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_技高网

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40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安装在卧式压缩机的后壳上,后壳与卧式压缩机的吸气侧接触;控制器包括PCB板、控制芯片、扁平热管和制冷片,控制芯片与PCB板电连接且与后壳接触;扁平热管在控制芯片与PCB板之间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依次形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安装在后壳内壁上的制冷片与第一区域接触,控制芯片与第三区域接触,第二区域与后壳间留有间隙;制冷片与PCB板电连接,冷端与扁平热管相连,热端与后壳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过滤器及其使用方法使控制芯片既被动散热也主动散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芯片的散热效果;扁平热管中部悬空,避免了冷源和热源直接接触,提高了扁平热管传热效果,加强了控制芯片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涡旋压缩机的变频控制器在部分工况下芯片发热量较高,当控制器芯片的散热量低于其自身电耗发热量时,逐渐进入过热或过温状态的控制器芯片就会限制压缩机工作,严重时甚至造成压缩机控制器芯片的损坏。

2、现有技术中,控制器芯片通过导热硅脂,将热量传导至压缩机低压腔低温区域侧实现散热。但这一设计属于被动散热,在部分工况下仍有可能导致芯片因散热不良而发生过热。

3、有鉴于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针对其提出一种新的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改善卧式压缩机控制器芯片的散热。

2、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后壳上,所述后壳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吸气侧之间形成面接触;

4、所述控制器包括pcb板、控制芯片、扁平热管和制冷片,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pcb板的一侧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面接触;

5、所述扁平热管位于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pcb板之间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在面向所述后壳的侧面上依次形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安装在所述后壳的内壁上的所述制冷片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面接触,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后壳间留有间隙;

6、所述制冷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用于在通电时向所述后壳传导所述控制芯片的热量;所述制冷片包括热端和冷端,所述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扁平热管相连,所述制冷片的热端与所述后壳相连。

7、在本技术方案中,控制芯片既通过与后壳的面接触进行被动散热,也通过扁平热管与制冷片的连接利用制冷片通电后产生的珀尔帖效应实现主动散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芯片的散热效果;同时,扁平热管连接控制芯片和制冷片的部分悬空,避免了冷源和热源直接接触,提高了扁平热管的传热效果,加强了控制芯片的散热。

8、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后壳间涂敷有第一导热层。

9、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热层排除了控制芯片与后壳间的空气,使得控制芯片可充分向后壳导热。

10、优选地,所述扁平热管与所述控制芯片间涂敷有第二导热层。

11、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导热层排除了控制芯片与扁平热管间的空气,使得控制芯片可充分向扁平热管导热。

12、优选地,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扁平热管之间涂敷有第三导热层,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后壳之间涂敷有第四导热层。

13、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三导热层排除了制冷片与扁平热管间的空气,第四导热层排除了制冷片与后壳间的空气,使得热量可由扁平热管经制冷片传导至后壳而不影响制冷片的温度,提高了散热效率。

14、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多个针脚与所述pcb板相连,所述扁平热管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中部,多个所述针脚设置在所述控制芯片平行于所述扁平热管的两侧。

15、在本技术方案中,扁平热管与针脚互不干扰,使控制芯片完全正常工作。

16、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多个针脚与所述pcb板相连,所述扁平热管上开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针脚贯穿所述通孔。

17、在本技术方案中,为适应控制芯片设计,扁平热管上开设通孔给针脚让位,使得扁平热管内液体可正常循环,针脚也可正常与pcb板连接。

18、优选地,所述制冷片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上方,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

19、在本技术方案中,连接制冷片和控制芯片的扁平热管内的液体受热以气态从控制芯片一端流向制冷片一端,在制冷片一端放热冷却后变为液态,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回控制芯片一端,无需外部额外驱动。

20、优选地,所述扁平热管由所述制冷片的一侧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侧边。

21、在本技术方案中,扁平热管与制冷片间接触面积较大,均匀向制冷片各部分传递热量。

22、优选地,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凸台,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制冷片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凸台相连。

23、在本技术方案中,控制芯片和制冷片作为热源和冷源,不直接接触,提高了扁平热管的传热效果,加强了控制芯片的散热。

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控制器;

25、当所述控制芯片的温度升至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pcb板开始向所述制冷片通弱直流电,所述制冷片开始降温;

26、当所述控制芯片的温度降至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pcb板停止向所述制冷片通弱直流电,所述制冷片停止降温。

27、在本技术方案中,控制芯片散热正常时,制冷片不工作,不进行主动散热,仅当控制芯片温度过高时制冷片才开始工作,既避免了控制芯片温度过高损坏,又降低了散热耗能。

28、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

29、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0、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使控制芯片既通过与后壳的面接触进行被动散热,也通过扁平热管与制冷片的连接利用制冷片通电后产生的珀尔帖效应实现主动散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芯片的散热效果;同时,扁平热管连接控制芯片和制冷片的部分悬空,避免了冷源和热源直接接触,提高了扁平热管的传热效果,加强了控制芯片的散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后壳上,所述后壳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吸气侧之间形成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后壳间涂敷有第一导热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热管与所述控制芯片间涂敷有第二导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扁平热管之间涂敷有第三导热层,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后壳之间涂敷有第四导热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多个针脚与所述PCB板相连,所述扁平热管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中部,多个所述针脚设置在所述控制芯片平行于所述扁平热管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多个针脚与所述PCB板相连,所述扁平热管上开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针脚贯穿所述通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上方,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热管由所述制冷片的一侧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侧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凸台,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制冷片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凸台相连。

10.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卧式压缩机控制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压缩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后壳上,所述后壳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吸气侧之间形成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后壳间涂敷有第一导热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热管与所述控制芯片间涂敷有第二导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扁平热管之间涂敷有第三导热层,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后壳之间涂敷有第四导热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多个针脚与所述pcb板相连,所述扁平热管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中部,多个所述针脚设置在所述控制芯片平行于所述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英男陶宏吴生礼周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