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成俊专利>正文

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6961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它由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两部分组成,其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结合为一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平行的悬联梁,反悬板基础的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与反悬板基础之间设有1-2厘米的伸缩间隙;悬联梁的两端向外悬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上;在与反悬板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上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翼耳墙下带形基础用来作为挡土墙基础;采用此基础比常规矩形实体墩台基础造价节约35%;桩浅、容易施工;本基础分散了桥墩墩台集中竖轴向荷载和水平力荷载,属框架结构,因而施工成本降低。(*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路桥建筑构件,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多跨径桥梁两端的钢筋 混凝土框架墩台下的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技术背景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四通八达的一级公路、二级公 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需要修建,越来越多的桥梁需要建设,因此,桥梁的架设和修建是 公路贯通的一项重要工程。桥梁的搭建需要桥墩墩台的支撑,桥墩墩台需要座实在坚实的 桥墩基础上,优其是桥头两端的基础的设计和建造更为重要。传统的桥墩墩台基础不论是 中间桥墩墩台基础还是两端桥墩墩台基础,其形状都是矩形实体墩台基础,施工时,需深挖 孔或钻几十米后再浇注。即费工,费时,又造成原料浪费;本专利技术人一直致力于桥墩墩台 及墩台基础的研究和设计,先后向中国专利局申报了多项专利,并取得了专利权,其专利号 为200920090621、名称为“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即是其中的 一项,该专利主要结构是由框架式承台和框架式挡土墙两部分组成,框架式承台由一个至 下而上的横台、两个至下而上的竖台和若干个至下而上的悬联梁组成,横台与两个竖台及 连接在两个竖台两端之间、上下成排的若干个悬联梁组成一个“中”字形的俯视平面图形结 构;框架式挡土墙由连系墙、翼耳墙、附壁墙组成一开放式框架墙体,框架式承台、框架式挡 土墙位于同一承台基础上;该墩台虽然呈框架结构,工程造价可节约34. 25%,但该墩台仍 然建立在传统的实体墩台基础上,因此,本专利技术人认为,有必要设计一种与此配合的承台基 石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梁式桥两端墩台及挡土墙承台基础建造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既能保证荷载,又能省工省料,同时施工方便易行的人行道 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它由墩台基础、挡土墙 基础两部分组成,其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结合为一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 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平行的悬联梁,反悬板基础的 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与反悬板基础之间设有1-2厘米的伸缩间隙;悬联梁的两端向外悬 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上;在与反悬板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上 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翼耳墙下带形基础用来作为挡土墙基础;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为两个连接在两浅桩之间的悬联梁上,翼耳墙下带形基础为两 个连接在两浅桩外的悬联梁上;两翼耳墙下带形基础的端头被翼耳墙端下矩形浅桩支撑; 每个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下有两个起支撑作用的圆形浅桩。反悬板基础悬挑部分的长度是反悬板基础厚度的5-6倍。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与翼耳墙下带形基础左右宽度相等,两带形基础竖直厚度是左 右宽度的1/5-1/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的前后长度是扶壁墙下带形基础的前后长度的1/2。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是1、采用此基础比常规矩形实体墩台基础造价节约35%。2、桩浅、容易施工;矩形桩最深为二米二,宽一米二。3、本基础分散了桥墩墩台集中竖轴向荷载和水平力荷载,属框架结构,因而施工 成本降低。4、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与翼耳墙下带形基础深为60-80厘米或冻土层下即可,易于施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由图1、图2可以看出本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由 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两部分组成,其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2结合为一 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1、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1平行 的悬联梁3,反悬板基础1的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3与反悬板基础1之间设有1-2厘米的 伸缩间隙;悬联梁3的两端向外悬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9上;在与反悬板 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3上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用来 作为挡土墙基础;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为两个连接在两浅桩之间的悬联梁上,翼耳墙下带 形基础4为两个连接在两浅桩外的悬联梁上;两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的端头被翼耳墙端下 矩形浅桩5支撑;每个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下有两个起支撑作用的圆形浅桩(7、8);反悬板基 础悬挑部分的长度是反悬板基础厚 的5-6倍;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与翼耳墙下带形基础 4左右宽度相等,两带形基础竖直厚度是左右宽度的1/5-1/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的前后 长度是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的前后长度的1/2。权利要求一种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它由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2)结合为一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1)、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1)平行的悬联梁(3),反悬板基础(1)的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3)与反悬板基础(1)之间设有1 2厘米的伸缩间隙;悬联梁(3)的两端向外悬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9)上;在与反悬板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3)上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用来作为挡土墙基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其特征 在于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为两个连接在两浅桩之间的悬联梁上,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 为两个连接在两浅桩外的悬联梁上;两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的端头被翼耳墙端下矩形浅 桩(5)支撑;每个扶壁墙下带形基础下有两个起支撑作用的圆形浅桩(7、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其特征 在于反悬板基础悬挑部分的长度是反悬板基础厚度的5-6倍。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 其特征在于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与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左右宽度相等,两带形基础竖 直厚度是左右宽度的1/5-1/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的前后长度是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 的前后长度的1/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它由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两部分组成,其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结合为一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平行的悬联梁,反悬板基础的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与反悬板基础之间设有1-2厘米的伸缩间隙;悬联梁的两端向外悬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上;在与反悬板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上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翼耳墙下带形基础用来作为挡土墙基础;采用此基础比常规矩形实体墩台基础造价节约35%;桩浅、容易施工;本基础分散了桥墩墩台集中竖轴向荷载和水平力荷载,属框架结构,因而施工成本降低。文档编号E01D19/02GK201678942SQ20102018561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1日专利技术者何成俊, 何清清, 何超, 刘萍, 张红杰, 李 权, 王艳华, 石汝亮, 范丽, 邓超, 黄功安 申请人:何成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行道内两车道梁式桥端钢筋混凝土框架墩台基础,它由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墩台基础、挡土墙基础通过两矩形浅桩(2)结合为一体;两矩形浅桩上面的一侧上设置有一反悬板基础(1)、另一侧上设置有与反悬板基础(1)平行的悬联梁(3),反悬板基础(1)的一边向外悬挑;悬联梁(3)与反悬板基础(1)之间设有1-2厘米的伸缩间隙;悬联梁(3)的两端向外悬挑、悬挑部分端头下面被支撑在圆浅桩(9)上;在与反悬板基础悬挑方向相反方向的悬联梁(3)上连接有扶壁墙下带形基础(6)、翼耳墙下带形基础(4)用来作为挡土墙基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成俊王艳华张红杰黄功安范丽刘萍李权何清清何超石汝亮邓超
申请(专利权)人:何成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