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7249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及涉一种杏鲍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将切成颗粒直径为1-2cm的五节芒72-79%,麸皮17-22%,白糖2-4%,石膏粉0.9-1.1%,石灰0.9-1.1%;b、将步骤a中的各成份搅拌均匀,再加水制成含水率为65%-75%、pH为7.5-8的栽培料;而杏鲍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栽培料:将含水率为65%-75的栽培料装入栽培瓶中,再封口、灭菌;然后,打开封口纸,用接种工具将菌种植入栽培瓶的栽培料中;催蕾及出菇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不仅生产出的杏鲍菇个大、味美,而且产率高、栽培方法也简单,而且采用五节芒作为栽培基的主要原料,不仅五节芒变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使生产杏鲍菇的成本更低,而且生产环境清洁,无异味,使工作人员能在卫生清洁的环境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五节芒作为栽培基主要原料,来生产杏鲍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五节芒(别名芒秆、大碟子草、大茅草)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江西、 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澳大利亚也有。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须根系。茎秆粗大,株高2 4米,节下具白粉,无毛,茎粗 1 1. 5厘米。地下有根茎,具鳞片状叶。叶片披针形,长25 80厘米,叶宽1. 5 4厘 米不等,叶鞘无或仅边缘疏生纤毛。每株着叶10余片至25片,浓绿色。圆锥花序宽大而稠 密,长30 50厘米,主轴延伸达花序尖端或至少达花序之2/3以上,在分枝细弱腋间具微 毛,每节具一短柄和长柄小穗,短柄长1 1. 5毫米,长柄向外反曲,长2. 5 3毫米。小穗 卵状披针形,基盘舟形,先端渐尖,外稃长圆状披针形,芒长7 10毫米,膝曲不明显,内稃 极微小。花药长1.8毫米。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宜的气温为25 30°C,在这段时间 里,每天平均生长4厘米。在贵州雷山地区,年平均温15. 4°C,无霜期302天,可四季常青。 抗寒力强,在贵阳地区,常年气温条件下,冬季大部分叶可保持绿色,甚至在-9. 7的低温, 心叶仍然保持绿色。可耐PH4的酸性土壤,也有一定耐阴性。依靠走茎和分蘖繁殖,走茎伸 向哪里,蔸发到哪里,具有较强竞争力。在贫瘠土壤上生长不良,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能很 快成为优势种。一个种根,一年内可分蘖到1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根据贵州农学院引种试 验,当年可分蔸100个。有很强的保持水土的能力,而且再生力也很强,根据调查,9月5日 別割,产鲜草193吨/公顷,10月20日第二次刈割再生草,产鲜草达81吨/公顷。五节芒 最适刈割期是孕穗期,株高1 1. 5米左右,这时产草量虽然较低,但叶量大,茎秆也较柔 软,适口性好,消化率也较高,一年可以刈割3 4次,株高2米以上则粗纤维显著增加。杏鲍菇学名Pleurotus eryngii (DC. ex. Fr. ) Quel.别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 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 结实、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被称为“平菇王”、“干贝菇”,具有愉快 的杏仁香味和如鲍鱼的口感,适合保鲜、加工,深得人们的喜爱。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 生,菌盖宽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 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无乳 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有小菌褶;菌柄2-8cm至0. 5-3cm,偏 心生或侧生。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围10-15°C,通常在11 月底开始栽培。采取室内菌袋层架栽培。栽培主料有棉籽壳、木屑,其他辅料有麸皮、糖、碳 酸钙,料水=1 1.4-1.5。杏鲍菇是近年来开发的珍稀菌种。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 稀食用菌新品种。菇体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能烹饪出 几十道美味佳肴。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极受人们喜爱。