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1493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排气路径长,排气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动力电池包包括封装结构、电池单元和防爆阀,封装结构设有电池腔;电池单元位于电池腔内,且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排气通道;防爆阀设有一个以上,防爆阀连接于所述封装结构,至少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在电池热失控时,电池单元产生的高压气体可以直接进入第一排气通道,然后顺着防爆阀排出,排气路径短,排气速度快,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动力电池包,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车用动力锂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持续提高,由于市场的续航需求,电池模组的成组率也大幅提升,车辆运行时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愈发增多,在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电池包内的空间有限,不便于大量气体流出,而气体在电池包内积压较多后使得电池包内部的压力增大,极易导致电池包爆炸。因此,电池包都会设计防爆阀泄压,然而防爆阀的装配位置会影响气体能否顺利泄出。

2、现有技术中,电池包包括箱体以及位于箱体的内腔中的梁体,梁体将内腔分隔为多个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置腔,梁体设有导向通道以及连通于导向通道和容置腔的进口,箱体包括设有泄压通道,导向通道与泄压通道连通,电池包包括连通于泄压通道的防爆阀,在热失控时,高压气体先从进口进入至梁体的导向通道再进入至侧板的泄压通道,排气路径长,排气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目前动力电池包排气路径长,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2、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

3、封装结构,设有电池腔;

4、电池单元,位于所述电池腔内,且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排气通道;

5、一个以上防爆阀,连接于所述封装结构,至少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以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两个以上,其中两个所述防爆阀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结构设有控制腔,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一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防爆阀在所述电池包高度方向上错位分布,以使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封装结构形成第二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三个以上,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二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包括两个控制组件,两个所述控制组件沿所述电池包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与第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三排气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三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控制组件在所述电池包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控制组件中,位于上方的控制组件为从控组件,位于下方的控制组件为主控组件。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均位于控制腔内的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连接于两个所述控制组件以及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结构还设有配电腔,所述配电腔以及所述控制腔位于所述电池腔的同侧、且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结构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所述框架高度方向两侧的顶板和底板,所述框架、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底板合围成所述电池腔和控制腔,所述防爆阀连接于所述框架的边框,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框架的边框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排气通道。

14、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动力电池包。

15、根据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包括封装结构、电池单元和防爆阀,其中,封装结构设有电池腔;电池单元位于所述电池腔内,且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形成供气体通过的第一排气通道;防爆阀设有一个以上,防爆阀连接于所述封装结构,至少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在电池热失控时,电芯产生的高压气体可以直接进入第一排气通道,然后顺着防爆阀排出,排气路径短,排气速度快,效率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以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两个以上,其中两个所述防爆阀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设有控制腔,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一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防爆阀在所述电池包高度方向上错位分布,以使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封装结构形成第二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三个以上,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二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包括两个控制组件,两个所述控制组件沿所述电池包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与第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三排气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三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控制组件在所述电池包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控制组件中,位于上方的控制组件为从控组件,位于下方的控制组件为主控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均位于控制腔内的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连接于两个所述控制组件以及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还设有配电腔,所述配电腔以及所述控制腔位于所述电池腔的同侧、且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所述框架高度方向两侧的顶板和底板,所述框架、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底板合围成所述电池腔和控制腔,所述防爆阀连接于所述框架的边框,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框架的边框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排气通道。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动力电池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封装结构间隔设置,以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两个以上,其中两个所述防爆阀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设有控制腔,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一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防爆阀在所述电池包高度方向上错位分布,以使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与所述封装结构形成第二排气通道,所述防爆阀设有三个以上,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腔内的第二bms控制单元,所述第一bms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bms控制单元包括两个控制组件,两个所述控制组件沿所述电池包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与第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三排气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防爆阀与所述第三排气通道位置对应。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鑫李涛王扬刘振勇黄敏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