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473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3
本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该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鱼塘、提升泵井、生态沟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鱼塘、提升泵井和生态沟依次连通,且提升泵井和生态沟之间设置有潜污泵;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至少两级,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沿鱼塘的边坡依次连通且高度依次降低呈阶梯状排布,位于第一级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与生态沟连通,位于最后一级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与鱼塘连通。该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能够处理鱼塘尾水以增加尾水的溶解氧含量,进一步提升水质后进入鱼塘,实现尾水的循环处理及回用,具有占地面积少、能实现日常尾水循环处理且尾水回用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1、鱼塘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以及未经降解的残余饲料、水生生物粪便颗粒等悬浮物。总体表现为高磷、高氮、高有机物、低溶解氧量污染水体特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会导致鱼类、虾蟹类等暴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影响经济效益,并对鱼塘周边受纳水体产生严重污染。因此鱼塘需定期换水,养殖尾水需经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

2、目前,鱼塘尾水的生态处理模式主要有“三池两坝”、人工湿地。上述处理模式均存在占地面积大、停留时间短、处理模式本身无法实现尾水回用;因鱼塘的排水、退水具有较长的时间间歇性,日积月累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在短时间内排放增加了上述现有处理系统的污染负荷,进而影响处理效果。鱼塘间歇性的排水不仅在短时间内增加处理系统的污染负荷,在鱼塘非排水期,上述现有处理系统处于非运行状态,导致了处理系统运行效率低。因此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占地面积少、能实现日常尾水循环处理且尾水回用方便的处理系统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日常鱼塘尾水循环处理且尾水能够回用于鱼塘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

2、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一种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所述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鱼塘、提升泵井、生态沟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4、所述鱼塘、提升泵井和所述生态沟依次连通,且所述提升泵井和所述生态沟之间设置有潜污泵;

>5、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至少两级,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沿所述鱼塘的边坡依次连通且高度依次降低呈阶梯状排布,位于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与所述生态沟连通,位于最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与所述鱼塘连通。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上下两端,且相邻两个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前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端与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同一端并通过穿墙管连通。

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墙管的相对两端的管口处设置有透气帽。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级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之间设置有多个穿墙管,各所述穿墙管沿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边缘依次排布并间隔设置。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两级,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上端,出水端位于下端,第二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下端,出水端位于上端。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最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端一侧设置有三角溢流堰,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鱼塘尾水通过所述三角溢流堰跌水回流至鱼塘。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沟通过布水管与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连通,所述布水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管体连接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生态沟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内部,且所述第二管体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孔。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防渗膜,所述防渗膜的上方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上方种植有挺水植物。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沟的出水端设置有低头坝。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沟通过连通管与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连通,且所述连通管处设置有第一闸阀;和/或,所述提升泵井通过排水管与所述鱼塘连通,且所述排水管处设置有第二闸阀。

15、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16、该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通过设置鱼塘、提升泵井、生态沟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配合使用,其中鱼塘的尾水可以通入提升泵井中初步存储,并通过潜污泵的作用将提升泵井中的尾水提升至生态沟中进行初步修复,再依次进入多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进一步深度修复,能够增加尾水的溶解氧含量,进一步提升水质后进入鱼塘,实现尾水的循环处理及回用;此外,设置多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沿鱼塘的边坡修筑,无需额外占用用地,且各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高度依次降低呈阶梯状排布,经各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鱼塘尾水根据高度差可以直接跌水回流至鱼塘使用,具有占地面积少、能实现日常尾水循环处理且尾水回用方便的特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鱼塘、提升泵井、生态沟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上下两端,且相邻两个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前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端与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同一端并通过穿墙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墙管的相对两端的管口处设置有透气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级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之间设置有多个穿墙管,各所述穿墙管沿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边缘依次排布并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两级,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上端,出水端位于下端,第二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下端,出水端位于上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端一侧设置有三角溢流堰,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鱼塘尾水通过所述三角溢流堰跌水回流至鱼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通过布水管与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连通,所述布水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管体连接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生态沟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内部,且所述第二管体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孔。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防渗膜,所述防渗膜的上方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上方种植有挺水植物。

9.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的出水端设置有低头坝。

10.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通过连通管与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连通,且所述连通管处设置有第一闸阀;和/或,所述提升泵井通过排水管与所述鱼塘连通,且所述排水管处设置有第二闸阀。

...

【技术特征摘要】

1.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鱼塘、提升泵井、生态沟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上下两端,且相邻两个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前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端与后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同一端并通过穿墙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墙管的相对两端的管口处设置有透气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级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之间设置有多个穿墙管,各所述穿墙管沿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边缘依次排布并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两级,第一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上端,出水端位于下端,第二级的所述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进水端位于下端,出水端位于上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敏旋林宇聂嘉荣边炀谭剑扬黄海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水之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