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冷系统中热泵型空调用的电磁换向阀,它包括端盖、阀体、衬套和毛细管,现有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的衬套和毛细管为直管结构,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衬套或毛细管为阶梯管形式的变径结构,毛细管插入衬套后使毛细管的外壁与衬套的内壁间形成缓存焊料的间隙部,因此有效避免毛细管的焊堵现象,这种结构可减短端盖的拉伸高度,使端盖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同时可缩短阀体和毛细管的长度,使产品的装配更加简便,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制冷系统中流体控制部件,尤其是用于热泵型空调控制制冷介 质流向的电磁换向阀。
技术介绍
一种用于空调、冷冻机、热水器等制冷系统中流体控制的电磁换向阀,它包括阀 体、衬套、毛细管及端盖。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的局部解剖示意图,图2为图1电 磁换向阀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电磁换向阀衬套及毛细管的焊接结构示意图。如 图1中所示,其中衬套102的内径与毛细管103的外径配合,用来固定毛细管103,衬套的 外径与阀体105翻边孔的孔径配合,衬套压接于阀体105的翻边孔内,衬套与阀体,衬套与 毛细管都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现有方案的衬套结构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衬套和毛 细管均为直管式结构,因此毛细管必须采用插入阀体并高出衬套一定高度hi的方式,如图 3所示的毛细管插入方式。若毛细管插入衬套后毛细管端口面低于衬套端口面,则毛细管与 衬套间通过毛细作用将焊料不断向焊缝内部吸收,因此焊料将顺着毛细管端面向毛细管内 孔流动,最终可能会导致毛细管产生焊堵现象。图3所示的电磁换向阀,当毛细管高出衬套hi后,图1中现有技术的电磁换向阀 的端盖101结构就必须考虑空间结构,使端盖101与毛细管103在装配后不发生干涉,端盖 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使端盖与毛细管之间有m尺寸的间隙空间,且端盖与阀体105的端面 是采用氩弧焊焊接的方式,因此两端面必须保持平齐,这样阀体的长度L势必要随着端盖 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了端盖、阀体、毛细管三个零件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由于滑块 与连杆之间有板弹簧,装配时需要用手按住滑块来装配以避免滑块弹出后与阀座位置发生 干涉而导致装不进,而按住滑块的位置只能伸到阀体口部,因此阀体越长,滑块装配时离阀 座距离越远,导致连杆和滑块的装配就越困难。而端盖为深拉伸件,若高度过高,则导致过度拉伸后局部壁厚减薄的同时内部应 力增大,从而导致端盖的强度下降,耐应力腐蚀性能也下降,影响整个电磁换向阀的强度及 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端盖高度过大后,导致端盖强 度及耐腐蚀性能下降和阀体越长越不容易装配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电磁换向阀,包括主阀与导阀,其中主阀的阀体两端与导阀之间通过衬套、 毛细管相连通,所述阀体两端还设置有端盖,其特征是所述衬套和所述毛细管至少有一者 设置有变径结构,衬套的一端压入阀体的翻边孔内,毛细管从衬套的另一端插入衬套内,从 而使毛细管伸入衬套内的端口部的外壁与衬套的压入阀体翻边孔内的端口部的内壁之间 形成有间隙部。可选的,所述的变径结构长度方向上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管径,两种不同管径之间通过锥形连接部过渡连接。优先的,所述变径结构设置在所述毛细管上,所述毛细管的材料采用紫铜,靠近端 口部位用直管缩口的方式加工使其形成有管径相对较小的缩口部和锥形连接部。优先的,所述毛细管的缩口部的内径d彡1mm,毛细管的外径d0彡2mm。优先的,所述衬套的外径与所述阀体上的翻边孔的孔径相配合,所述衬套的内径 与所述毛细管管径相对较大的直管部的外径d0相配合。优先的,所述变径结构设置在所述衬套上,所述衬套的材料采用紫铜,衬套的一端 用直管扩口的方式加工使其形成有管径相对较大的扩口部和锥形连接部。优先的,所述衬套(202)的扩口部外径与所述阀体上的翻边孔的孔径相配合,所 述衬套的另一端小管径的内径与毛细管的外径d0相配合。优先的,所述衬套、毛细管均设置有变径结构,所述衬套变径结构的大管径的外径 与所述阀体上的翻边孔的孔径相配合,所述衬套的另一端的小管径的内径与所述毛细管的 管径相对较大的直管的外径d0相配合。优先的,所述衬套压入阀体翻边孔内的端口面不高于所述阀体的内壁面。优先的,所述毛细管插入所述衬套内的端口面不超过所述阀体的内壁面。优先的,所述阀体翻边孔的翻边高度h为0. 5mm彡h彡1. 5mm。优先的,所述的间隙部的间隙宽度不超出0. 