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防气蚀分油盘制造技术_技高网

防气蚀分油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6199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气蚀分油盘,所述分油盘上设有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分油盘上设有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均位于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之间,吸油腔(9)和排油腔(10)之间形成上闭死区(11)和下闭死区(12),所述分油盘上设有第一油路(15)和第二油路(16),第一油路(15)的一端位于吸油腔(9)的腔壁上,第一油路(15)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第二油路(16)的一端位于排油腔(10)的腔壁上,第二油路(16)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防气蚀的优点,使用寿命长,可减少马达故障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马达上用的防气蚀分油盘


技术介绍

1、液压马达(简称马达)是液压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液压马达的结构,如图2所示的弯轴马达,是常见的马达,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转子2,转子2的一侧设有分油盘3,分油盘3的一侧设有与壳体1固定的端盖13,转子2的另一侧设有主轴4,主轴4通过轴承14连接壳体1,主轴4通过中心杆5连接转子2,中心杆5的外侧周向分布多根柱塞6,柱塞6的一端与主轴4球铰接,柱塞6的另一端插入到转子2的柱塞腔中。

2、分油盘3是马达的核心部件,如图3所示,分油盘3贴向转子2的侧壁上设有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分油盘3贴向转子2的侧壁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均位于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之间,高压油从分油盘3的外侧进入吸油腔9、再进入到转子2的部分柱塞腔中,转子2其余柱塞腔中的油液从排油腔10排出分油盘3。吸油腔9和排油腔10之间形成上闭死区11和下闭死区12。

3、根据客户反馈,如图4所示,在使用一端时间后,上闭死区11处容易产生的表面破损,特别是在内严封带上容易形成,导致内封严带密封失效,进而马达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气蚀分油盘。本专利技术具有能防气蚀的优点,使用寿命长,可减少马达故障率。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防气蚀分油盘,所述分油盘上设有外严封带和内严封带,分油盘上设有吸油腔和排油腔,吸油腔和排油腔均位于外严封带和内严封带之间,吸油腔和排油腔之间形成上闭死区和下闭死区,所述分油盘上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的一端位于吸油腔的腔壁上,第一油路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第二油路的一端位于排油腔的腔壁上,第二油路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

3、前述的防气蚀分油盘中,所述第一油路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处的内严封带上。

4、前述的防气蚀分油盘中,所述第一油路的另一端靠近排油腔。

5、前述的防气蚀分油盘中,所述第二油路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处的内严封带上。

6、前述的防气蚀分油盘中,所述第二油路的另一端靠近吸油腔。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现有分油盘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道油路,将吸排油腔的油液接通至上闭死区的严封带。

8、申请人根据多年经验经验以及实验总结发现,液压马达在工作时会存在左右旋换向冲击的工况,马达切换旋向时,液压系统多路阀首先回到中位后再切换至另一位。其中多路阀切换至中位时,马达进口到多路阀出口、马达出口至多路阀回油口这两段油路为封闭状态,由于负载惯性的作用,马达无法立即停转或反向旋转,就导致马达进口至多路阀出口这一段油路的油液瞬间失压甚至产生负压(即吸空),马达出口至多路阀这一段油路形成高压。当压力低于空气分离压时,溶解在油液中的空气就会游离出来,使油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经过死区转动到高压区后压力高于空气分离压,气泡又瞬间破裂(即气蚀),释放出大量能量,在分油盘上形成气蚀,表现为表面破损。

9、转子(又叫缸体)与分油盘之间的油膜油液流动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液压马达(如弯轴马达)在工作时无论左旋还是右旋,低压到高压的切换均处在上闭死区,所以油液中的空气在上闭死区游离出来,能量冲击反复作用在上闭死区;第二、转子转动时通过摩擦力带动分油盘与缸体之间的油膜进行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油液向外封严带流动,气泡向内流动,富集在内严封带处炸裂,导致内封严带密封失效。

10、在弄清楚现有封油盘在上闭死区产生表面破损(实际为气蚀)的原因后,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道油路,将吸排油腔的油液接通至上闭死区的严封带,当马达换向冲击时,马达出口侧的高压油会引入到分油盘上死区内封严带靠近进口的低压侧,以此维持内封严带处的压力高于空气分离压,进而避免在分油盘上死区发生气穴、气蚀问题。同时也能起到维持分油盘、缸体之间油膜稳定,极大的提高了分油盘的使用寿命,经试验,在马达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分油盘上不再产生气蚀。

11、综上,本专利技术具有能防气蚀的优点,使用寿命长,可减少马达故障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气蚀分油盘,所述分油盘上设有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分油盘上设有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均位于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之间,吸油腔(9)和排油腔(10)之间形成上闭死区(11)和下闭死区(1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盘上设有第一油路(15)和第二油路(16),第一油路(15)的一端位于吸油腔(9)的腔壁上,第一油路(15)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第二油路(16)的一端位于排油腔(10)的腔壁上,第二油路(16)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气蚀分油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15)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处的内严封带(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气蚀分油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15)的另一端靠近排油腔(10)。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气蚀分油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16)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处的内严封带(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气蚀分油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16)的另一端靠近吸油腔(9)。

...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气蚀分油盘,所述分油盘上设有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分油盘上设有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吸油腔(9)和排油腔(10)均位于外严封带(7)和内严封带(8)之间,吸油腔(9)和排油腔(10)之间形成上闭死区(11)和下闭死区(1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盘上设有第一油路(15)和第二油路(16),第一油路(15)的一端位于吸油腔(9)的腔壁上,第一油路(15)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第二油路(16)的一端位于排油腔(10)的腔壁上,第二油路(16)的另一端位于上闭死区(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文龙林军军王远
申请(专利权)人:联德液压贵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