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换热装置、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566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8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换热装置、电池包及车辆,该电池换热装置包括:冷管总成,包括用于电池热交换的冷管;以及底板总成,包括流道板,流道板形成有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进液流道的出口与冷管的进口连通,出液流道的进口与冷管的出口连通。该电池换热装置能够同时满足液冷液热和直冷直热的热管理模式,还能够提升装置整体的气密性,减少组件,节约空间占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动力电池直冷,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换热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电池包的冷却板采用口琴管形式,口琴管布置在电芯大面,口琴管与口琴管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口琴管与整包的进出水口也通过软管连接,进出水口与托盘进行结构密封,这种通过软管连接的结构整体的气密封性差,连接组件较多,占用空间较大,用目前只能满足液冷液热需求,无法满足直冷直热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换热装置、电池包及车辆,该电池换热装置能够同时满足液冷液热和直冷直热的热管理模式,还能够提升装置整体的气密性,减少组件,节约空间占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包括:

3、冷管总成,包括用于电池热交换的冷管;以及

4、底板总成,包括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形成有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冷管的进口连通,所述出液流道与所述冷管的出口连通。

5、可选地,所述流道板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

6、所述板体一上形成有流道一和流道二,所述板体一和所述板体二贴合连接,所述流道一与所述板体二围成所述进液流道;所述流道二和所述板体二围成所述出液流道。

7、可选地,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固连于所述流道板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的通道一;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冷管的进口连通;和/或

8、所述第一固定块还包括第二进口、第二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通道二;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冷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出液流道的进口连通。

9、可选地,所述冷管包括换热部以及与所述换热部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端。

10、可选地,所述冷管包括至少两个换热段以及设于两个所述换热段一端并分别连通两个所述换热段的弯折段,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进口,另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出口。

11、可选地,所述冷管的进口通过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

12、所述冷管的进口通过第二集流管与所述出液流道的进口连通。

13、可选地,所述冷管总成还包括第二固定块;

14、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通过锁紧结构固定连接;

15、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出口;和/或

16、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二进口。

17、可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由所述第一出口插装于通道一;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通道一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密封件;和/或

18、所述第二集流管由所述第二进口插装于通道二;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通道二的相接处设有第二密封件。

19、可选地,所述冷管构造为口琴管。

20、可选地,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设于所述冷管下方并与所述流道板连接的底板本体。

21、可选地,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形成有进液口一、以及与所述进液口一连通的进液口二、回液口一以及与所述回液口一连通的回液口二;

22、所述进液口二与所述进液流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回液口二与所述出液流道的出口连通。

23、可选地,所述冷管总成包括两个冷管,

24、所述流道板形成有出液流道和两个进液流道;其中,所述出液流道包括主流道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流道一端连通的两个子流道;所述主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液口二连通;两个所述子流道分别与两个所述冷管的出口连通;

25、两个所述进液流道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冷管的进口和所述进液口二。

26、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以及上述的电池换热装置。

27、可选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底板组件和围设于所述底板组件的环形侧围板组件,所述底板组件和所述环形侧围板组件围设出容置空间,所述电池和所述冷管总成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28、所述底板总成形成所述底板组件。

29、本公开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3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的电池换热装置,通过底板总成的流道板上设置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分别与冷管总成的冷管的进口和出口连通,利用进液流道实现向冷管内通入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的流动实现冷管与电池的换热(包括冷却和加热),利用出液流道与多个冷管的出口连通以实现热交换后换热介质的排出。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多个软管、多接头连接多个口琴管的连接方式,本公开直接在底板总成的流道板上形成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可以适应较高的压力,在满足液冷液热的热管理模式,也能够满足直冷直热的热管理模式,同时,还能够提升装置整体的气密性,减少组件,节约空间占用。

31、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固连于所述流道板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的通道一;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冷管的进口连通;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包括换热部以及与所述换热部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包括至少两个换热段以及设于两个所述换热段一端并分别连通两个所述换热段的弯折段,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进口,另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进口通过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总成还包括第二固定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由所述第一出口插装于通道一;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通道一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密封件;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构造为口琴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设于所述冷管下方并与所述流道板连接的底板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形成有进液口一、以及与所述进液口一连通的进液口二、回液口一以及与所述回液口一连通的回液口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总成包括两个冷管,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底板组件和围设于所述底板组件的环形侧围板组件,所述底板组件和所述环形侧围板组件围设出容置空间,所述电池和所述冷管总成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池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总成还包括固连于所述流道板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的通道一;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冷管的进口连通;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包括换热部以及与所述换热部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包括至少两个换热段以及设于两个所述换热段一端并分别连通两个所述换热段的弯折段,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进口,另一个所述换热段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冷管的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进口通过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总成还包括第二固定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全友宋如李希浩周燕飞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