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674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电源技术领域,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包括:壳体,用于装配电池;第一供电回路,设置在壳体内,当汽车缺电时,第一供电回路用于将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加热件通过电池供电;第二供电回路,包括活动连接在壳体内的接线钳,第二驱动件为控制开闭结构,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接线钳相连,当电池电压低于汽车电源或经过特定时间后,接线钳用于将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智能控制器,设置在壳体上,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供电回路、第二供电回路信号连接,智能控制器内设置有定时模块,且智能控制器具有一检测端,检测端分别用于检测汽车电源和电池的电压。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障电池的应急供电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电源,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发展,设置单一汽车电源往往会因人们行程、疏忽等因素影响导致缺电,使车辆无法行驶,因此设置汽车应急电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然而现有的应急电源大多数通过将电池包安装至车体一侧,只有在原电源缺电以后使用电池,由于电池的特性,在长时间不适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漏电、电力储量下降等情况,导致在应急环境中无法实现原有的应急作用,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易受环境影响不能有效供电,对抛锚车辆以及人员安全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亟待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以解决上述问题,能够实现在日常车辆行驶过程中对应急电源进行定期通路,维持电池供电效果,并且对应急电源设置防护设施,保障当特殊情况出现后的应急作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包括:

3、壳体,用于装配电池;

4、第一供电回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当汽车缺电时,所述第一供电回路用于将所述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

5、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件通过所述电池供电;

6、第二供电回路,包括活动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接线钳,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控制开闭结构,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接线钳相连,当电池电压低于汽车电源或经过特定时间后,所述接线钳用于将所述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

7、智能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智能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供电回路、第二供电回路信号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内设置有定时模块,且所述智能控制器具有一检测端,所述检测端分别用于检测汽车电源和电池的电压。

8、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9、伺服电机,固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传动件与所述接线钳传动连接;

10、其中,所述接线钳相对设置有两个,两所述接线钳通过所述伺服电机相向或相反移动。

11、优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

12、第一锥齿轮,固接在所述伺服电机输出轴;

13、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14、第一转杆,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转杆固接在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心;

15、蜗杆,固接在所述第一转杆上;

16、蜗轮,转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

17、第二转杆,转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转杆与所述蜗轮的轴心固接;

18、移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杆上,所述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二转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19、优选的,所述移动部包括:

20、连接座,所述第二转杆外壁面开设有螺纹,所述连接座螺纹套设在所述第二转杆上,所述连接座相对设置有两个,两所述连接座通过所述第二转杆相向或相反滑动;

21、限位块,固接在所述连接座一侧,所述壳体内固接有限位滑轨,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滑轨滑接;

22、第三驱动件,包括固接在所述连接座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活动端与所述接线钳相连,所述接线钳相对设置的两钳身通过所述第一气缸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钳身用于与接线头通电连接;

23、其中,所述接线头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接线头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汽车电源通电连接,所述连接座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用于将所述接线钳与所述电池通电连接。

24、优选的,所述第一供电回路包括:

25、第一接电盒,固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接电盒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接电盒的两端分别通电连接有第一电极片;

26、第二接电盒,固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接电盒的两端分别通电连接有第二电极片;

27、第一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一驱动件接触或不接触,相互远离的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与所述汽车电源和电池通电连接。

28、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

29、第二气缸,固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气缸输出端固接有抵块,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片为v形弹性结构,所述抵块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凹陷处,所述抵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接触或不接触。

30、优选的,还包括:

31、缓冲层,填充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池之间;

32、加强筋,固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电池结构适配,用于固定所述电池。

33、优选的,所述加热件包括:

34、加热片,粘连在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电池之间;

35、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加热片通过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电池电源连接。

36、优选的,所述缓冲层为橡胶层、海绵层、聚氨酯胶层中的一种。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38、本专利技术通过壳体固定安装电池,并且分别在壳体内设置第一供电回路和第二供电回路和加热件,利用智能控制器控制第一供电回路在汽车缺电时,将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另外还通过智能控制器连接第二供电回路,通过智能控制器内设置的定时模块,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将电池与汽车电源连接,从而实现电池的通电回路,保障电池的使用状态,另外在壳体内还设置有加热件,将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加热件通过电池通电作用对壳体内进行加热,进一步保障电池在应急使用时,能够有效进行供电作用,同时,当电池在驱动加热件或是在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其结构内部电量流失,或在汽车电源充电时,电池的电压低于汽车电源,可通过智能控制器控制第二供电回路带动接线钳与汽车电源连接,进行电池的补电,有效保障了电池长效的使用寿命以及应急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回路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22)为橡胶层、海绵层、聚氨酯胶层中的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应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艳刘宝良杨艳李冬梅曹灿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