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228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7:01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包括架体、轴距调节模块;所述架体的一端与换电平台的驶入导坡固定连接,并且架体的两侧固定设有滑轨;所述轴距调节模块的底端对称设有至少4个的滑动轮,所述轴距调节模块通过滑动轮能够在滑轨上进行往复式滑动。本技术通过轴距调节模块在架体上自由滑移的方式改变换电平台上的工作区间长度,本技术能够轴距在2600mm‑3800mm轴距的任意车型进行换电工作;当面对承载式车身车型时,轴距调节模块可选择不工作或滑动较小的距离,当面对轻卡等中长车型时,轴距调节模块通过滑动较大或最大距离使换电平台上的工作区间长度值契合车辆的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换电平台,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1、换电站是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提供充电和更换的能源站,现有的换电站只能满足指定轴距的车辆,或者轴距比较接近的车辆进行换电作业,在轴距相差较大的情况下,换电站无法进行换电工作,无法适用于多种车型的充换电作业。如果在换电站出现不同轴距的车型进行换电,某些不符合换电站轴距的车子无法进行换电,增加了车辆寻找充电站的难度,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出现车辆电量不够,找不到就近的换电站或充电站,车辆电量用光,突然停在公路上的情况,使驾驶员处于危险的环境中。

2、例如,cn114132215a公开了一种换电站,换电站包括: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并排间隔设置;第一换电装置,设置于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之间,并且第一换电装置靠近第一电池仓设置;第二换电装置,设置于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之间,并且第二换电装置靠近第二电池仓设置,第一换电装置和第二换电装置之间设置有停车位;其中,第一换电装置和第二换电装置都包括:第一座体;抓手装置;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抓手装置沿第一轨迹位移;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座体回转以及沿第二轨迹位移,第一轨迹与第二轨迹相垂直。

3、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够缩短车辆的换电时间,提高换电效率;但是,该方案在面对轴距相差较大的车辆时,依然无法有效的进行换电工作,即该方案无法适用于多种车型的充换电作业,会受限于车辆的轴距以及电池的规格。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急需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面对不同轴距的车辆时能够进行适应性调节,使换电平台能够满足多车型的通用换电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具有轴距调节模块,能够根据不同车型调节换电平台上的工作区间长度,以适应不同轴距的车辆进行换电工作,实现多车型的通用换电。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包括架体、轴距调节模块;

3、所述架体的一端与换电平台的驶入导坡固定连接,并且架体的两侧固定设有滑轨;

4、所述轴距调节模块的底端对称设有至少4个的滑动轮,所述轴距调节模块通过滑动轮能够在滑轨上进行往复式滑动。

5、本技术通过轴距调节模块在架体上自由滑移的方式改变换电平台上的工作区间长度,本技术能够轴距在2600mm-3800mm轴距的任意车型进行换电工作;当面对承载式车身车型时,轴距调节模块可选择不工作或滑动较小的距离,当面对轻卡等中长车型时,轴距调节模块通过滑动较大或最大距离使换电平台上的工作区间长度值契合车辆的轴距。

6、优选的,所述架体包括主架体、过渡架体,所述过渡架体设于主架体与驶入导坡之间;

7、所述滑轨设于主架体的两侧,且滑轨的外部设有防护板;

8、通过防护板能够保护主架体内的组件结构;

9、所述过渡架体的顶部固定设有过渡板。

10、本技术的主架体用于实现距调节模块的滑移工作,过渡架体用于实现车辆从驶入导坡运行到轴距调节模块之间的过渡支撑,并且过渡架体在轴距调节模块进行滑移时能够对轴距调节模块实现过渡支撑作用。

11、优选的,所述轴距调节模块包括主体、导向板、第一驱动模块;

12、所述主体靠近驶入导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具有一定坡度;

13、所述主架体靠近中部的位置上设有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一端与主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主体移动;且当主体移动时,过渡板能够对导向板起到支撑作用。

14、本技术通过第一驱动模块驱动主体沿主架体进行往复式滑移工作,导向板用于引导车辆进入主体上,且导向板具有一定坡度,能够便于车辆更好的驶入,且防止车辆驶入时对轴距调节模块造成损伤。

15、并且当本申请的主体在第一驱动模块的驱动作用下滑移最远距离时,导向板恰好覆盖过渡板。

16、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丝杆、第一螺母、第一连接块、丝杆安装座;所述丝杆安装座固定设于主架体的底部,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丝杆安装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上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与第一螺母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另一端与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17、本技术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杆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第一螺母在第一丝杆的驱动作用以及第一连接块的限位作用下,能够沿第一丝杆移动,并通过第一连接块带动主体移动。

