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243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56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包括滑动支撑底座,所述滑动支撑底座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固定外壳、第二固定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滑动底座、滑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辅助传动齿轮和连接杆,可以应对对于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口在不同的位置,可以进行及时调整充电装置的位置,更安全更便捷地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


技术介绍

1、在现阶段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很多有电动汽车的人没有自己固定的充电桩,这样就要在外面自营的充电桩进行充电了,持续的快速充电对电动汽车的电池损耗增大,慢充反而可以解决电池快速老化的问题,然而电动汽车的充电口没有统一标准,进而在固定的充电桩充电可能会遇到困难,本技术增加移动装置,从而解决因为充电口的位置不方便充电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增加移动装置,从而解决各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的位置不同,不方便充电的问题。

2、本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包括滑动支撑底座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撑底座上的充电装置,所述滑动支撑底座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固定外壳、第二固定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滑动底座、滑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辅助传动齿轮和连接杆,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所述第二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且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滑动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一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二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三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四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相对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的底部分别和对应的所述辅助传动齿轮咬合转动,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还设有所述滑轮,所述滑轮通过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每个所述辅助传动齿轮的两侧;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上

4、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支撑杆、充电枪、充电枪仓和操作台,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上,所述充电枪仓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放置所述充电枪,所述操作台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方。

5、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包括刷卡信号板,所述刷卡信号板位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

6、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包括刷卡信号板,所述刷卡信号板位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

7、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还包括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位于所述操作台的中心位置。

8、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的顶部还设置有防雨顶罩。

9、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的两侧都设置有通风格栅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1、1.本技术采用了增加滑动支撑底座装置,从而解决充电桩固定位置不方便充电的问题,所述滑动支撑底座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固定外壳、第二固定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滑动底座、滑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辅助传动齿轮和连接杆,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所述第二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且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滑动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一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二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三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四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相对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的底部分别和对应的所述辅助传动齿轮咬合转动,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还设有所述滑轮,所述滑轮通过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每个所述辅助传动齿轮的两侧,有益于在伺服电机接收到信号后开始转动,带动旋转杆转动,从而使得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与辅助传动齿轮咬合转动,带动连接杆转动,然后带动滑轮转动从而达到水平移动的目的,可以应对对于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口在不同的位置,可以进行及时调整充电装置的位置,更安全更便捷地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12、2.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滑动支撑底座上安装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支撑杆、充电枪、充电枪仓和操作台,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上,所述充电枪仓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放置所述充电枪,所述操作台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方,有益于方便对于充电线以及充电枪的归纳和操作。

13、3.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操作台包括刷卡信号板,所述刷卡信号板位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有益于来充电的人员通过刷卡就可以快捷充电。

14、4.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操作台还包括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位于所述操作台的中心位置,有益于充电人员操作充电装置水平移动,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15、5.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操作台还包括信号灯,所述信号灯为多个设计,有益于充电人员可以对充电状况和充电的进度有直观的表现。

16、6.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操作台的顶部还设置有防雨顶罩,有益于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减少对充电的影响。

17、7.本技术采用了在所述操作台的两侧都设置有通风格栅,有益于在散发充电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18、图一为本技术的滑动底座的结构图;

19、图二为本技术的滑槽的结构图;

20、图三为本技术的滑轮齿轮结构图;

21、图四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22、图五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23、图中:1、第一滑槽;2、第二滑槽;3、第一旋转杆;4、第二旋转杆;5、第一固定外壳;6、第一伺服电机;7、滑动底座;8、第二伺服电机;9、第二固定外壳;10、连接杆;11、辅助传动齿轮;12、滑轮;13、第一传动齿轮;14、第二传动齿轮;15、滑动支撑底座;16、支撑柱;17、充电枪;18、充电电线;19、刷卡信号板;20、液晶显示屏;21、信号灯;22、防雨顶罩;23、充电枪仓;24、通风格栅;25第二传动齿轮;26、操作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支撑底座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撑底座上的充电装置,所述滑动支撑底座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固定外壳、第二固定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滑动底座、滑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辅助传动齿轮和连接杆,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所述第二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且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滑动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一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二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三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四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相对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的底部分别和对应的所述辅助传动齿轮咬合转动,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还设有所述滑轮,所述滑轮通过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每个所述辅助传动齿轮的两侧;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支撑杆、充电枪、充电枪仓和操作台,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上,所述充电枪仓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放置所述充电枪,所述操作台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包括刷卡信号板,所述刷卡信号板位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还包括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位于所述操作台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还包括信号灯,所述信号灯为多个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的顶部还设置有防雨顶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的两侧都设置有通风格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小型慢充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支撑底座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撑底座上的充电装置,所述滑动支撑底座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固定外壳、第二固定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滑动底座、滑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辅助传动齿轮和连接杆,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所述第二固定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且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滑动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和第二固定外壳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一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二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外壳内的第三传动齿轮活动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第二伺服电机后与所述第二固定外壳内的第四传动齿轮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相对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的底部分别和对应的所述辅助传动齿轮咬合转动,且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旭东张琪张伟杭洋王计朝魏志宇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