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8254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8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车身车架安装件和前防撞梁,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前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连接,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后部与机舱下纵梁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所述凹槽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后形成第一加强腔。本技术提高了车身车架安装件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身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固性,具有较好的振动激励衰减性能,更好地满足车架与车身连接位置整体结构强度、可靠性、振动激励衰减等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车身,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如今市场上的车型正朝着高品质、高舒适性的方向高速发展,而对于一些采用了非承载式车身的车型,由于其动力总成、传动系、行驶系等系统安装在车架上,相应的系统激励会通过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位置传递至车身,但是,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强度、可靠性、振动激励衰减等难以达到要求,对于车辆的耐久性、可靠性以及振动舒适性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下难以满足车架与车身连接位置整体结构强度、可靠性、振动激励衰减等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车身车架安装件和前防撞梁,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前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连接,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后部与机舱下纵梁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所述凹槽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后形成第一加强腔。

3、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拱形形状,所述凹槽包括槽底和位于所述槽底两侧的槽壁,所述槽底沿车身宽度方向呈s形结构,所述槽壁呈三角形结构。

4、进一步地,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上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前防撞梁上朝向所述第一凸起部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相互贴合连接;和/或,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连接处沿车身长度方向以及车身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

5、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凹槽的一部分连接形成第二加强腔;所述第一加强板呈s形结构。

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板体侧壁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多个拱形结构。

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下侧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后端与机舱上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呈s形结构。

8、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连接在所述机舱上纵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上侧之间,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第三加强板、机舱上纵梁、第四加强板依次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四加强板呈拱形结构。

9、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五加强板,所述第五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的后端与前轮罩板和机舱下纵梁连接;和/或,所述第五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平板主体和翻边部,所述平板主体的前端和所述翻边部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平板主体的后端和所述翻边部的后端与前轮罩板和机舱下纵梁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加强板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一侧设有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贴合连接。

11、本技术还包括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12、本技术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将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前部与前防撞梁的两端连接,通过前防撞梁自身的结构强度提升车身车架安装件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在前防撞梁的两端设置凹槽,通过凹槽的槽口朝向车身车架安装件设置,并与车身车架安装件形成第一加强腔,进一步提高了车身车架安装件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身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固性,具有较好的振动激励衰减性能,更好地满足车架与车身连接位置整体结构强度、可靠性、振动激励衰减等设计要求。

13、本技术的车辆,具有上述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车架安装件和前防撞梁,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前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连接,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后部与机舱下纵梁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所述凹槽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后形成第一加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拱形形状,所述凹槽包括槽底和位于所述槽底两侧的槽壁,所述槽底沿车身宽度方向呈S形结构,所述槽壁呈三角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上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前防撞梁上朝向所述第一凸起部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相互贴合连接;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凹槽的一部分连接形成第二加强腔;所述第一加强板呈S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板体侧壁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多个拱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下侧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后端与机舱上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呈S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连接在所述机舱上纵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上侧之间,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第三加强板、机舱上纵梁、第四加强板依次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四加强板呈拱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加强板,所述第五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的后端与前轮罩板和机舱下纵梁连接;和/或,所述第五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平板主体和翻边部,所述平板主体的前端和所述翻边部的前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平板主体的后端和所述翻边部的后端与前轮罩板和机舱下纵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加强板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一侧设有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贴合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车架安装件和前防撞梁,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前部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连接,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的后部与机舱下纵梁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所述凹槽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后形成第一加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拱形形状,所述凹槽包括槽底和位于所述槽底两侧的槽壁,所述槽底沿车身宽度方向呈s形结构,所述槽壁呈三角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上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前防撞梁上朝向所述第一凸起部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相互贴合连接;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车身车架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凹槽的一部分连接形成第二加强腔;所述第一加强板呈s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板体侧壁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车身车架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飞彭井鑫许二亮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