1mm 1.5mm的范围,间隙高度 H ^ 2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结构上的改进创新,使衬套或毛细管设置有变径结构, 毛细管插入衬套后毛细管的外壁与衬套的内壁间形成有间隙部,有效杜绝焊接时焊料流动 造成的毛细管焊堵现象,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 :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换向阀的局部解剖示意图;图2 为图1电磁换向阀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 为图1电磁换向阀的毛细管、衬套与阀体连接部位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第一实施例的局部解剖的结构示意图;图5 为图4电磁换向阀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 为图4电磁换向阀的衬套、毛细管与阀体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图7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实施例的衬套、毛细管与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第二实施例的毛细管端口部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第二实施例的局部解剖结构示意图。图10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第三实施例的衬套、毛细管与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1-端盖、102-衬套、103-毛细管、104-活塞部件、105-阀体、106-钎焊部; 201-端盖、202、302_衬套、203、303_毛细管、204-间隙部、205-阀体、2021-扩口部、 2023-本体部、2031-缩口部、2051-阀体内壁面、2022、3022_衬套端口面、2032、3032_毛细管端口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作进一步 的详细说明。电磁换向阀包括主阀与导阀,导阀上还固定有电磁线圈(图中未画出),其中主阀 的阀体两端设置有端盖,阀体两端与导阀的两根毛细管之间通过衬套、毛细管相连通,阀体 内部设置有连杆,连杆的两端设置有活塞部件、连杆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滑块,滑块与连杆之 间设置有板弹簧,活塞部件将阀体的内腔划分为三个腔,而其中两端的两个腔分别与导阀 的两根毛细管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衬套及毛细管的连结结构的改进,从而导致端盖拉 伸高度、阀体长度和毛细管长度可以作相应的减短。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换向阀第一实施例的局部解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电 磁换向阀的衬套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电磁换向阀的衬套、毛细管与阀体部位的结构示意 图。如图4所示,电磁换向阀的阀体205为圆形管,靠近两端的管端处设置有翻边孔,翻边 孔的翻边高度h为0. 5mm彡h彡1.5mm,翻边孔的孔径与衬套202的扩口部2021的外径D2 相配合。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电磁换向阀的衬套202为具有变径结构,其长度方向上具有 两段不同管径扩口部2021、本体部2023,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种不同管径的管部件,采用材 料为紫铜的直管进行扩口方式加工而形成衬套的扩口部2021,扩口部的外径为D2、内径为 D1,另一端为小管径的本体部2023,本体部2023的内径为dl、外径为d2,两段不同管径之间 通过一锥形管部件过渡连接。如图6所示,衬套202的扩口部2021通过压接压入阀体205的翻边孔中,两者压接 并固定牢固后,将毛细管303从衬套202的另一端管径相对较小的端口即本体部2023插入 衬套内,具体地,毛细管303的外径与衬套本体部2023的内径dl相配合,毛细管303的压入 深度是通过在毛细管303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换向阀,包括主阀与导阀,其中主阀的阀体两端与导阀之间通过衬套、毛细管相连通,所述阀体两端还设置有端盖,其特征是:所述衬套和所述毛细管至少有一者设置有变径结构,衬套的一端压入阀体的翻边孔内,毛细管从衬套的另一端插入衬套内,从而使毛细管伸入衬套内的端口部的外壁与衬套的压入阀体翻边孔内的端口部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勇,黄松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