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13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设有第一排气孔的壳体、密封第一排气孔的密封片、置于壳体中与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一产气组件和第二产气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产气组件包括与壳体形成有第一密闭空间的盖体;所述第二产气组件置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中,所述第二产气组件包括与壳体形成有第二密闭空间的护罩,所述护罩设有连通第一密闭空间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二排气孔,在护罩上设有对第二排气孔进行密封的堵块,所述护罩限定所述堵块从第一密闭空间进入第二密闭空间。与现有的气体发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二产气组件置于第一产气组件之中,在结构方面减少了多个第一排气孔结构,同时也不需要设置两条排气通道,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用安全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安全气囊中的气体发生O
技术介绍
当车辆发生高速碰撞后,车内乘员由于惯性会继续前冲,与车内前方的坚硬物如 方向盘、仪表板等发生碰撞,造成很大伤害。安全气囊系统是在碰撞发生后的瞬间产生大 量气体,充满气袋,在乘员与硬物之间形成一个气体缓冲带,从而大大降低乘员的伤亡率。 因为存在着碰撞的剧烈程度不同,乘员体型上的差异,以及乘坐姿态的不同,车辆发生碰撞 后,乘员的身体与车内坚硬物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需要的气袋展 开时间以及充气饱满程度是不同的。在现有的气体发生器中,不管乘坐人员的就座姿势及 碰撞时的车速如何,气囊总是急速地膨胀展开,气囊很难根据汽车乘坐人员的就坐姿势、碰 撞时的车速(加速度)展开,存在着不能发挥保护乘坐人员的气囊的固有功能的危险,某些 轻微碰撞下,气囊的急速展开伤害到乘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近年来气体发生器行业提出并开发了初期缓慢充气,根据乘员的就座姿势、碰撞 时的车速等将气囊展开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如图2所示,气体发生器有两套独立的产气 系统。作用时,电点火管首先激发,迅速引燃药盒中的点火药,点火药冲破药盒,能量通过护 罩上的火焰传播孔引燃位于药腔中的产气药,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经过过滤器过滤后,冲 破密封壳体1’排气孔的密封片3’,最后进入气袋,最终完成充气过程,此结构可以通过控 制A腔与B腔中产气药的激发时间来控制总的产气量以及产气峰值时间。但是,上述结构的两套点火装置均相互独立,所用零部件数量较多,成本比较高, 结构也比较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并且上、下产气室的隔板2’在第一级 燃烧室4’点火后,容易被气流冲击变形,从而使第二级燃烧室5’被引燃,失去应有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气体发生器结构复杂、容易失效的技 术缺陷,提供一种新的气体发生器结构,降低气体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及易被误燃的概率。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壳体、密封片、 第一产气组件、第二产气组件;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密封片密封第一排气孔,所 述第一产气组件和第二产气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其中,所述第一产气组件包括与壳体形成 有第一密闭空间的盖体;所述第二产气组件置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中,所述第二产气组件 包括与壳体形成有第二密闭空间的护罩,所述护罩设有连通第一密闭空间与第二密闭空间 的第二排气孔,在护罩上设有对第二排气孔进行密封的堵块,所述护罩限定所述堵块从第 一密闭空间进入第二密闭空间。所述第二排气孔的朝向第一密闭空间的开口面积大于朝向第二密闭空间的开口 面积,堵块的形状与第二排气孔相适配。所述第二排气孔为圆锥形孔,孔的较大面积端朝向第一密闭空间;所述堵块为圆 锥体,堵块的较大面积端朝向第一密闭空间;所述堵块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孔中将第一密闭 空间与第二密闭空间隔离。所述堵块通过铝箔胶带粘结于所述第二排气孔中。