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5850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但不限于残余应力检测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其中,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顶部的支撑台,以及设置于支撑台顶部的铝板,工作台顶部设置有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台上的夹持部件,设置于夹持部件上的限位部件,以及设置于工作台顶部的打孔部件,打孔部件的一侧设置有应变仪。通过操作员转动转把使得主动轮带动从动轮旋转,从而使得转动板同步旋转,在连杆的连接作用下,两侧的移动板向铝板靠近,且移动板顶部的滑块在滑轨上滑行,实现移动板的平行移动,使得夹持组件整体向铝板移动,操作简单,便于对铝板夹持固定,提高了残余应力的检测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但不限于残余应力检测的,尤其涉及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1、残余应力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为盲孔法、环芯法、x射线衍射法、中子衍射法和超声波法,通过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获取样品的结构信息,其中盲孔法是最简单且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在铝板上钻盲孔,测量孔洞的直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出残余应力的存在,残余应力会导致孔洞的形状发生变化,使用应变仪等测量孔洞的直径变化值,通过力学公式计算出残余应力的大小。

2、目前,现有技术改进了基于操作员纯手工操作的盲孔法,例如公开号为cn21276127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盲孔法检测残余应力的对中打孔装置,实现了对中精准、深度可控、避免钻孔偏心等目标,降低甚至消除了钻孔误差对残余应力测试的影响。

3、但在实际操作时,仍然需要操作员手工对铝板进行扶持稳固操作,无法让铝板平衡在一个水平面上,导致铝板在钻孔过程中容易产生移动或晃动,使得检测结果不稳定且不准确;操作员为了平衡铝板可能会用到其他夹具进行夹持,但过度夹紧可能会引起铝板弯曲、翘曲或产生划痕,从而在铝板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分布,还是会影响残余应力的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2、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残余应力的检测装置在对铝板钻孔过程中,铝板容易产生移动或晃动,且过度夹紧可能对铝板表面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残余应力的检测结果的问题。

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顶部的支撑台,以及设置于支撑台顶部的铝板,所述工作台顶部设置有检测单元,且工作台底部设置有四个带有刹车片的万向轮,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台上的夹持部件,设置于夹持部件上的限位部件,以及设置于工作台顶部的打孔部件,所述打孔部件的一侧设置有应变仪;

4、所述夹持部件包括设置于支撑台底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两对称设置于支撑台底部的滑轨,设置于滑轨上的滑块,设置于两个相邻滑块底部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设置为两块,驱动组件还包括通过轴承设置于支撑台底部中心的转动杆,设置于转动杆底部的转动板,通过转轴设置于转动板与移动板之间的连杆,设置于转动板底部的从动轮,设置于从动轮正面的主动轮,且从动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以及设置于主动轮顶部的转把,且从动轮和主动轮均通过转轴与工作台转动连接,所述夹持部件还包括设置于驱动组件上的夹持组件;

5、所述夹持部件用于打孔部件对铝板进行打孔前,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夹持组件工作,对铝板四个边角进行夹持,使得铝板整体位置被固定;

6、所述限位部件用于夹持组件对铝板四个边角进行夹持好后,对夹持组件的整体位置限位。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操作员转动转把使得主动轮带动从动轮旋转,从而使得转动板同步旋转,在连杆的连接作用下,两侧的移动板向铝板靠近,且移动板顶部的滑块在滑轨上滑行,实现移动板的平行移动,使得夹持组件整体向铝板移动,操作简单,便于对铝板夹持固定。

8、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于移动板顶部的l形块,且l形块为前后对称设置两块,设置于l形块顶部的固定座,且固定座顶部设置有安装环,设置于固定座上的转动件。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板移动带动两块l形块同步移动,且固定座带动转动件向铝板靠近。

10、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靠近滑轨的第一转动段,以及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动段外壁上的第二转动段,所述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远离固定座的一端均设置有滚轮。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段上的滚轮先接触铝板的外壁,随着l形块继续移动转动件发生转动,第二转动段上的滚轮也接触铝板的外壁,实现对铝板的边角进行夹持。

12、进一步的,所述l形块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段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二转动段的一侧设置有挡杆,且挡杆的底端与l形块的外壁相连接。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复位件可以为弹簧;当第一转动段上的滚轮接触铝板的外壁后,l形块继续移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第一复位件被拉伸,而挡杆便于限制转动件后续的复位位置。

14、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件包括设置于第二转动段底部的推块,设置于第一转动段底部的固定筒,且固定筒通过连接块与l形块的外壁相连接,活动贯穿设置于固定筒内的插杆,设置于插杆外壁上的移动环,且移动环位于固定筒内腔,设置于固定筒内壁与移动环外壁之间的第二复位件。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复位件可以为弹簧;转动件转动时带动推块靠近插杆,当滚轮均接触铝板的外壁后,此时插杆的端部插入其中一个限位插孔内,且移动环压缩第二复位件,实现对移动板和l形块的限位。

1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件还包括支撑台外壁上开设的若干个限位插孔,且限位插孔的内径与插杆的外径相适配。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若干个限位插孔便于适应不同宽度的铝板。

