剂依据其时序效应 对河湖受污水体进行混凝,使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脱稳絮凝沉降而得以除 去;本专利技术混凝后的净水与絮凝体快速分离,作用机理是混凝剂分子链上的阴离子活性基 团与受污水体中的微粒及胶体表面间的范得华力、氢键作用而引起吸附架桥作用;絮凝剂 与聚沉剂的复合,使混凝剂同时具有电中和作用及吸附架桥作用,促进固态颗粒形成网状 结构桥连体;桥连体产生网捕卷扫作用;同时增大形成的聚集体的密度;人工制造的水体 紊流使得水体内部减阻,减弱了水与絮体的黏滞力。由此产生良好的混凝沉降效果。本发 明的第二阶段用以降低河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的含量。固定 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PVA (聚乙烯醇)作为包埋剂、海藻酸钠作为添加剂,固定微生物的载 体成球状。能快速、简捷地固定微生物;将筛选出来的优势菌种加以固定驯化,组成一个快 速、高效、连续处理废水的生物膜系统。该系统具有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强、反应易于控制、 菌种高效、自繁衍、微生物浓度高、固液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固定化微生物普遍比未固定化 的微生物性能好、稳定、耐冲击负荷、降解污染有机物性能力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的施工工艺设施图。其特征是整套处理设施布置 在河湖装饰的景观廊道之下,地面无任何可见的水处理设备,实用价值高。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河湖受污水体修复的实施例1 3所用原料及投加配比如表1所示,絮凝剂、 聚沉剂的组分按所聚凝的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比计。表1单位% 河湖受污水体修复的方法,各物质的用量按表1,按以下步骤进行(1)第一阶段混凝处理将Na2CO3和PAC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并采用曝气紊流 搅拌进行混凝;15 30秒后再将聚丙烯酰胺和淀粉_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按先聚丙烯酰 胺、后淀粉_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 (2)第二阶段生化处理将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再引入生化处理阶段继续 进行去除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的处理,生化处理采用固定化生物膜法;固 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为以聚乙烯醇PVA作为包埋剂,质量浓度为10%;以海藻酸钠作为添 加剂,质量浓度为0.2%;包泥量为1 1,调节pH至6. 5,包埋28小时,得固定微生物的小 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表2是按表1所示的实施例1 3所用原料及投加配比对取自各地的河湖受污水 体样品的处理结果。表3是使用本技术修复广州市马涌河受污水体时关于修复效果的检测报告。权利要求,其特征在于按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为混凝处理阶段将Na2CO3和聚合氯化铝PAC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并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15~30秒后再将聚丙烯酰胺和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其中加入的Na2CO3、PAC、聚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的0.01~0.05%;(2)第二阶段为生化处理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得固定微生物的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两个阶段进行混凝处理阶段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15~30秒后再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加入的试剂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计的0.01~0.05%;生化处理阶段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本专利技术的两个处理阶段目标各异但互为补充。文档编号C02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河湖受污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为混凝处理阶段:将Na↓[2]CO↓[3]和聚合氯化铝PAC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并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15~30秒后再将聚丙烯酰胺和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其中加入的Na↓[2]CO↓[3]、PAC、聚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的0.01~0.05%;(2)第二阶段为生化处理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得固定微生物的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录,
申请(专利权)人:杨国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