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媒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3405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4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组件、第二循环组件,第一循环组件与第二循环组件通过第一连通管路连通,第一连通管路上设有分流阀;第一循环组件与第一系统连通,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循环回路、第一热媒循环泵、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第二循环组件与第二系统连通,第二循环组件包括第二循环回路、第二热媒循环泵、第二出口阀、第三隔断阀、第四隔断阀、第二入口阀;第二隔断阀与第四隔断阀之间设有第二连通管路,第二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合并阀。本技术提供的热媒循环系统,实现单台热媒循环泵双线别或多线别控制,既可提高热媒循环泵使用效率,减少能耗、控制生产成本,又可减少热媒泵使用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媒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我国再生聚酯行业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其中江浙一带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外目前先进的再生聚酯工艺很好的控制二次污染排放,而且再生聚酯直接越过了pta和eg生产环节带来的污染,应用价值较高。其次聚酯瓶回收利用具有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回收的聚酯瓶片已经广泛应用于非织造布和聚酯短纤的生产上,但在长丝上占比还很小,随着再生聚酯纺长丝工艺的改进,再生聚酯纺长丝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然而,再生聚酯利用废旧的聚酯瓶片生产涤纶长丝工艺流程,通过螺杆挤出机加热熔融混炼挤出,经过熔体过滤器进入增粘反应釜,在通过增压泵进入纺丝,其生产技术简单、工艺流程较短,工厂在生产制作中为提高产能,设计之初往往一套装置多线别设计。一条线若按正常热媒供热设计,其需要釜前熔体线系统、反应釜系统、釜后熔体线系统、气象伴热系统四套热媒系统,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单条线系统较小,热媒泵运行耗能较大,成本较高,其次工业生产建筑面积、空间距离、使用场所都有限制,多线别正常热媒循环所带来的交错感及设备定位场地较错综复杂。

3、现有系统参见图3,设置两个泵,分别是a热媒泵和b热媒泵,a热媒泵和b热媒泵中一个工作,另一个备用,当a热媒泵工作时,阀门1’和2’打开,阀门3’和4’关闭。两台泵对应一个m系统(为生产系统),泵向m系统提供热能,无法对应另外系统(如n系统),当m系统出现问题,整个线路需关闭(泵停止工作)。

4、目前两条系统(m系统和n系统)独立工作,从控制方面来说,在实践中,主要遇到以下两点问题:

5、1、一条线升温时,需开现场一次热媒手阀,手阀开度大小不易控制,当温度到位并线时由于热媒泵用户的瞬间增加会出现温度上的一个波动,一般波动会在5-7度之间,时间会持续2-3分钟,随着控制上的干预会瞬间恢复,不会影响生产。

6、2、双线运行时,一次热媒调节阀是集中供热,再分流到线,线别的产能和液位等等影响会使回流到泵的温度发生些许变化,线别温度会有1-2度不同,此时可调整单线回流阀开度可手动调整温度,不影响生产。

7、从日常操作和维护方面来说,在实践中,遇到以下两点问题:

8、1、若日常生产中遇到热媒泵跳停,影响会涉及两条线别,短时间启动起来问题不大,但因部分原因暂时启动不了,两条线将面临降产停车风险。

9、2、此流程涉及阀门较多,增加了一线操作员误操作概率,另阀门的日常维护中若发现阀芯或内漏问题,只能等两条线停车检修,不能单独隔离出来,也增加了生产上的一个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媒循环系统,既可以提高热媒循环泵使用效率,减少能耗、控制生产成本,又可以减少热媒泵使用数量。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热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组件、第二循环组件,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循环组件通过第一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分流阀;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循环回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上的第一热媒循环泵、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

4、所述的第二循环组件与第二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组件包括第二循环回路、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上的第二热媒循环泵、第二出口阀、第三隔断阀、第四隔断阀、第二入口阀;所述的第二隔断阀与所述的第四隔断阀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管路,所述的第二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合并阀,所述的第二连通管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循环回路均连通。

5、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路上;所述的第二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二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管路上。

6、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一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

7、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的第三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三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二出口阀、第三隔断阀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管路上;所述的第四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四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的第四隔断阀、第二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四管路上;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第三管路均连通。

8、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三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

9、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液相组件,所述的液相组件包括液相回路、调节阀、第一后手阀、第二后手阀,所述的液相回路具有进端、第一出端、第二出端,所述的进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的进端与动力源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一出端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二出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一出端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的第二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二出端连通的管路上。

10、优选地,所述的液相回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所述的第一支路一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第一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支路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二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三支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支路另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三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支路上,所述的第一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支路上,所述的第二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三支路上。

11、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回流管路、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的第一回流管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阀;所述的第二回流管路与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二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阀。

12、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升温管路、第二升温管路、第一升温阀,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一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

13、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三升温管路、第二升温阀,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一升温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上,所述的第二升温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上。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5、本技术提供的热媒循环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循环组件、第二循环组件、第一连通管路、分流阀、第二连通管路、合并阀,实现单台热媒循环泵双线别或多线别控制,既可以提高热媒循环泵使用效率,减少能耗、控制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组件、第二循环组件,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循环组件通过第一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分流阀;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循环回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上的第一热媒循环泵、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路上;所述的第二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二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一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的第三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三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二出口阀、第三隔断阀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管路上;所述的第四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四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的第四隔断阀、第二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四管路上;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第三管路均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三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液相组件,所述的液相组件包括液相回路、调节阀、第一后手阀、第二后手阀,所述的液相回路具有进端、第一出端、第二出端,所述的进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的进端与动力源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一出端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二出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一出端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的第二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与所述的第二出端连通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相回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所述的第一支路一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第一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支路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二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三支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支路另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三支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支路上,所述的第一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支路上,所述的第二后手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三支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回流管路、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的第一回流管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阀;所述的第二回流管路与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二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升温管路、第二升温管路、第一升温阀,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一端与动力源连通,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三升温管路、第二升温阀,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升温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的第一升温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升温管路上,所述的第二升温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三升温管路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组件、第二循环组件,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循环组件通过第一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分流阀;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与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循环回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上的第一热媒循环泵、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循环回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一出口阀、第一隔断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路上;所述的第二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二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二隔断阀、第一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一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的第三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三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系统连通,所述的第二出口阀、第三隔断阀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管路上;所述的第四管路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热媒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的第四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的第四隔断阀、第二入口阀设置在所述的第四管路上;所述的第一连通管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第三管路均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出口阀较所述的第三隔断阀靠近所述的第二热媒循环泵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液相组件,所述的液相组件包括液相回路、调节阀、第一后手阀、第二后手阀,所述的液相回路具有进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孔文龙王云华白万举陈跃苏尚潘李强胜战秋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