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般的建筑结构的连接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1、传统的预制叠合梁为保证构件的力学性能,通常采用封闭箍筋的形式,而预制叠合梁上部纵筋在安装时为保证保护层厚度需要穿过封闭箍筋,进而导致了纵筋施工施工难度系数大、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的建筑结构的连接结构件,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
2、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专利技术目的:
3、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主要包括上部下挠的箍筋以及预制叠合梁的上部后置纵筋,所述预埋在预制叠合梁的箍筋上部下挠,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与箍筋直径之和,进而保证后置纵筋的高度与传统预制叠合梁上部纵筋高度保持一致,下挠段箍筋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所述箍筋上部两端均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的直径确定;所述纵筋放置于箍筋下挠的凹槽内,纵筋上表皮的高度小于箍筋180°弯折部分下表皮的高度,纵筋下端表皮紧贴箍筋下挠段上部表皮,两侧纵筋外侧表皮均紧贴箍筋;所述下挠箍筋和后置纵筋通过改变凹槽的深度以及并筋连接方式,实现梁上部多排纵筋情况下钢筋排布。该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可根据不同直径的箍筋以及纵筋进行调整后使用,一方面可以保证后置纵筋的外缘与
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避免了预制叠合梁在采用封闭箍筋时,后置纵筋从箍筋下方穿过进而导致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等难题。
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1. 本专利技术实用性很强,原理简单易懂,极易推广。本连接结构所使用的下挠箍筋(3)只需将箍筋按照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在工厂进行弯曲制作,无需采用额外的装置。
7、2. 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在现场施工时,仅需将后置纵筋(4)放置于箍筋下挠段的凹槽内,之后采用扎丝实现后置纵筋(4)与箍筋的连接,避免了将后置纵筋(4)穿越封闭箍筋所造成的施工困难,提升了现场的施工效率。
8、3. 适用性较强。下挠箍筋(3)的下挠深度可根据不同直径的箍筋以及纵筋进行调节,可适用于不同尺寸、不同应用场景的预制叠合梁(1)。
9、4. 纵筋高度与传统梁一致。通过将箍筋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箍筋直径之和,保证后置纵筋(4)的高度与传统预制叠合梁(1)上部纵筋高度保持一致。
10、5. 将上部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通过单丝梅花、单丝全绑、双丝梅花等方式进行连接,实现与传统连接方式同等受力状态。
11、6.通过改变下挠箍筋(3)的凹槽深度和并筋连接方式,进而实现梁上部多排纵筋情况下钢筋排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存在下挠凹槽的下挠箍筋(3)以及预制叠合梁(1)的上部后置纵筋(4),,其特征是:挠箍筋(3)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下挠箍筋(3)直径的2.5倍,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直径之和;上部后置纵筋(4)的两端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上部后置纵筋(4)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4)的直径确定;上部后置纵筋(4)外缘与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挠箍筋(3)在预制叠合梁(1)两端位置处加密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上部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通过扎丝按照单丝梅花、单丝全绑、双丝梅花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挠箍筋(3)和后置纵筋(4)通过改变凹槽的深度以及并筋连接方式,实现梁上部多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梁上部后置纵筋与下挠箍筋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存在下挠凹槽的下挠箍筋(3)以及预制叠合梁(1)的上部后置纵筋(4),,其特征是:挠箍筋(3)两端采用9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下挠箍筋(3)直径的2.5倍,下挠深度大于等于后置纵筋(4)与下挠箍筋(3)直径之和;上部后置纵筋(4)的两端采用180°弯折形式,弯曲直径不小于上部后置纵筋(4)直径的2.5倍,弯折后平直段的长度依据后置纵筋(4)的直径确定;上部后置纵筋(4)外缘与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威,郭小农,周曹国,罗金辉,周森,朱晓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