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在已冷却管和未冷却管之间的管形连接的用于冷却反应气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926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冷却反应气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在已冷却管和未冷却管之间的管形连接,因而已冷却内管(3)被管形套管(4)围绕,并且经由与未冷却管连接并且具有叉形截面的进入口头部(11)与未冷却的热管连接。该进入口头部(11)具有外管形部分(13)和内管形部分(12),在该外管形部分(13)和内管形部分(12)之间设置用隔热材料填充的中间空间。该外管形部分(13)与管形套管(4)连接。该内管形部分(12)与内管(3)稍稍轴向间隔开,并且密封件设置在该内管(3)的端面和内管形部分(12)的端面之间。该密封件做成U形环(19)并且设置在该进入口头部(11)的内管形部分(12)的端面中的凹口(18)中,因而该凹口(18)被形成为从与内管(3)稍稍轴向隔开的内管形部分(12)的外凸边缘区(17)径向向外。该进入口头部(11)的内管形部分(12)的边缘区(17)和内管(3)之间的稍小轴向间隔等于或小于该进入口头部(11)的最大热膨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冷却反应气的换热器,并且包括在已冷却管和未冷却管之间的管 形连接,且该换热器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的特征。
技术介绍
从DE 195 31 330 C2 了解到用于冷却反应气并且包括管形连接的这种类型的换 热器。反应气是在反应炉中通过碳氢化合物的热反应而产生的。这种反应炉具有许多外部 加热的反应管,所用的碳氢化合物伴随有附加水蒸汽被输送通过所述反应管。产生的反应 气以高至900°C的温度离开反应管,并且必需被快速冷却,以稳定其分子组成。反应气的快 速冷却是在反应气冷却器中利用从反应气到高压下的汽化水的热交换来实现的。关于从DE 195 31 330 C2得知的管形连接,未冷却管的端部具有进入口头部 (inlet head),该进入口头部以叉形方式变宽并且具有内、外管形部分。用隔热材料填充在 该两个管形部分之间的中间空间。该外管形部分焊接于已冷却双管的管形外壳或套管。该 内管形部分与已冷却双管的内管轴向间隔开,因而做成如环(C形、0形、U形或V形)的密 封件被设置在该内管形部分和该内管的端面之间;该密封环是用来防止反应气渗入隔热材 料中。用于未冷却管与已冷却管的连接、用隔热材料填充的叉形进入口头部也与从EP 810 414 Bl中得知的用于冷却反应气的换热器一起使用。关于这种已知的换热器,已冷却 管由被管形外壳以径向隔开的方式围绕内管组成。用于供给冷却剂的水箱围绕该已冷却管 的进口端。水箱由整体的方形或长方形部件构成,具有圆截面的凹入部分被引入该整体的 方形或长方形部件中。该凹入部分容纳单个已冷却管,因而,已冷却管的内管焊接于该凹入 部分的底部(base),而管形外壳焊接于该水箱。进入口头部的外管形部分在背离该管形外 壳的一侧焊接于该水箱,而进入口头部的内管形部分与已冷却管的内管轴向间隔开。由于内管和内管形部分之间的轴向间隙,该已知的进入口头部允许热引起的不受 限制的长度膨胀。引入的隔热件使得与已冷却管固定地连接的进入口头部的外管形部分呈 现出低于流过该未冷却管的气体温度的壁温。以这种方式管子在连接位置所达到的壁温相 互适应,因此使在该连接位置的热应力最小。内管形部分和内管之间的密封环(C形、0形、 U形或V形)防止反应气渗入进入口头部的隔热材料中。高于550°C时碳能够从反应气中 析出并且能够沉积在该密封环上。结果,密封环能够泄漏,因此反应气能够渗入隔热材料 中。作为另一个结果,从反应气的泄漏流中析出的碳能够沉积在隔热材料上,导致在该进入 口头部的内管形部分中的屈曲应力以及外管形部分中圆周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构造前述类型的换热器,其包括在未冷却管和已冷却管之间的管 形连接,以当碳被析出时改进关于反应气的密封。对于前述类型的换热器,通过权利要去1的特征创造性地实现了该目的,其中该 换热器包括在未冷却管和已冷却管之间的管形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 的实质内容。关于包括在未冷却管和已冷却管之间的管形连接部分的创造性换热器,做成U形 环的密封环在达到500至600°C的温度之前承担第一密封装置的任务。如果高于550°C,则 开始从反应气中析出碳,热引起的内管形部分的长度延伸或膨胀发展到如下程度,即使得 从密封环径向向内设置的该内管形部分的凸出边缘区和该内管之间的间隙被跨接,因此产 生金属与金属的接触。这种接触防止反应气沿着朝着密封环和该进入口头部的内和外管形 部分之间的中间空间的方向渗透,并且用作第二密封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隔 离用隔热材料填充的该中间空间的柔性薄膜使可能渗透的反应气完全远离该隔热材料。 