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振营专利>正文

一种桥梁防抛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150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2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防抛网,涉及桥梁设备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立柱;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竖直设置有防护网;立柱的相对两侧壁均从下至上装设有定位座和限位组件;防护网的下边棱连接于定位座上;防护网的上边棱连接于限位组件上。本技术通过将防护网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利用限位组件及定位座分别对防护网的上下边棱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防护网与立柱之间的结构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桥梁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梁防抛网


技术介绍

1、授权公告号为cn21229430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桥梁用便于组装的防抛网,其在对防抛网进行组装时,使防抛网的安装柱带动卡块进入开口槽的内部,之后使防抛网落下,使安装柱带动卡块从开口槽进入卡槽的内部,同时定位杆进入定位槽的内部,安装柱抵住底座的顶部,使连通槽与固定槽能够刚好对齐,转动丝杆,丝杆通过外螺纹带动滑块移动,滑块带动固定杆进行移动,丝杆两段外螺纹的纹路相反,使两侧滑块的移动方向相反,便于使丝杆同时带动两侧固定杆贯穿连通槽进入固定槽的内部,通过固定杆将定位杆固定在定位槽的内部,避免卡块移出卡槽的内部。上述装置存在以下弊端:虽然其能够实现将防抛网组装于支柱上,但是由于将用于对防抛网的定位结构(即丝杆、滑块、固定杆及定位杆等零件组成的定位结构)设置于支柱的下端处,而一般防抛网安装于桥梁两侧的混凝土防撞栏上,混凝土防撞栏的高度一般在0.8m-1.2m之间,也就是说支柱的下端连接于桥梁的混凝土防撞栏上时,可能会造成群众走在桥梁上时误操作定位结构来解除对防抛网的定位,从而出现防抛网从立柱上脱落等危险状况。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桥梁防抛网存在的定位效果不佳,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技术为一种桥梁防抛网,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立柱;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竖直设置有防护网;所述立柱的相对两侧壁均从下至上装设有定位座和限位组件;所述防护网的下边棱连接于定位座上;所述防护网的上边棱连接于限位组件上。

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座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块;所述支撑板块的一边缘竖直连接有第一安装板块;所述第一安装板块固定于立柱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板块的相对两侧边均竖直连接有第一侧撑板块;两所述第一侧撑板块的下边缘分别连接于支撑板块的相对两侧边上;所述支撑板块、第一安装板块及第一侧撑板块之间形成对防护网下边棱的容纳空间。

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所述第一侧撑板块的上边缘均连接有折弯部;两所述折弯部的上边缘均沿长度方向并排连接有多个定位凸;当所述定位凸处于水平状态且定位凸处于防护网的下边棱正上方时,两组所述定位凸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定位凸的下表面与防护网的下边棱上表面相贴合。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包括竖直固定于立柱侧壁上的第二安装板块;所述第二安装板块的相对两侧边均竖直连接有第二侧撑板块;所述第二侧撑板块与第二安装板块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块与两第二侧撑板块之间形成对防护网上边棱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安装板块远离第二侧撑板块的一侧棱水平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块的上边缘两端处均设置有第一凸出部;两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边缘固定穿插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第一凸出部上;所述限位板的另一边缘两端处均穿插有与转轴相垂直的第一限位柱;当所述防护网的上边棱处于两第二侧撑板块之间且限位板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下端部穿插于第一贯通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柱与限位板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柱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柱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承载部上。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部远离第二侧撑板块的一端向下竖直设置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上滑动穿插有与第一限位柱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下端径向开设有第二贯通孔;当所述第二贯通孔与第二限位柱同轴设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柱穿插于第二贯通孔内;所述第二限位柱与第二凸出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柱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限位柱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凸出部上。

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本技术通过螺栓件将底板水平连接于桥梁的混凝土防撞栏上,再将防护网从上至下放置于相邻两立柱之间,促使防护网的侧棱卡接于u型块的两侧臂之间,然后利用定位座对防护网的下边棱进行固定以及限位组件对防护网的上边棱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防护网的全方位定位,不仅结构设计合理、安装便捷,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群众误操作而解除防护网与立柱之间的连接,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防护网的安装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10、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防抛网,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立柱(2);相邻两个所述立柱(2)之间竖直设置有防护网(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侧撑板块(303)的上边缘均连接有折弯部(304);两所述折弯部(304)的上边缘均沿长度方向并排连接有多个定位凸(305);当所述定位凸(305)处于水平状态且定位凸(305)处于防护网(1)的下边棱正上方时,两组所述定位凸(305)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定位凸(305)的下表面与防护网(1)的下边棱上表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柱(403)与限位板(40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柱(403)上套设有第一弹簧(4031);所述第一弹簧(40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柱(403)上;所述第一弹簧(4031)的另一端连接于承载部(40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4013)远离第二侧撑板块(4012)的一端向下竖直设置有第二凸出部(4016);所述第二凸出部(4016)上滑动穿插有与第一限位柱(403)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柱(404);所述第一限位柱(403)下端径向开设有第二贯通孔(4032);当所述第二贯通孔(4032)与第二限位柱(404)同轴设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柱(404)穿插于第二贯通孔(4032)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柱(404)与第二凸出部(4016)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柱(404)上套设有第二弹簧(4041);所述第二弹簧(404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限位柱(404)上;所述第二弹簧(404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凸出部(4016)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防抛网,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立柱(2);相邻两个所述立柱(2)之间竖直设置有防护网(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侧撑板块(303)的上边缘均连接有折弯部(304);两所述折弯部(304)的上边缘均沿长度方向并排连接有多个定位凸(305);当所述定位凸(305)处于水平状态且定位凸(305)处于防护网(1)的下边棱正上方时,两组所述定位凸(305)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定位凸(305)的下表面与防护网(1)的下边棱上表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柱(403)与限位板(40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柱(403)上套设有第一弹簧(4031);所述第一弹簧(40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柱(403)上;所述第一弹簧(4031)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振营
申请(专利权)人:陶振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