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全气囊充气装置和启动装置一起使用的保护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9127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安全气囊充气装置和启动装置一起使用的保护系统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组件,所述充气装置组件可包括充气装置壳体以及附接于所述充气装置壳体的启动装置。变阻器与启动装置相关联并且可与充气装置壳体的表面相间隔,以在变阻器与充气装置壳体的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火花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组件的充气装置与启动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 启动装置与静电能量相隔离的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本章节提供了本公开内容相关的背景信息,但未必是现有技术。机动车约束系统通常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充气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所述充气装置 响应于用于识别冲撞事件并对其做出反应的传感器。当所述机动车发生冲撞事件时,传感 器检测所述冲撞并发送信号至充气装置,由此所述充气装置产生一定量的气体用于填充可 充气的软垫以保护机动车的乘员。当充气装置响应于从传感器接收的信号时,启动装置或引发器(squib)通常设于 传感器与充气装置之间,并且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所述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可包括电能 脉冲,当所述脉冲被启动装置所接收时,点燃置于启动装置中的一定量的烟火物料。启动装 置中的烟火物料的点燃使得能量迅速爆发,启动充气装置的工作以及可充气软垫的充气。在启动装置、充气装置和/或机动车的装配过程中,静电能量可产生于启动装置 上。所述静电能量可转移至启动装置之中并对其正确运行产生干扰。尽量减少启动装置暴 露于静电能量会帮助确保启动装置按计划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章节提供了本公开内容的概况,并非本专利技术的整个范围或其全部技术特征的全 面公开。充气装置组件可包括充气装置壳体以及附接至该充气装置壳体的启动装置。所述 启动装置可与变阻器相关联,并且所述变阻器可与充气装置壳体的表面相间隔,以限定出 变阻器与充气装置壳体的表面之间的第一火花隙。在另一种配置中,充气装置组件可包括至少一个管脚,所述管脚延伸入充气装置 壳体;和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附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管脚。变阻器可由印刷电路板相对 于充气装置壳体而支撑,并且可选择地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管脚的电压。所述变阻器可包括 与充气装置壳体的暴露表面相对的至少一个表面,因此第一火花隙被置于变阻器的所述至 少一个表面和充气装置壳体的暴露表面之间。一种方法可包括将启动装置相对于充气装置而设置,从而使充气装置壳体的一部 分邻近于启动装置而暴露。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变阻器邻近充气装置壳体的暴露部分设置, 并在变阻器与充气装置壳体的暴露部分之间形成第一火花隙。通过本章节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适用范围变得很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说明及特 定示例仅为说明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附图说明这里描述的附图仅用来说明选定的实施例而非全部可能的实施例,且并不是要限 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合并有启动装置的充气装置组件的局部立体图;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合并有启动装置组件的充气装置底部的俯视立体图;图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合并有启动装置组件的充气装置底部的仰视立体图;图4为图2和图3中组件的分解图;图5为沿着图1中线5-5截取的截面图;图6为图5所示区域的更详细的截面图;以及图7为沿着图1中线7-7截取的截面图。贯穿按比例描绘的附图中的部分视图,相应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参照附图,提供有充气装置组件10,其可包括启动装置组件12,所述启动装置组 件12选择性地触发或启动充气装置组件10的操作。启动装置组件12可大体由充气装置 底部14所接收并且附接至所述充气装置底部14,并且所述启动装置组件12可与充气装置 底部14协作以消除由充气装置组件10或启动装置组件12所接收的静电能量。充气装置底部14可包括主体16以及多个安装部件18,所述安装部件18将充气 装置底部14以及由此将充气装置组件10附接至外部结构,例如安全气囊壳体(未示出)。 主体16可包括底表面20、套口(pocket) 22及穿过套口 22的底部26而形成的孔隙24。安 装部件18可从主体16延伸并且每一个安装部件18均可包括孔隙28,所述孔隙28选择性 地接收紧固件(未示出)用以将充气装置底部14和充气装置组件10附接至外部结构,例 如安全气囊壳体或其它机动车结构(都未示出)。具体参照附图4至图7,所示启动装置组件12可包括壳体30、隔离(isolated)管脚 32、接地管脚34以及静电保护系统36。壳体30可包括接收于其中的杯形体38,由此杯形体 38收纳烟火物料40、装料架42、第一隔离体44以及顶盖(header) 46。装料架42大体包围烟 火物料40并将烟火物料40与杯形体38相隔离。第一隔离体44大体包围隔离管脚32,并且 将所述隔离管脚32与顶盖46相隔离。所述顶盖46包围第一隔离体44,并且通过薄金属连接 器提供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之间的电连接,所述薄金属连接器例如为桥丝(未示出) 及轴环(未示出),在接地管脚34与顶盖46的接合点处将接地管脚34电联结至顶盖46。如图5所示,隔离管脚32的远端大体接收于顶盖46内,通过第一隔离体44与顶 盖46相隔离,并且被设置而非常接近烟火物料40。第一隔离体44可包括玻璃密封件,以确 保隔离管脚32与顶盖46电隔离。将隔离管脚32的远端定位而非常接近于烟火物料40,同 样地将薄金属桥丝定位而非常接近于烟火物料40。同样地,当隔离管脚32接收到足量的电 能时,所述电能从隔离管脚32通过桥丝传输至接地管脚34,从而加热桥丝并且促使烟火物 料40的点燃。具体地说,为隔离管脚32提供充足的电能,从而使电能从隔离管脚32通过 桥丝传输至接地管脚34,由于相比较于较大的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时桥丝的相对尺 寸,使得桥丝的温度升高。桥丝温度的升高使得置于杯形体38内的烟火物料40点燃并释5放出迅速爆发的能量,进而触发充气装置组件10的工作。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可延伸穿过形成于充气装置底部14中的孔隙24。孔 隙24可包括大致椭圆形的或槽形的构造,以适应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的并行构造。 通过第一隔离体48与第二隔离体50,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在邻近孔隙24处与充气 装置底部14相隔离。第一隔离体48与第二隔离体50可由任意适当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 尼龙,并且一旦启动装置组件12安装于充气装置底部14之上即可模压形成。第一隔离体48可接收于充气装置底部14的套口 22内,并且允许隔离管脚32与 接地管脚34穿过其中。第二隔离体50可附接于套口 22的底部26,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 包围启动装置组件12的隔离管脚32、接地管脚34以及壳体30,以在邻近开口 24处将隔离 管脚32和接地管脚34都与充气装置底部14相隔离,并且因此将隔离管脚32、接地管脚34 以及壳体30固定在相对于充气装置底部14的所需位置。第一隔离体48与第二隔离体50 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凸出部52,所述凸出部52延伸进入充气装置底部14上的匹配的 凹槽54以将第一隔离体48与第二隔离体50附接于充气装置底部14。具体参照图5与图6,所示静电保护系统36包括印刷电路板56与变阻器58。印 刷电路板56可包括一对孔隙60,所述一对孔隙60分别接收隔离管脚32与接地管脚34,并 且可包括多个焊接区(solder lands) 620所述焊接区62可将隔离管脚32和接地管脚34 电附接于印刷电路板56,并且同样可被大体设置于变阻器58与印刷电路板56之间以将变 阻器58附接于印刷电路板56。印刷电路板56可被接收于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装置组件,包括:充气装置壳体;启动装置,所述启动装置附接至所述充气装置壳体;以及变阻器,所述变阻器与所述启动装置相关联,并且与所述充气装置壳体的一表面相间隔,以限定出在所述变阻器与所述充气装置壳体的所述表面之间的第一火花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汉森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