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9369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2:3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翼子板、边梁外板、支架组件、加强板、以及前保定位点,边梁外板安装在翼子板的内侧,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安装在翼子板的顶端内侧,第二加强板安装在翼子板上前保安装端的内侧,且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连接,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与第一加强板连接,第一支架的底端与第二支架的两侧可移动连接,第二支架的底端与边梁外板的顶端连接,前保定位点安装在第二加强板的内侧上。本技术既能够提升翼子板安装点的强度,又能够满足翼子板与发动机盖以及前保之间的配合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翼子板安装支架作为汽车框架中较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承担汽车翼子板的安装作用同时也需考虑保护行人,若翼子板安装支架刚度不足,则翼子板安装时支架会出现变形,同时还会影响翼子板与发动机盖以及前保的配合精度,直接影响车身外观品相。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既能够提升翼子板安装点的强度,又能够满足翼子板与发动机盖以及前保之间的配合精度。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包括翼子板、边梁外板、支架组件、加强板、以及前保定位点,所述边梁外板安装在所述翼子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翼子板的顶端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翼子板上前保安装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的两侧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与所述边梁外板的顶端连接,所述前保定位点安装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内侧上。

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自所述翼子板的顶端向下延伸且向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自所述前保安装端的内侧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点焊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孔与夹具配合。

4、进一步地,所述前保定位点包括第一前保定位点和第二前保定位点,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凸设在所述前保安装端的内侧上,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沿所述前保安装端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与夹具配合。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自所述顶板的一侧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板自所述顶板的另一侧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二侧板的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设有减重孔和溃缩筋,所述减重孔呈椭圆形结构,且竖直布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溃缩筋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水平并排布置在凹陷的位置处。

7、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一安装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孔与夹具配合,所述翼子板的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凸焊螺母通过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三安装孔配合将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翼子板的顶端内侧安装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呈“几”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顶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底端分别与边所述梁外板的顶端点焊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可移动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上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与夹具配合,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长度。

1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

11、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通过在翼子板的顶端和前保安装端设计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并在第二加强板上设置了前保定位点,既能够较好的提升翼子板的安装强度,又能满足翼子板与前保之间的安装精度;通过将支架组件设计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组合结构,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可上下滑动连接,能够实现安装点的z向可调,满足翼子板的安装强度以及与发动机盖之间的匹配精度;在支架组件上设计溃缩筋及减重孔,当车辆行驶行人碰撞后,支架组件能够溃缩,满足保护行人的要求;总之,本技术能够同时满足翼子板安装强度的提升、与发动机盖及前保之间的匹配需求、以及五星行人的保护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子板(10)、边梁外板(20)、支架组件(30)、加强板(40)、以及前保定位点(50),所述边梁外板(20)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的内侧,所述加强板(40)包括第一加强板(41)和第二加强板(42),所述第一加强板(41)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42)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上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41)与所述第二加强板(42)连接,所述支架组件(30)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两侧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底端与所述边梁外板(20)的顶端连接,所述前保定位点(50)安装在所述第二加强板(42)的内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41)自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向下延伸且向所述第二加强板(4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42)自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向所述第一加强板(4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板(4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42)点焊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4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411)和第一定位孔(412),所述第一安装孔(411)与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孔(412)与夹具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定位点(50)包括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第二前保定位点(52),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凸设在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上,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沿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与夹具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1)包括第一顶板(311)、第一侧板(312)、以及第二侧板(313),所述第一侧板(312)自所述顶板(311)的一侧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13)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板(313)自所述顶板(311)的另一侧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312)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12)的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二侧板(313)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二侧板(313)的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一侧板(312)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侧板(312)和所述第二侧板(313)上分别设有减重孔(316)和溃缩筋(317),所述减重孔(316)呈椭圆形结构,且竖直布置在所述第一侧板(312)和所述第二侧板(313)上,所述溃缩筋(317)沿所述第一侧板(312)和所述第二侧板(313)的长度方向水平并排布置在凹陷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31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14)和第二定位孔(315),所述第二安装孔(314)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上的第一安装孔(4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孔(315)与夹具配合,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14)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12),凸焊螺母(60)通过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11)、所述第二安装孔(314)、以及所述第三安装孔(12)配合将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和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内侧安装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32)呈“几”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支架(32)包括第二顶板(321)、第三侧板(322)、以及第四侧板(323),所述第三侧板(322)和所述第四侧板(323)的底端分别与边所述梁外板(20)的顶端点焊连接,所述第一侧板(312)和所述第二侧板(313)的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322)和所述第四侧板(323)可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321)上设有第三定位孔(324),所述第三定位孔(324)与夹具配合,所述第一顶板(311)和所述第二顶板(32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侧板(322)和所述第四侧板(323)的长度。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子板(10)、边梁外板(20)、支架组件(30)、加强板(40)、以及前保定位点(50),所述边梁外板(20)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的内侧,所述加强板(40)包括第一加强板(41)和第二加强板(42),所述第一加强板(41)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内侧,所述第二加强板(42)安装在所述翼子板(10)上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41)与所述第二加强板(42)连接,所述支架组件(30)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两侧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底端与所述边梁外板(20)的顶端连接,所述前保定位点(50)安装在所述第二加强板(42)的内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41)自所述翼子板(10)的顶端向下延伸且向所述第二加强板(4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42)自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向所述第一加强板(4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强板(4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42)点焊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4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411)和第一定位孔(412),所述第一安装孔(411)与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孔(412)与夹具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定位点(50)包括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第二前保定位点(52),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凸设在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内侧上,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沿所述前保安装端(11)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前保定位点(51)和所述第二前保定位点(52)与夹具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1)包括第一顶板(311)、第一侧板(312)、以及第二侧板(313),所述第一侧板(312)自所述顶板(311)的一侧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小勇汤小生卢业林石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