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冷却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动摩托车对提速快、极速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摩托车的心脏,相应的,就需要驱动电机往高功率、高转矩、高转速方向发展,然而,受制于电机的安装空间和轻量化要求,电机的体积通常需要往小了做,这实际上对电机的散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高转速对转轴上轴承的润滑和散热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轴承的润滑和散热不良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2、电动摩托车驱动电机大多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和减速器一体机,对于高功率、高转速的永磁同步电机和减速器一体机来说,对绕组和磁钢的散热、电机轴承的润滑及冷却、减速器油液温度的控制同等重要。目前电摩领域驱动电机常见的散热方式基本分为自然风冷和通过冷却液对电机机壳进行冷却,自然冷却显然不适应高功率电机的散热需求,现常见的通过冷却液冷却的电机,也大多停留在对电机机壳的冷却,这样的冷却方式,无法对绕组端部和磁钢进行冷却,易导致绕组端部温度过高,破坏绝缘,以及磁钢过热,发生不可逆退磁。而电机内部的轴承通常选择自密封的脂润滑轴承,没有得到很好的散热,易导致高温下润滑失效,降低使用寿命,同样,减速器大多还停留在自然冷却,缺乏对减速器内部油温的有效控制
3、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中置电机具体为电机、减速器一体机,电机部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部分为两级平行轴齿轮传动;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定子总成对应设置。
3、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将电机的转轴设置成空心轴结构,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的甩油孔;电机运行时,空心轴内通油对转子进行冷却,同时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分别对定子总成端部和轴承进行冷却;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导油流道内的油液从出油口流出至齿轮箱内,从而保持齿轮箱内的齿轮润滑,多出的油液从电机内部流出,充分带走了电机内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内部定子铁芯、绕组端部、转子铁芯、轴承,各发热元器件均得到有效冷却,使电机更能适应高功率、高转速要求;电机和减速器统一的热管理系统,电机和减速器公用冷却液,保证电机、减速器总成整体的温度控制在同一水平。
5、进一步地,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所述第一甩油孔和所述第二甩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的结构,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导油流道,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喷射到两个轴承室处,从而对电机内部的轴承起到冷却效果。
6、进一步地,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所述第三甩油孔和所述第四甩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两个导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的两个端部;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的结构,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导油流道,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经过对应的两个平衡端板上开设的导油孔导向后喷射到电机定子总成的两个端部,从而对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端部起到冷却效果。
7、进一步地,所述导油孔分别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竖直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且两个通道互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对准甩油孔,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对准定子总成的端部;导油孔的结构由于两个互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组成,第一通道为竖直通道,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位于导油流道内的油液通过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流出后,先进入第一通道,然后再从第一通道内经过第二通道,从第二通道的出口甩出并喷射到定子总成的端部。
8、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部位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从所述空心转轴出油口流至齿轮箱内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回油口流出;由于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导油流道内的油液从出油口流出至齿轮箱内,在齿轮箱内的油液则通过第一回油口被从齿轮箱内抽出,从而实现油液不断从空心转轴流入,从齿轮箱处的第一回油口流出,充分带走了减速器齿轮箱内部热量的功能。
9、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部位机壳壳体上设置有放油口,所述放油口开设在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回油口开设在所述放油口的上方;放油口的主要作用是将减速器齿轮箱内的油液全部放空,一般在设备停止工作或需要检修时打开放油口,而设备在工作时,需要让减速器的齿轮箱内始终保持有油液,这样才能对齿轮起到润滑效果,所以此处将第一回油口开设在所述放油口的上方,这样能始终保证减速器内部油液保持在合理的油位,既不会造成油液过少,导致润滑不良,也不会因为油液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搅油损失。
10、进一步地,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侧底部开设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与所述空心转轴平行设置,且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二回油口,所述第二回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末端连通,从所述甩油孔处甩出的油液经过所述回油槽从所述第二回油口流出至电机壳体外部;电机运行时,由于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而电机壳体内部甩到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的油液会因重力下落至机壳内侧底部的回油槽内,然后油液在回油槽内流道,并通过第二回油口从电机的机壳内被抽出。
11、进一步地,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开设有绕所述机壳外围一圈的冷却流道,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流道首尾两端分别连通的入油口和排油口;油液从机壳上的入油口进入机壳内部的冷却流道内,并在冷却流道内流道,由于电机内部的定子总成贴近机壳,所以冷却流道内不断流通的油液可以对电机的机壳以及电机机壳内部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降温。
12、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流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所述中置电机为电机和减速器组合形成的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1),所述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4)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5)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6)、定子总成(7)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所述第一甩油孔(9a)和所述第二甩油孔(9b)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所述第三甩油孔(9C)和所述第四甩油孔(9d)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10)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11),两个导油孔(11)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12),从所述空心转轴(1)出油口(4)流至齿轮箱(5)内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回油口(1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机壳壳体上设置有放油口(13),所述放油口(13)开设在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回油口(12)开设在所述放油口(13)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侧底部开设有回油槽(14),所述回油槽(14)与所述空心转轴(1)平行设置,且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二回油口(15),所述第二回油口(15)与所述回油槽(14)的末端连通,从所述甩油孔处甩出的油液经过所述回油槽(14)从所述第二回油口(15)流出至电机壳体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开设有绕所述机壳外围一圈的冷却流道(16),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流道(16)首尾两端分别连通的入油口(17)和排油口(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16)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挡块(19),且所述挡块(19)交错平行布设,油液在所述冷却流道(16)内以蛇形轨迹流通。
10.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内部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冷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所述中置电机为电机和减速器组合形成的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1),所述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4)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5)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6)、定子总成(7)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所述第一甩油孔(9a)和所述第二甩油孔(9b)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所述第三甩油孔(9c)和所述第四甩油孔(9d)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10)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11),两个导油孔(11)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11)分别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所述第一通道(11.1)为竖直通道,所述第二通道(11.2)为倾斜通道,且两个通道互通,所述第一通道(11.1)的入口对准甩油孔,所述第二通道(11.2)的出口对准定子总成(7)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赤兔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