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芯及电池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电芯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6357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芯及电池,电芯包括极片组件、正极耳和负极耳,极片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正极片的正极集流体包括正极凸出部,多个正极凸出部层叠设置形成第一假极耳,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凸出部,多个负极凸出部层叠设置形成第二假极耳;第一假极耳弯折设置,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第一假极耳的一部分遮盖,和/或,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第二假极耳的一部分遮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芯便于制造,且头部所占据的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存在这样一种多极耳电芯:电芯包括真极耳和假极耳,真极耳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芯的极片的集流体焊接在一起,集流体的其中一部分为箔材极耳,分别属于不同极片的多个箔材极耳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假极耳,真极耳与假极耳相互焊接,真极耳可以用于与电池的电极端子连接。多极耳设计有利于提高电芯的充电倍率。

2、然而,多极耳电芯的制造过程需要包括一个将真极耳和假极耳焊接起来的步骤,这一步骤较为繁琐,会增加电芯的制造工艺的复杂度。此外,真极耳和假极耳焊接完成之后,真极耳和假极耳所构成的极耳组件较长,这不利于减小电芯的头部所占据的空间,从而不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芯,该电芯的头部所占据的空间较小,且该电芯便于制造。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电芯的电池。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包括极片组件、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极片组件包括: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涂层,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一体式连接的正极主体部和正极凸出部,所述正极凸出部连接于所述正极主体部的边缘,所述正极主体部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有所述正极活性涂层,所述电芯中所述正极凸出部的总数不少于二,多个所述正极凸出部相互层叠并连接以形成第一假极耳;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涂层,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一体式连接的负极主体部和负极凸出部,所述负极凸出部连接于所述负极主体部的边缘,所述负极主体部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有所述负极活性涂层,所述电芯中所述正极凸出部的总数不少于二,多个所述负极凸出部相互层叠并连接以形成第二假极耳;隔膜,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所述隔膜相互层叠以形成电芯主体,并且所述隔膜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正极活性涂层和所述负极活性涂层之间,所述正极耳与所述正极片焊接并露出在所述电芯主体的外部,所述负极耳与所述负极片焊接并露出在所述电芯主体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一假极耳遮盖;和/或,所述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

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现有技术中,假极耳和真极耳是相互焊接的,真极耳的端部与电芯主体的露出面之间的距离较长,电芯的头部占据的空间较大。而由于电芯的头部所占据的空间较大,电池中用于与电芯连接的部件(例如集流盘、电极端子等)与电芯的极耳露出面之间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这样会造成电池内部的结构紧凑性降低,增加电池的体积和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6、而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芯,其假极耳不与真极耳焊接,真极耳的端部与电芯主体的露出面之间的距离较短,电芯的头部占据的空间较小。并且,由于第一假极耳和/或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第一假极耳的一部分和/或第二假极耳的一部分覆盖电芯的端面上,这减少了第一假极耳和/或第二假极耳相对于极耳露出面的凸出距离,从而减小了电芯的头部所占据的空间,进而有利于减小电池的体积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芯的真极耳和假极耳不相互焊接,该电芯的制造过程中无需进行将真极耳和假极耳焊接起来的步骤,本专利技术的电芯的制造工艺难度较低。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一假极耳遮盖;所述第一假极耳包括第一收纳部,所述第一收纳部用于遮盖所述端面,至少一个所述正极活性涂层包括第一薄部和厚部,所述厚部围绕所述第一薄部,所述第一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厚部的厚度,所述第一收纳部沿所述电芯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第一薄部内。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薄部的数量为m1,所述第一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1,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厚度为h1,h1≤m1·n1。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所述第二假极耳包括第二收纳部,所述第二收纳部用于遮盖所述端面,至少一个所述正极活性涂层包括第二薄部和厚部,所述厚部围绕所述第二薄部,所述第二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收纳部沿所述电芯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第二薄部内。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薄部的数量为m2,所述第二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2,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厚度为h2,h2≤m2·n2。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所述正极片包括多个所述正极凸出部,所述负极片包括多个所述负极凸出部;所述正极主体部包括多个相互一体式连接的正极层叠部,多个所述正极层叠部沿所述电芯主体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每一所述正极层叠部与一个所述正极凸出部连接,所述正极耳与一个所述正极层叠部焊接;所述负极主体部包括多个相互一体式连接的负极层叠部,多个所述负极层叠部沿所述电芯主体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每一所述负极层叠部与一个所述负极凸出部连接,所述负极耳与一个所述负极层叠部焊接。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正极片的中部或尾部的所述正极层叠部与所述正极耳焊接;和/或,位于所述负极片的中部或尾部的所述负极层叠部与所述负极耳焊接。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为叠片式电芯,所述正极片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正极片均包括所述正极凸出部,所述正极耳与一个所述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片亦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负极片均包括所述负极凸出部,所述负极耳与一个所述负极片焊接。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假极耳和所述第二假极耳均弯折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假极耳和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同一个所述端面。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电芯的头部的体积和所占据的空间较小,电池的体积较小,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

17、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组件、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极片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一假极耳遮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部的数量为M1,所述第一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1,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厚度为H1,H1≤M1·N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薄部的数量为M2,所述第二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2,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厚度为H2,H2≤M2·N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所述正极片包括多个所述正极凸出部,所述负极片包括多个所述负极凸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正极片的中部或端部的所述正极层叠部与所述正极耳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叠片式电芯,所述正极片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正极片均包括所述正极凸出部,所述正极耳与一个所述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片亦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负极片均包括所述负极凸出部,所述负极耳与一个所述负极片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假极耳和所述第二假极耳均弯折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假极耳和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同一个所述端面。

10.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组件、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极片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一假极耳遮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部的数量为m1,所述第一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1,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厚度为h1,h1≤m1·n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假极耳弯折设置,所述电芯主体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面被所述第二假极耳遮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薄部的数量为m2,所述第二薄部的厚度与所述厚部的厚度之差为n2,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厚度为h2,h2≤m2·n2。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艳生谢安河朱燕华齐东方潘伟赵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