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886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包括:堆土前做好前期清除表层植被层和陡坎削本发明专利技术坡工作;清表完成后的地形,分级堆载填筑主、次峰;填筑主、次峰后在山体表面铺设土工布、土工格栅;设抗水平滑移桩和悬臂式挡土墙;在堆土至预定标高且达到规定沉降休止期后,在山体进行散置块石堆砌;山体排水管网设置;在山体进行景观绿化;在填筑过程及竣工后,对山体及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刚性排桩控制、多种措施排水、全过程监测相结合,同时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做为部分堆山填料,不仅可以完成堆山工程,还可以消纳城市建筑垃圾,节约工程成本,解决城市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属于山体施工。


技术介绍

1、园林工程中,人工堆土造景是较为常见且工程量大、安全要求高的工程内容,如何保证抗滑移、稳固至关重要。人工堆土造景山体工程需要大量土方,工程开挖弃土量及土质并不能完全满足堆山土方需求,外购土则会增加工程投资。超大体量堆山填筑高,周边环境复杂,同时由于岩土工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易发生沉降导致山体失稳。堆山过程中排水不完善,也会造成雨水冲毁坡面,降低土体强度造成局部滑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采用刚性排桩控制、多种措施排水、全过程监测相结合,同时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做为部分堆山填料,不仅可以完成堆山工程,还可以消纳城市建筑垃圾,节约工程成本,解决城市难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包括:

3、堆土前做好前期清除表层植被层和陡坎削坡工作;

4、堆山填筑前,对距离堆山边线<50m的建筑对象采用旋挖灌注桩进行变形控制处理;

5、清表完成后的地形,在山体正下方采用力学性能较高的弱膨胀土,山体坡脚至坡脚外3m采用掺碎石改性的弱膨胀土,填筑至基底地形标高,同时由中心向堆山外侧边缘自然放坡,基底地形满足堆载静置期后,向上分级堆载填筑主、次峰;

6、填筑主、次峰后在山体表面铺设土工布、土工格栅;

7、在堆土至预定桩顶标高且达到规定沉降休止期后,对中心主峰的南坡、北坡山腰两侧呈双弧形,设抗水平滑移桩和悬臂式挡土墙;

8、在堆土至预定标高且达到规定沉降休止期后,在山体进行散置块石堆砌;

9、山体排水管网设置;

10、在山体进行景观绿化;

11、在填筑过程及竣工后,对山体及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

12、进一步地,所述旋挖灌注桩ф800mm,l=25m,桩间距2.8m,行间距2m,旋挖灌注桩施工顺序为:定位和护筒埋设→机械就位和钻具校验→成孔施工→第一次清孔→钢筋笼吊放→第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移机。

13、进一步地,所述填筑采用分层碾压法,每层碾压厚度 30~50cm,与耕植土交界部位形成阶梯平台,压实度≥90%,用18t平碾,碾压7遍。

14、进一步地,所述铺设土工布、土工格栅的方法为:现场铺设的土工布、土工格栅宽度,总幅宽应>20m,摊铺平整完毕后,上覆土层进行下一层碾压摊铺;横向铺设接头拼接采用“包缝”法缝合,搭接宽度>20cm;在拼接场地将两块单幅宽度的布铺开,在横边各折叠出20cm布宽;将这两层20cm布用手提缝纫机穿涤纶线缝合后,按照缝过的线痕折叠,再在10cm宽度处缝二条线,缝制针距每10cm控制在13针。

15、进一步地,所述抗水平滑移桩采用前后排梅花形布置,规格及设置同山脚灌注桩;桩顶部为悬臂式挡土墙,桩纵筋锚入压顶梁800mm,锚入挡土墙底板35d;所述挡土墙底部设置100mm厚度c20混凝土垫层,每边宽出100mm,墙体抗震四级,采用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 ;挡土墙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伸缩缝,宽度为20~30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深度≥20mm。

