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
技术介绍
1、随着现代土木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通过构造措施、加固措施与局部采用高性能材料等等以提升柱脚抗力性能的方案。虽然,这确实能提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但这并未改变柱脚的抗震机制,仍然是以“抗”为主。而且当地震对该类结构造成破坏后,结构难以修复,或者维修成本较高。
2、地震作用造成的结构摇摆对结构自身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消能”来达到减震的目的,从而保护结构的完整。即使在受到地震作用后柱脚发生一定程度损伤,也能通过更换耗能阻尼器等拼装构件进行快速修复,降低维修成本。
3、现有技术中,传统框架结构遭遇水平地震作用时,由于柱脚与基础一起浇筑,呈刚性连接,结构主要是依靠结构自身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即以“抗”为主。然而,当水平地震作用较大时,柱脚会产生裂缝,形成塑性铰,其传递弯矩的能力减弱,结构整体易发生整体倾倒,这无疑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容易倾倒,结构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此装置不易倾倒,结构性能好。
2、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竖直设有柱身,所述柱身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抗震机构,所述抗震机构包括间隔设置在底座上的下连接板一和下连接板二,所述下连接板一上铰接有耗能阻尼器一,所述下连接板二上铰接
3、本技术地震作用下,若框架结构发生振动,柱身主要承受竖向轴力,并传递给底板,上连接板承受剪力,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主要承受侧向载荷,地震作用克服了结构自重和柱脚初始抗力,柱脚整体结构一侧抬升明显,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在拉压往复荷载作用下进入流塑阶段。地震能量一部分被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耗散,另一部分在在结构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其中,耗散的能量占比增加,震后,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提供回复力,使柱脚整体结构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柱身、上连接板、下连接板、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的联合设置,具有杰出的自复位能力,不易倾倒、构造简单、减震性能较稳定,震后可实现零损伤,能更好地抵御多次地震作用或主余震作用,可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工作。
4、为了提升结构稳定性,所述耗能阻尼器一与耗能阻尼器二之间的夹角为90°~180°。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下端经销轴与下连接板一相铰接,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上端经销轴上连接板相铰接,所述耗能阻尼器二与耗能阻尼器一的结构相同。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身的下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抗剪块,所述底板上设有抗剪槽,所述抗剪块插接在抗剪槽内。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连接板经高强螺栓连接在柱身上,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加强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竖直设有柱身,所述柱身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抗震机构,所述抗震机构包括间隔设置在底座上的下连接板一和下连接板二,所述下连接板一上铰接有耗能阻尼器一,所述下连接板二上铰接有耗能阻尼器二,所述柱身上设有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在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的上方,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上端和耗能阻尼器二的上端分别与上连接板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阻尼器一与耗能阻尼器二之间的夹角为90°~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下端经销轴与下连接板一相铰接,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上端经销轴上连接板相铰接,所述耗能阻尼器二与耗能阻尼器一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身的下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抗剪块,所述底板上设有抗剪槽,所述抗剪块插接在抗剪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竖直设有柱身,所述柱身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抗震机构,所述抗震机构包括间隔设置在底座上的下连接板一和下连接板二,所述下连接板一上铰接有耗能阻尼器一,所述下连接板二上铰接有耗能阻尼器二,所述柱身上设有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在耗能阻尼器一和耗能阻尼器二的上方,所述耗能阻尼器一的上端和耗能阻尼器二的上端分别与上连接板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恢复功能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阻尼器一与耗能阻尼器二之间的夹角为90°~18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