以这种方式,该柔性薄膜用作第三密封装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将在下面将详细描述并且示于附图中,其中图1是通过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管形连接的换热器的下部的纵向剖视图;图2示出图1或图3的区域Z的细节;及图3是通过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不同管形连接的换热器的下部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反应气是在反应炉中通过碳氢化合物与水蒸汽或蒸气反应而产生的。反应炉具有 反应管1,该反应管1被外部地加热,并且所用的材料流过该反应管1。以高达900°C的温度离 开该反应管1的反应气直接进入反应气冷却器,该反应气冷却器直接设置在该反应炉上方。 在反应气冷却器中,通过突然冷却并且与高压下的汽化水热交换来稳定反应气的分子组成。反应气冷却器包含多个冷却管2,所述多个冷却管2以相互相邻成排的方式设置 使得每个冷却管2与未冷却反应管1之一相关联,并且以其轴向延伸方式设置。每个冷却 管2由被管形外壳或套管4围绕的已冷却内管3组成,且其中形成有冷却剂通过的环形空 间。如图所示,反应管1和内管3的内直径通常是类似大小。冷却剂的供给和抽出分别是经由水箱5来实现的,水箱5围绕冷却管2的所示下 端和未示出上端。水箱5由整体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件制造,且具有圆形截面的凹入部分6 形成在其中;冷却管2与每个凹入部分6相关联。管形套管4在背离反应管1的一侧上被 焊接于水箱5。这样做,在焊接位置该管形套筒4的内直径与凹入部分6的直径一致。凹入部分6在形成水箱5的件内到达如下深度,即留下了具有小剩余厚度的环形 底部7。内管3焊接于该底部7。环形底部7的表面由内管3的外直径和凹入部分6的直 径限定。孔8优选在底部7的水平(level)处切向地打开到每个凹入部分6内。孔8经由 连接件9分别与冷却剂供给管路10连接。冷却剂以高速通过孔8并进入凹入部分6,产生 绕内管3的旋转流。这个流确保对凹入部分6的底部7的良好冷却,并且还防止颗粒物沉 积在底部7上,而沉积在底部7上的颗粒物将导致损坏、局部过热。反应管1的排出端以叉形方式变宽,并形成进入口头部11。这个进入口头部11由4形成反应管1的延伸部分的内管形部分12和外管形部分13构成;两个管形部分在一端相 互连接。该外管形部分13焊接于水箱5的底侧。进入口头部11的内管形部分12相对内 管3轴向地间隔开。隔热件被引入到进入口头部11的内管形部分12和外管形部分13之间的环形中 间空间中。隔热件由若干层隔热材料构成,所述若干层被设置成沿着轴向方向一个跟着一 个。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三层,具体说第一层14、第二层15和第三层16。层14、15和 16的热传导率互不相同。就此而论,层14、15和16以如下方式被引入到中间空间中,即面 向内管3的第一层14具有最低的传热系数,而面向反应管1的第三层具16有最高的传热 系数。设置在它们之间的层15具有中等传热系数。因此层14、15、16的隔热效果沿着朝向 内管3的方向(即沿着背离反应管1的方向)增加。能够通过选择层14、15、16的材料或 密度或厚度来改变不同的传热系数。单个的层14、15、16沿着轴向方向的高度可以不同,并 且通过所需隔热效果的变化来确定。传热系数的差值是在面向反应管3的一侧上的10W/m*K和面向内管3的一侧上的 0. 2至0. 6W/m*K之间。隔热件可以由矿物材料或纤维材料构成,并且作为浇注或铸造的并 且可固化的质量或作为模制部件被引入到中间空间中。内管形部分12的内直径与内管3的内直径相同。正如从图2所认识到的,内管形 部分12的端面具有从内直径开始并且向外突出的边缘区17。从该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冷却反应气的换热器,包括在已冷却管和未冷却管之间的管形连接,其中已冷却内管(3)被管形套管(4)围绕并且经由与所述未冷却管连接并具有叉形截面的进入口头部(11)与所述未冷却的热管连接,该进入口头部具有外管形部分(13)和内管形部分(12),在该外管形部分(13)和内管形部分(12)之间设置有用隔热材料填充的中间空间,其中该外管形部分(13)与所述管形套管(4)连接,而所述内管形部分(12)与所述内管(3)稍稍轴向间隔开,并且密封件被设置在该内管(3)的端面和该内管形部分(12)的端面之间,所述换热器的特征在于该密封件做成U形环(19)并且被设置在该进入口头部(11)的所述内管形部分(12)的端面中的凹口(18)中,其中该凹口(18)被形成为在与所述内管(3)稍稍轴向隔开的所述内管形部分(12)的外凸边缘区(17)径向向外,并且其中该进入口头部(11)的所述内管形部分(12)的所述边缘区(17)和所述内管(3)之间的稍小轴向间隔等于或小于该进入口头部(11)的最大热膨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比尔克M沃格特DT艾森霍威尔
申请(专利权)人:博尔西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