16、进一步地,所述块石石料种类为黄石,长1000~1500mm,宽800~1000mm,高600~800mm,强度等级≥mu30,重度≥23kn/m3,采用mu15级砂浆砌筑,每组块石的最下层块石置于完成碾压的掺碎石粘土填料层面上,上层块石沿填料层向上逐层放置,散置块石放置时将面积最大一面向下作为与基底的接触面。

17、进一步地,所述山体排水管网设置方法为:根据山体地形在环山不同标高处和相邻山体汇水岭处设置消能盲沟、排水渠、集水井;排水渠排水坡度与山体坡度保持一致,山体汇水岭的排水管渠设计为阶梯式,每隔10~20m设置一个跌水面,雨水经消能盲沟、排水渠汇集至山脚的集水井后经二级钢筋混凝土主管道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18、进一步地,所述景观绿化的山体种植深度范围需要0.5m~1.5m厚耕植土,山体表面1.5m以下采用碾压填筑,0.5~1.5m范围内采用耕植土回填,土壤孔隙率要求>0.45;耕植土采用素土,分层填筑时,每层填筑厚度30cm,填料最大成团粒径≤15cm,填筑时用挖机反铲拍实2~3次。

19、进一步地,对山体及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方法为:对地基及山体土体进行内部竖向和水平位移的监测,同时进行山体周边临近建筑变形观测,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大的山体坡脚部位和地下管线密集、构筑物较多的部位均设置监测点;用于变形控制的隔离桩在实施前,也与钢筋笼同步下放测斜管和超声检测管获得实时数据。

20、本专利技术堆山占地面积105亩,规划中心峰堆高22m,属于超大体量人工堆山造景工程。先期进行场地清表工作,堆山填筑前,对距离堆山边线<50m的建筑对象采用刚性排桩进行变形控制处理,山体以相对标高分四级碾压填筑,并加入土工布和格栅进一步增强边坡稳定性,以及抗差异沉降和抗开裂变形能力。

21、本专利技术在山腰两侧为兼顾护坡及山体挡土作用,设置双弧形抗滑桩和挡土墙,并在山体堆砌散置块石,加固区域表层耕植土壤,降低了水流对土壤的破坏。同时以生态植草沟、消能盲沟、排水渠、集水井相结合进行雨水收集和排放,降低表层耕植土壤水位,防止水土流失。山体用已经长成的草皮和大乔木直接栽种,并与耕植土填筑同时进行,提高山体植被防冲刷能力。

22、本专利技术对堆山造景的地基及山体土体进行内部竖向、水平位移、山体周边临近建筑变形进行全过程监测,掌握其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实际变形规律和动态。确保工程建设和山体正常使用安全。

23、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24、1.复合防变形控制,增强山体稳定:本专利技术采用刚性排桩进行变形控制处理,并加入土工布和格栅进一步增强边坡稳定性,以及抗差异沉降和抗开裂变形能力。同时在山腰两侧设置双弧形抗滑桩和挡土墙兼顾护坡及山体挡土作用。

25、2.多种排水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本专利技术在山体堆砌散置块石,加固区域表层耕植土壤,并以生态植草沟、消能盲沟、排水渠、集水井相结合进行雨水收集和排放,降低表层耕植土壤水位,同时栽种草皮和大乔木,提高山体植被防冲刷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26、3.消纳建筑垃圾,节约工程成本:本专利技术堆土造景山体料源主要采用城市建筑垃圾、以及场地挖湖和基坑开挖产生的弃土。既弥补了平原城市无山景的缺陷,还解决了建筑垃圾的消纳处置问题,使得废弃物得以合理利用,节约了工程成本。

