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641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组、第一中继系统、第二反射组、第二中继系统、第三反射组,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的夹角均为90°;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焦距分别为f11、f12、f21、f22,2*f11*tanθ<D11;2*f12*tanθ<D12;2*f21*tanθ<D21;2*f22*tanθ<D22;θ是传输光路入瞳处偏转平行光的最大角度,D11、D12、D21、D22分别是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有效孔径。该传输光路可实现对光线的多次转向传输,可以反射不同偏转角度的平行光,以最少的光学元件进行多节点的光路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路传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


技术介绍

1、传像光纤是指用于光学图像传输的光纤,主要用直径约17um的玻璃光纤排列成规则的密堆积形的光纤束,其面积在2.5×2.5~10×10mm2不等,外径细至mm级,视场范围小,柔软可弯曲,可以用于高质量的图像传输。通常其纤芯可达数万根,由于其亚像素级别的物理尺寸,使得被观测目标能在光滑的光纤端面汇聚成清晰的图像(像元越小,像素越高,成像就越清晰)。

2、但是,由于传像光纤制作工艺复杂、价格颇高,目前仅少数国家的少数企业掌握着成熟的制备工艺。为清晰显示其成像效果,光纤端面往往需要进行研磨以达到其所需要的光洁度,这无疑增加了制作工艺难度。且由于光在光纤内的传输存在损耗,因此在光纤成像时,光纤长度受到了一定限制,一般不超过6m。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传像光纤进行光路传输时受限颇多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组、第一中继系统、第二反射组、第二中继系统、第三反射组,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

3、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包括第一中继系统前组和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焦距分别为f11和f12,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包括第二中继系统前组和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焦距分别为f21和f22,f11、f12、f21、f22满足:

4、2*f11*tanθ<d11;

5、2*f12*tanθ<d12;

6、2*f21*tanθ<d21;

7、2*f22*tanθ<d22;

8、其中,θ是所述传输光路入瞳处偏转平行光的最大角度,0°<θ<20°,d11、d12、d21、d22分别是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有效孔径。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光线依次经第一反射组、第一中继系统、第二反射组、第二中继系统、第三反射组后出射,可实现对光线的多次转向传输,在此结构基础上,焦距满足上述配置可以使第一反射组、第二反射组和第三反射组反射不同偏转角度的平行光,以最少的光学元件进行多节点的光路传输,并降低对这三处的位置公差。整个光路结构简单、调试方便,且相较于光纤传输成本更低、工艺更加简单,并且,第一中继系统和第二中继系统可以适应性延长光路,使得整个传输光路的长度大大增加。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组、第二反射组、第三反射组均为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

11、优选地,所述光路的入瞳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距离为l4,所述第二反射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5,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6,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7,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距离为l8,满足:

12、l1=l4=f11,l2=l3=f12,l5=l8=f21,l6=l7=f22。

13、优选地,7.06<(f11+f12+f21+f22)/∑t<8.41,其中,∑t为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

14、优选地,5.38<t12/∑t<5.56,1.49<t34/∑t<1.86,其中,t12为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34为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5、优选地,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和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均包括相同的双胶合透镜。

16、优选地,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一反射组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h-lak54,中心厚度为5mm,通光半孔径为10mm;

17、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f13,中心厚度为2mm,通光半孔径为10mm;

18、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中靠近所述第一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f13,中心厚度为2mm,通光半孔径为10mm;

19、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中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h-lak54,中心厚度为5mm,通光半孔径为10mm;

20、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中,s11面的曲率半径为223.95mm,s12面的曲率半径为69.37mm,s13面的曲率半径为-188.02mm,s13面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中心厚度为147.97mm,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的s14面的中心厚度为147.97mm;

21、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中,s14面的曲率半径为188.02mm,s15面的曲率半径为69.37mm,s16面的曲率半径为-223.95mm。

22、优选地,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和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均包括相同的双胶合透镜。

23、优选地,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组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baf2,中心厚度为10.001mm,通光半孔径为5mm;

24、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三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f13,中心厚度为10.001mm,通光半孔径为5mm;

25、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中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f13,中心厚度为10.001mm,通光半孔径为5mm;

26、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中靠近所述第三反射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baf2,中心厚度为10.001mm,通光半孔径为5mm;

27、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中,s21面的曲率半径为44.635mm,s22面的曲率半径为-19.057mm,s23面的曲率半径为-62.999mm,s23面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中心厚度为42.726mm,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s24面的中心厚度为42.726mm;

28、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中,s24面的曲率半径为62.999mm,s25面的曲率半径为19.057mm,s26面的曲率半径为-44.635m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组、第一中继系统、第二反射组、第二中继系统、第三反射组,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组、第二反射组、第三反射组均为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光路的入瞳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距离为L4,所述第二反射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5,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6,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7,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距离为L8,满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7.06<(f11+f12+f21+f22)/∑T<8.41,其中,∑T为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5.38<T12/∑T<5.56,1.49<T34/∑T<1.86,其中,T12为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34为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和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均包括相同的双胶合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一反射组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H-LAK54,中心厚度为5mm,通光半孔径为1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和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均包括相同的双胶合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中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组的一侧的透镜材质为ZBAF2,中心厚度为10.001mm,通光半孔径为5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组、第一中继系统、第二反射组、第二中继系统、第三反射组,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与出射光轴夹角为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组、第二反射组、第三反射组均为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一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二反射组的入射光轴,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转动轴线为所述第三反射组的入射光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光路的入瞳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二反射组的距离为l4,所述第二反射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的距离为l5,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前组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的距离为l6,所述第二中继系统中间像面与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的距离为l7,所述第二中继系统后组与所述第三反射组的距离为l8,满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节点传输光路,其特征在于,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勇杨云马骁萧冯宇
申请(专利权)人:精微视达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