现有的一种申请号为CN200810243835. 4名称为《一种杏鲍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基包括棉籽壳或麦秸或 稻草或玉米芯75-80 %,麦麸或米糠5-12 %,家禽的干粪便8-10 %,玉米粉3_8 %,熟石膏1-2%,蔗糖0.5-1. 5%,生石灰0. 5-1. 5%,再按上述配料总量加入磷酸二氢钾0. 1-0. 3%, 硫酸镁0. 1-0.2%,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棉籽壳或麦秸或稻草或玉米芯和家禽的干粪 便使用前进行堆积怄制;栽培杏鲍菇后的培养基就地还田还土处理;采用该技术方案,能 使秀珍菇生物生长更良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为秀珍菇生长而配制的培养基的缺 陷,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杏鲍菇生长周期,提高了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但其缺点是培 养基的配方不仅原料多,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配料复杂,生产环境异味重,对工作人员的身 心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价格低 廉、原料来源广泛的杏鲍菇栽培基。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杏鲍菇 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生产出的杏鲍菇个大、味美且产率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杏鲍菇的栽培基,其特 征在于该栽培基的配方如下a、将切成颗粒直径为l-2cm的五节芒72_79%,麸皮17_22%,白糖2_4%,石膏粉 0. 9-1. 1%,石灰 0. 9-1. 1% ;b、将步骤a中的各成份搅拌均勻,再加水制成含水率为65% _75%、pH为7. 5-8的 栽培料;以上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栽培的杏鲍菇的栽培 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制作栽培料将含水率为65% -75%, pH为7. 5-8的栽培料装入栽培瓶中,然 后用纸将栽培瓶封口,再将栽培瓶在压力为0. 984-1. 12kg/cm2、温度为124_128°C中灭菌2-2.5小时或温度为124-128°C在常压灭菌保持17. 5-18. 5小时,冷却后备用;二、接种打开封口纸,用接种工具将菌种植入栽培瓶的栽培料中;再将接种后 栽培瓶移入发菌室避光培养,发菌室湿度控制在60-70% ;第一周发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25-280C ;第二周发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4-26°C ;第三周起的温度应控制在22_24°C,至菌 丝长满培栽瓶;三、催蕾当栽培瓶内的菌丝长满后,在温度为22-24°C的发菌室继续培养9-11 天,然后将发菌室的温度控制为10-18°C、湿度控制为90% _95%,并对发菌室增加散射光 刺激,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经过3-6天后,栽培瓶出现白色原基,该原基逐渐形成菇 蕾;四、出菇管理当原基分化形成l-2cm的小菇蕾时,应及时进行出菇管理,每个瓶 口留3-4个菇蕾,在出菇阶段,发菌室温度应保持在10-20°C,发菌室的初期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9-91%,当菌盖直径长至2-3cm后,进行喷水降温增湿,但不能将水喷在菇体上, 至菇体采收,采收前2-3天,发菌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4-86% ;以上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作为改进,所述菌种的培植方法为 I、菌种培养基的制备选取切成颗粒直径在1-1. 2cm的干燥五节芒颗粒放置 于4. 8-5. 2 %的石灰水中浸泡40-48小时,待五节芒颗粒软化发酵后捞出,再用清水冲 洗而调节PH值至7. 3-7. 7,再将冲洗后五节芒颗粒晾晒,再选取五节芒颗粒72-74 %,麸 皮24-25%,葡萄糖1-2.2%,石膏粉0. 9-1. 1 %,然后根据上述将各成分搅拌均勻,再在 搅拌均勻成分中加水至菌种培养基的含水率为58-62%,将含水率为58-62%的菌种培 养基装入培养瓶中,再用封口纸封口,然后将培养瓶在压力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基,其特征在于:该栽培基的配方如下:a、将切成颗粒直径为1-2cm的五节芒72-79%,麸皮17-22%,白糖2-4%,石膏粉0.9-1.1%,石灰0.9-1.1%;b、将步骤a中的各成份搅拌均匀,再加水制成含水率为65%-75%、pH为7.5-8的栽培料;以上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心崔大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