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板和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3883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7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和电池系统。所述换热板,用于电池的热管理,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流道;所述循环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口和出液口,以用于供换热液体由进液口流入后经循环流道向出液口流出;所述循环流道的远离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大于靠近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板的循环流道进行了特殊设计:循环流道的远离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大于靠近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这样可以相对的减小靠近进液口位置的热交换量、增大靠近出液口位置的热交换量,从而提升电池系统在各个位置上的温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板和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1、换热板上设有用于换热液体流动的流道,为电池实现散热。然而,在换热板的常规流道设计中,通常存在多个位置温度差异大的问题,例如进出水口位置、与电池包内其他结构接触的位置、导热胶无法涂覆的位置等等;对于大模组来说,模组前后端距离过长会放大这些问题,导致模组温差过大;对于上下液冷方案来说同样存在这些问题,模组纵向长度大,传热路径存在空气,进水位置温度差异大等等。这将会导致电池系统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最终影响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2、换热板作为与电池模组几乎直接相接触的元件,其流道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电池包的热性能,因此有必要对换热板的流道结构进行改进,以保障电池的温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板和电池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电池温差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换热板,用于电池的热管理,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流道;所述循环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口和出液口,以用于供换热液体由进液口流入后经循环流道向出液口流出;

4、所述循环流道的远离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大于靠近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

5、可选的,所述循环流道,包括:与进液口连接的主干流道,与主干流道连接且相互并联的至少两组支干流道;每组支干流道包括串联的至少一级流道组合,每级流道组合包括一条分支流道或者至少两条并联的分支流道。

6、可选的,所述多组支干流道中,远离进液口的支干流道的总流道宽度,大于靠近进液口的支干流道的总流道宽度。

7、可选的,所述支干流道包括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上级流道组合与下级流道组合;

8、所述下级流道组合的总流道宽度,大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的总流道宽度。

9、可选的,所述下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宽度,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宽度相等;

10、且所述下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数量,大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数量。

11、可选的,所述下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数量,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数量相等;

12、且所述下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宽度,大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宽度。

13、可选的,单条所述分支流道的宽度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14、可选的,所述支干流道中相邻两级流道组合连接处的分流点,设置于所述板体的居中区域。

15、可选的,布置于预设密集区域的所述分支流道呈锯齿状。

16、可选的,所述板体包括钎焊连接的冲压板和盖板;所述冲压板与所述盖板之间,于布置所述循环流道以外的空闲区域内,形成有应力调节通道。

17、可选的,所述板体,于所述电池的防爆阀的对应位置,设有用于内部收容灭火材料的材料容纳腔。

18、可选的,所述材料容纳腔的朝向电芯防爆阀的第一外壁和/或背向电芯防爆阀的第二外壁,向远离所述电芯防爆阀的方向凸出。

19、可选的,所述板体沿其板面设有电池换热区和bdu换热区,所述循环流道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依次途径所述电池换热区和所述bdu换热区。

20、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单体和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技术实施例换热板的循环流道进行了特殊设计:循环流道的远离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大于靠近进液口的部分流道的换热面积;这样可以相对的减小靠近进液口位置的热交换量、增大靠近出液口位置的热交换量,从而提升电池系统在各个位置上的温度均匀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板,用于电池的热管理,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上设有进液口(11)、出液口(12)、循环流道(13);所述循环流道(13)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以用于供换热液体由进液口(11)流入后经循环流道(13)向出液口(1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流道(13),包括:与进液口(11)连接的主干流道(131),与主干流道(131)连接且相互并联的至少两组支干流道(132);每组支干流道(132)包括串联的至少一级流道组合,每级流道组合包括一条分支流道(1321)或者至少两条并联的分支流道(1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支干流道(132)中,远离进液口(11)的支干流道(132)的总流道宽度,大于靠近进液口(11)的支干流道(132)的总流道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干流道(132)包括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上级流道组合与下级流道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1321)宽度,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1321)宽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1321)数量,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1321)数量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单条所述分支流道(1321)的宽度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干流道(132)中相邻两级流道组合连接处的分流点(19),设置于所述板体(1)的居中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布置于预设密集区域(A)的所述分支流道(1321)呈锯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包括钎焊连接的冲压板(14)和盖板(15);所述冲压板(14)与所述盖板(15)之间,于布置所述循环流道(13)以外的空闲区域内,形成有应力调节通道(2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于所述电池的防爆阀的对应位置,设有用于内部收容灭火材料的材料容纳腔(16)。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容纳腔(16)的朝向电芯防爆阀的第一外壁和/或背向电芯防爆阀的第二外壁,向远离所述电芯防爆阀的方向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沿其板面设有电池换热区(17)和BDU换热区(18),所述循环流道(13)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依次途径所述电池换热区(17)和所述BDU换热区(18)。

14.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单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用于电池的热管理,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上设有进液口(11)、出液口(12)、循环流道(13);所述循环流道(13)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以用于供换热液体由进液口(11)流入后经循环流道(13)向出液口(1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流道(13),包括:与进液口(11)连接的主干流道(131),与主干流道(131)连接且相互并联的至少两组支干流道(132);每组支干流道(132)包括串联的至少一级流道组合,每级流道组合包括一条分支流道(1321)或者至少两条并联的分支流道(1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支干流道(132)中,远离进液口(11)的支干流道(132)的总流道宽度,大于靠近进液口(11)的支干流道(132)的总流道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干流道(132)包括沿其内部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上级流道组合与下级流道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1321)宽度,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的单条分支流道(1321)宽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1321)数量,与所述上级流道组合所包括的分支流道(1321)数量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艳峰彭虹荃刘春艳金佺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