所述第一产气组件还包括与壳体连接的第一底座、支撑在第一底座上对第一产气 组件进行点火的第一点火管、与第一底座固定连接且将第一点火管置于之中的第一管壳、 置于第一管壳与第一底座形成空间的第一点火药、以及置于第一密闭空间中且第一管壳外 部的第一产气药;所述第一底座、第一点火管、第一管壳、第一点火药置于第一密闭空间中。所述第二产气组件还包括与壳体连接的第二底座、支撑在第二底座上对第二产气 组件进行点火的第二点火管、与第二底座固定连接且将第二点火管置于之中的第二管壳、 置于第二管壳与第二底座形成空间的第二点火药、以及置于第二密闭空间中且第二管壳外 部的第二产气药;所述第二底座、第二点火管、第二管壳、第二点火药置于第二密闭空间中。在所述盖体的壁部形成有开口。在所述盖体开口与第一排气孔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密封片为黏贴在壳体上对第一排气孔进行密封的铝箔胶带。在壳体外表面设有对气体发生器进行固定的安装盘。与现有的气体发生器相比,本技术将第二产气组件置于第一产气组件之中, 在结构方面减少了多个第一排气孔结构,同时也不需要设置两条排气通道,具有结构简单 的优点;另外,去除了两套产气系统之间的隔板,有效保证了发生器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气体发生器,包括壳体1、密封片5、第一产气组件2、第 二产气组件3 ;所述壳体1设有第一排气孔11,所述密封片5密封第一排气孔11,所述第一 产气组件2和第二产气组件3设置于壳体1中;其中,所述第一产气组件2包括与壳体1形 成有第一密闭空间21的盖体22;所述第二产气组件3置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21中,所述 第二产气组件3包括与壳体1形成有第二密闭空间31的护罩32,所述护罩32设有连通第 一密闭空间21与第二密闭空间31的第二排气孔321,在护罩32上设有对第二排气孔321 进行密封的堵块6,所述护罩32限定所述堵块6从第一密闭空间21进入第二密闭空间31。当车辆发生较小碰撞力度时,第一产气组件2产生高压气体充满第一密闭空间 21,产生的高压气体冲破密封片5从第一排气孔进入气袋,从而保护乘坐人员,此时,第一 密闭空间21的高压气体将堵块6压住抵靠在护罩32上对第二排气孔321进行密闭;当车 辆发生剧烈碰撞时,第一产气组件2先产生高压气体充满第一密闭空间21,产生的高压气体冲破密封片5从第一排气孔11进入气袋,与此同时或者是延迟片刻,第二产气组件3在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的控制下产生高压气体充满第二密闭空间31, 产生的高压气体冲开堵块6进入第一密闭空间21,然后进入气袋,进一步增强气囊的缓冲 强度。第二产气组件3与第一产气组件2是同时还是延迟片刻工作取决于车辆碰撞的强度, 一般的剧烈碰撞此两个组件是同时工作,能更好地增强安全气囊的安全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排气孔321的朝向第一密闭空间21的开 口面积大于朝向第二密闭空间31的开口面积,堵块6的形状与第二排气孔321相适配。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排气孔321为圆锥形孔,孔 的较大面积端朝向第一密闭空间21 ;所述堵块6为圆锥体,堵块6的较大面积端朝向第一 密闭空间21 ;所述堵块6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孔321中将第一密闭空间21与第二密闭空间 31隔离,此结构的设置使得堵块6只能从第一密闭空间21进入第二密闭空间31,而不能从 第二密闭空间31进入第一密闭空间21,防止第一产气组件2产生的高压气体进入第二密闭 空间31中而引燃了第二产气组件3的第二产气药37而使得气体发生器的双级功能失效; 然而,第二产气组件3产生的高压气体充满第二密闭空间31后能冲开堵块6进入第一密闭 空间21,实现双级的第二级的功效,具有初期缓慢充气,根据乘员的就座姿势、碰撞时的车 速等将气袋展开的气体发生器功效。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堵块6通过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气体发生器,包括壳体、密封片、第一产气组件、第二产气组件;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密封片密封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产气组件和第二产气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产气组件包括与壳体形成有第一密闭空间的盖体;所述第二产气组件置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中,所述第二产气组件包括与壳体形成有第二密闭空间的护罩,所述护罩设有连通第一密闭空间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二排气孔,在护罩上设有对第二排气孔进行密封的堵块,所述护罩限定所述堵块从第一密闭空间进入第二密闭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霞李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