18、优选的,所述主体包括辊轮调节模块与对中模块,所述主体的两端对称设有辊轮调节模块,所述辊轮调节模块上活动设有对中模块。

19、本技术通过辊轮调节模块能够使车辆的车轮进行微调调正,防止车身倾斜无法换电;通过对中模块能够使车辆的车轮对中,进而使车身与换电平台对中。更好地完成换电工作。

20、优选的,所述辊轮调节模块包括两排对称设置辊轮组以及辊轮驱动装置,所述辊轮组转动设于主体顶端,所述辊轮驱动装置设于主体内且用于驱动辊轮组转动。

21、通过辊轮驱动装置驱动两排辊轮组转动,带动轮胎调正对齐。

22、优选的,所述对中模块包括推板、支架、第二驱动模块;

23、所述支架套设在辊轮组的外侧,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通过支架能够驱动推板沿辊轮组往复式移动。

24、通过第二驱动模块能够带动支架沿辊轮组移动,进而带动推板移动,推板能够将辊轮组上的车轮进行推动,直至调整到车身与换电平台对中。

25、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联动轴、第二丝杆、第二螺母、第二连接块、限位件;

26、所述联动轴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联动轴的另一端与第二丝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能够通过驱动联动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丝杆转动;

27、所述限位件固定设于主体底部,所述第二丝杆穿设过限位件的轴心;所述限位件用于安装限位第二丝杆;

28、所述第二丝杆上设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端与第二螺母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

29、通过第二驱动电机带动联动轴自转,联动轴自转的同时有能够带动第二丝杆转动,第二螺母在第二丝杆的驱动作用以及第二连接块的限位作用下,能够沿第二丝杆移动,并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支架和推板移动。

30、本技术的第二驱动电机两侧均设有输出端,且第二驱动电机两侧输出端连接的联动轴错位设置,第二驱动电机能够通过两侧的联动轴分别控制第二丝杆的运动状态,以分别控制支架的运动状态,两侧的对中模块同时工作以更高效的完成车辆的对中工作。

31、优选的,本申请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还包括补位模块,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轴距调节模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包括主架体(17)、过渡架体(18),所述过渡架体(18)设于主架体(17)与驶入导坡(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距调节模块(2)包括主体(21)、导向板(22)、第一驱动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3)、第一丝杆(24)、第一螺母、第一连接块(25)、丝杆安装座(26);所述丝杆安装座(26)固定设于主架体(17)的底部,所述第一丝杆(24)设于丝杆安装座(26)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24)上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连接块(25)的一端与第一螺母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25)的另一端与主体(21)的底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1)包括辊轮调节模块(5)与对中模块(6),所述主体(21)的两端对称设有辊轮调节模块(5),所述辊轮调节模块上活动设有对中模块(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调节模块(5)包括两排对称设置辊轮组(51)以及辊轮驱动装置,所述辊轮组(51)转动设于主体(21)顶端,所述辊轮驱动装置设于主体(21)内且用于驱动辊轮组(5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模块(6)包括推板(61)、支架(62)、第二驱动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驱动电机(63)、联动轴(64)、第二丝杆(65)、第二螺母、第二连接块(66)、限位件(6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位模块(7),所述补位模块(7)设于轴距调节模块(2)底部,当轴距调节模块(2)沿滑轨(12)滑动最大距离时,所述补位模块(7)能够升起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的一端对称设有一对限位杆(8),所述限位杆(8)位于轴距调节模块(2)上方,且限位杆(8)的长度值大于轴距调节模块(2)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值。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轴距调节模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包括主架体(17)、过渡架体(18),所述过渡架体(18)设于主架体(17)与驶入导坡(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距调节模块(2)包括主体(21)、导向板(22)、第一驱动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3)、第一丝杆(24)、第一螺母、第一连接块(25)、丝杆安装座(26);所述丝杆安装座(26)固定设于主架体(17)的底部,所述第一丝杆(24)设于丝杆安装座(26)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24)上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连接块(25)的一端与第一螺母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25)的另一端与主体(21)的底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1)包括辊轮调节模块(5)与对中模块(6),所述主体(21)的两端对称设有辊轮调节模块(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丁武俊周晓伟厉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鸿途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