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09466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它包括硬化路面、位于硬化路面两侧的铺砖路面、设于所述硬化路面边缘的雨水井、连接所有所述雨水井的污水管,所述硬化路面包括路基和硬化层,所述铺砖路面包括透水砂石层和铺装在其上侧的透水砖,所述铺砖路面的地下每隔固定距离设有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相邻的所述雨水井之间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侧,所述渗排系统还包括有引水组件,所述引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铺砖路面的上侧的引水桩、连接所述引水桩和所述蓄水池的抽水管以及抽水泵。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海绵城市”化改造,施工难度较低,造价相对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渗排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


技术介绍

1、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渗排系统是海绵城市最关键的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基本上可实现城市雨洪管理。但是,目前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设计和现有基建冲突,因此该设计理念一般适合在新城区使用,对旧城区的改造工程过于庞大,难度极高,且造价高昂。但是,如果仅仅在新城区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面积广阔的现有城区不进行相应的改造,那么海绵城市的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

2、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雨水)渗排系统,该污水(雨水)渗排系统适合在现有道路路面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工程量较小,施工相对容易且造价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街道不适合海绵城市化改造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包括硬化路面、位于硬化路面两侧的铺砖路面、设于所述硬化路面边缘的雨水井、连接所有所述雨水井的污水管,所述硬化路面包括路基和硬化层,所述铺砖路面包括透水砂石层和铺装在其上侧的透水砖,所述铺砖路面的地下每隔固定距离设有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相邻的所述雨水井之间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侧,所述渗排系统还包括有引水组件,所述引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铺砖路面的上侧的引水桩、连接所述引水桩和所述蓄水池的抽水管以及抽水泵。

3、本专利技术中的铺砖路面具有较好的渗排水效果,有助于雨水渗透至地下,减少地表水的产生;雨水井可以收集来自硬化路面和铺砖路面的地表积水,导流管可以将雨水井内的废水引导至蓄水池内,直至蓄水池蓄满;污水管用于将雨水井内剩余的污水引向污水排放点位;蓄水池内的污水在静置效果下可以达到一定的自净效果,泥沙等颗粒物会积聚在水池底部,上侧的水体相对洁净;引水组件可以将蓄水池内的蓄水吸出,供给绿化用水、地面清洗用水等。本专利技术中的硬化路面、雨水井和污水管均为现有道路常见结构,铺砖路面上的透水砖也为常规材料,将沿街路面的原有地砖更换为透水砖的工程量也相对不大,施工难度低;本专利技术中的蓄水池需要在沿街路面上挖出土方后,便可建造,导流管的铺设对现有硬化道路的破坏程度也极低,因此本专利技术适合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海绵城市”化改造,施工难度较低,造价相对低廉。

4、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雨水井内的开口位于所述污水管的下方,且导流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污水管的管径。这样导流管可以先于污水管对雨水井内的积水进行引流,有利于减少雨水流失,确保地面积水优先灌满蓄水池。

5、进一步的,所述雨水井还包括有井盖和盖设于所述导流管的管口处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下侧区域设有滤水口。井盖作为第一道过滤装置,可以滤去一些较大的固体废弃物,导流罩是第二道过滤装置,避免较大的固体物堵塞导流管。

6、进一步的,所述铺砖路面上设有竖直连通所述蓄水池的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的入口处盖设有密封盖板;所述蓄水池的池底为倾斜设置,所述蓄水池内最低处与所述铺砖路面上表面之间连接有抽污管。蓄水池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除淤工序,待蓄水池内的蓄水抽取差不多后,将密封盖板打开,然后放入外接的排水管,然后将抽污管与抽污水车辆的抽水段连接,抽污水车辆一边抽水,排水管一边向蓄水池底部冲刷,达到除淤效果。

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的施工方法,适用于在现有道路上加装渗排系统的情形,其特征在于:

8、s1,将蓄水池的施工区域在沿街路面上画出;

9、s2,对所有的蓄水池施工区域进行清表并土方开挖;

10、s3,将开挖处的坑洞底部压实后进行蓄水池的壳体砌筑;

11、s4,安装导流管,挖出一条通往临近的雨水井的沟槽,并在雨水井的合适部位开孔,确保开孔位置低于污水管并高于雨水井的底部,然后将导流管沿着沟槽铺设并连通雨水井和蓄水池的上侧区域;

12、s5,安装贯穿蓄水池壳体的抽污管和抽水管,并开始砖砌检修通道;

13、s6,土方回填,修复硬化路面和并在沿街路面上铺设铺砖路面。

14、因此,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专利技术中的铺砖路面具有较好的渗排水效果,有助于雨水渗透至地下,减少地表水的产生,导流管可以将雨水井内的废水引导至蓄水池内,泥沙等颗粒物会积聚在蓄水池底部,引水组件可以将蓄水池内的蓄水吸出,供给绿化用水、地面清洗用水等;2.本专利技术适合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海绵城市”化改造,施工难度较低,造价相对低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硬化路面、位于硬化路面两侧的铺砖路面、设于所述硬化路面边缘的雨水井、连接所有所述雨水井的污水管,所述硬化路面包括路基和硬化层,所述铺砖路面包括透水砂石层和铺装在其上侧的透水砖,所述铺砖路面的地下每隔固定距离设有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相邻的所述雨水井之间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侧,所述渗排系统还包括有引水组件,所述引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铺砖路面的上侧的引水桩、连接所述引水桩和所述蓄水池的抽水管以及抽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雨水井内的开口位于所述污水管的下方,且导流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污水管的管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还包括有井盖和盖设于所述导流管的管口处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下侧区域设有滤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铺砖路面上设有竖直连通所述蓄水池的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的入口处盖设有密封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池底为倾斜设置,所述蓄水池内最低处与所述铺砖路面上表面之间连接有抽污管。

6.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的施工方法,适用于在现有道路上加装渗排系统的情形,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硬化路面、位于硬化路面两侧的铺砖路面、设于所述硬化路面边缘的雨水井、连接所有所述雨水井的污水管,所述硬化路面包括路基和硬化层,所述铺砖路面包括透水砂石层和铺装在其上侧的透水砖,所述铺砖路面的地下每隔固定距离设有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相邻的所述雨水井之间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侧,所述渗排系统还包括有引水组件,所述引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铺砖路面的上侧的引水桩、连接所述引水桩和所述蓄水池的抽水管以及抽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污水渗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雨水井内的开口位于所述污水管的下方,且导流管的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飞宙屈岩秦强斯振强柯勇峰丁玉飞王仲杰张理政叶彬袁慧仲郑永建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金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