27、4.全过程监测,确保施工安全:本专利技术在填筑过程及竣工后,对山体及周边建筑物的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实际变形规律和动态。对地基及山体土体应进行内部竖向和水平位移的监测,同时进行山体周边等临近建筑变形观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挖灌注桩Ф800mm,L=25m,桩间距2.8m,行间距2m,旋挖灌注桩施工顺序为:定位和护筒埋设→机械就位和钻具校验→成孔施工→第一次清孔→钢筋笼吊放→第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移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筑采用分层碾压法,每层碾压厚度 30~50cm,与耕植土交界部位形成阶梯平台,压实度≥90%,用18t平碾,碾压7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土工布、土工格栅的方法为:现场铺设的土工布、土工格栅宽度,总幅宽应>20m,摊铺平整完毕后,上覆土层进行下一层碾压摊铺;横向铺设接头拼接采用“包缝”法缝合,搭接宽度>20cm;在拼接场地将两块单幅宽度的布铺开,在横边各折叠出20cm布宽;将这两层20cm布用手提缝纫机穿涤纶线缝合后,按照缝过的线痕折叠,再在10cm宽度处缝二条线,缝制针距每10cm控制在13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平滑移桩采用前后排梅花形布置,规格及设置同山脚灌注桩;桩顶部为悬臂式挡土墙,桩纵筋锚入压顶梁800mm,锚入挡土墙底板35d;所述挡土墙底部设置100mm厚度C20混凝土垫层,每边宽出100mm,墙体抗震四级,采用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 ;挡土墙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伸缩缝,宽度为20~30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深度≥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石料种类为黄石,长1000~1500mm,宽800~1000mm,高600~800mm,强度等级≥MU30,重度≥23kN/m3,采用MU15级砂浆砌筑,每组块石的最下层块石置于完成碾压的掺碎石粘土填料层面上,上层块石沿填料层向上逐层放置,散置块石放置时将面积最大一面向下作为与基底的接触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排水管网设置方法为:根据山体地形在环山不同标高处和相邻山体汇水岭处设置消能盲沟、排水渠、集水井;排水渠排水坡度与山体坡度保持一致,山体汇水岭的排水管渠设计为阶梯式,每隔10~20m设置一个跌水面,雨水经消能盲沟、排水渠汇集至山脚的集水井后经二级钢筋混凝土主管道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绿化的山体种植深度范围需要0.5m~1.5m厚耕植土,山体表面1.5m以下采用碾压填筑,0.5~1.5m范围内采用耕植土回填,土壤孔隙率要求>0.45;耕植土采用素土,分层填筑时,每层填筑厚度30cm,填料最大成团粒径≤15cm,填筑时用挖机反铲拍实2~3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山体及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方法为:对地基及山体土体进行内部竖向和水平位移的监测,同时进行山体周边临近建筑变形观测,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大的山体坡脚部位和地下管线密集、构筑物较多的部位均设置监测点;用于变形控制的隔离桩在实施前,也与钢筋笼同步下放测斜管和超声检测管获得实时数据。

...

【技术特征摘要】

1.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挖灌注桩ф800mm,l=25m,桩间距2.8m,行间距2m,旋挖灌注桩施工顺序为:定位和护筒埋设→机械就位和钻具校验→成孔施工→第一次清孔→钢筋笼吊放→第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移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筑采用分层碾压法,每层碾压厚度 30~50cm,与耕植土交界部位形成阶梯平台,压实度≥90%,用18t平碾,碾压7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土工布、土工格栅的方法为:现场铺设的土工布、土工格栅宽度,总幅宽应>20m,摊铺平整完毕后,上覆土层进行下一层碾压摊铺;横向铺设接头拼接采用“包缝”法缝合,搭接宽度>20cm;在拼接场地将两块单幅宽度的布铺开,在横边各折叠出20cm布宽;将这两层20cm布用手提缝纫机穿涤纶线缝合后,按照缝过的线痕折叠,再在10cm宽度处缝二条线,缝制针距每10cm控制在13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体量人工堆土造景山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平滑移桩采用前后排梅花形布置,规格及设置同山脚灌注桩;桩顶部为悬臂式挡土墙,桩纵筋锚入压顶梁800mm,锚入挡土墙底板35d;所述挡土墙底部设置100mm厚度c20混凝土垫层,每边宽出100mm,墙体抗震四级,采用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 ;挡土墙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伸缩缝,宽度为20~30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深度≥20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星夏冰沈健仲童强魏句京周珂侯传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