18、进一步的,所述打孔部件包括设置于工作台顶部的安装架,且安装架的顶面设置有刻度线,设置于安装架上的纵向移动块,螺纹连接于纵向移动块一侧的丝杆,设置于丝杆端部的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杆端部连接,并且驱动电机与安装架的外壁可拆卸连接,贯穿设置于纵向移动块另一侧的滑杆,且滑杆与安装架的外壁可拆卸连接,开设于纵向移动块上的横向移动槽,设置于横向移动槽内的打孔装置主体,以及设置于打孔装置主体正面的固定组件。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再在横向移动槽内推动纵向移动块调节,根据刻度线将纵向移动块移动到指定位置,通过设置滑杆提高了纵向移动块移动时的稳定性,避免纵向移动块发生偏转。

2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于打孔装置主体正面的连接耳,通过转轴设置于两个连接耳之间的偏心筒,设置于偏心筒外壁上的下压板,开设于纵向移动块正面的卡接槽,以及设置于卡接槽正面的卡块,且卡块分别与两个连接耳滑动连接。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拉下压板使得偏心筒在转轴上转动,偏心筒的外壁对卡块挤压,将卡块挤压进卡接槽内,固定打孔装置主体的位置,提高钻孔的精度。

22、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将待检测的铝板放置在支撑台上,转动转把两侧的移动板向铝板靠近;

24、移动板移动带动l形块移动,使得第一转动段上的滚轮先接触铝板的外壁;

25、随着转动件的持续偏转,第二转动段上的滚轮也完全接触铝板的外壁;

26、当滚轮均接触铝板的外壁后,插杆的另一端插入支撑台外壁上的其中一个限位插孔内;

27、启动驱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纵向移动块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根据刻度线推动打孔装置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顶部的支撑台(2),以及设置于支撑台(2)顶部的铝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顶部设置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台(2)上的夹持部件(4),设置于夹持部件(4)上的限位部件(5),以及设置于工作台(1)顶部的打孔部件(6),所述打孔部件(6)的一侧设置有应变仪(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2)包括设置于移动板(413)顶部的L形块(421),且L形块(421)为前后对称设置两块,设置于L形块(421)顶部的固定座(422),设置于固定座(422)上的转动件(4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23)包括靠近滑轨(411)的第一转动段(4231),以及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动段(4231)外壁上的第二转动段(4232),所述第一转动段(4231)和第二转动段(4232)远离固定座(422)的一端均设置有滚轮(4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块(421)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425),所述第一转动段(4231)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26),所述第一连接杆(425)和第二连接杆(426)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427),所述第二转动段(4232)的一侧设置有挡杆(428),且挡杆(428)的底端与L形块(421)的外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5)包括设置于第二转动段(4232)底部的推块(51),设置于第一转动段(4231)底部的固定筒(52),活动贯穿设置于固定筒(52)内的插杆(53),设置于插杆(53)外壁上的移动环(54),且移动环(54)位于固定筒(52)内腔,设置于固定筒(52)内壁与移动环(54)外壁之间的第二复位件(5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5)还包括支撑台(2)外壁上开设的若干个限位插孔(56),且限位插孔(56)的内径与插杆(53)的外径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部件(6)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顶部的安装架(61),设置于安装架(61)上的纵向移动块(62),螺纹连接于纵向移动块(62)一侧的丝杆(63),设置于丝杆(63)端部的驱动电机(64),贯穿设置于纵向移动块(62)另一侧的滑杆(65),开设于纵向移动块(62)上的横向移动槽(66),设置于横向移动槽(66)内的打孔装置主体(67),以及设置于打孔装置主体(67)正面的固定组件(6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68)包括左右对称设置于打孔装置主体(67)正面的连接耳(681),通过转轴设置于两个连接耳(681)之间的偏心筒(682),设置于偏心筒(682)外壁上的下压板(683),开设于纵向移动块(62)正面的卡接槽(684),以及设置于卡接槽(684)正面的卡块(685),且卡块(685)分别与两个连接耳(681)滑动连接。

9.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的检测方法,其应用于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23)发生偏转时,第二连接杆(426)远离第一连接杆(425),拉伸第一复位件(42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顶部的支撑台(2),以及设置于支撑台(2)顶部的铝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顶部设置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台(2)上的夹持部件(4),设置于夹持部件(4)上的限位部件(5),以及设置于工作台(1)顶部的打孔部件(6),所述打孔部件(6)的一侧设置有应变仪(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2)包括设置于移动板(413)顶部的l形块(421),且l形块(421)为前后对称设置两块,设置于l形块(421)顶部的固定座(422),设置于固定座(422)上的转动件(4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23)包括靠近滑轨(411)的第一转动段(4231),以及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动段(4231)外壁上的第二转动段(4232),所述第一转动段(4231)和第二转动段(4232)远离固定座(422)的一端均设置有滚轮(4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块(421)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425),所述第一转动段(4231)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26),所述第一连接杆(425)和第二连接杆(426)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427),所述第二转动段(4232)的一侧设置有挡杆(428),且挡杆(428)的底端与l形块(421)的外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5)包括设置于第二转动段(4232)底部的推块(51),设置于第一转动段(4231)底部的固定筒(52),活动贯穿设置于固定筒(52)内的插杆(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荣辉铜铝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