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梁底支撑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1、建筑结构安全一直是各项目建设实现过程中的最主要目标,尤其对公共建筑而言更是如此,要确保在地震中建筑仍能够保证结构安全稳定。梁板支撑的方式具有承载力高、结构稳固、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等公建项目。
2、在高层建筑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浇筑混凝土形成梁体,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搭建梁模板。在搭建梁模板之前,先搭设支撑架,再搭设梁模板,使得支撑架支撑梁模板,固定好梁模板后再进行浇筑。常见的梁模板呈t字型,两侧平行设置,中间部分向下凸出,支撑架包括立柱和横杆,通常是在地面安装若干立柱,在立柱顶部安装支撑座,支撑座支撑梁模板的两侧位置,并同时在立柱之间连接水平设置的横杆,横杆支撑梁模板的中间位置。
3、现有的支撑架中,由于受支撑架模数的限制,梁模板底部一般只依靠支撑架单独支撑,增加了支撑架的用量,同时,若梁模板底部的支撑架与周围的架体连接不牢固,则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如若只使用横杆对梁模板的中间位置进行支撑,当浇筑混凝土时,仅依靠横杆自身的抗压应力提供支撑,有很大的风险出现横杆弯曲,导致涨模。同时,梁模板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会发生形变,使得梁模板与横杆之间产生间隙;或者由于施工误差,梁模板的高度设置相较于预期计划可能会有偏差,使得梁模板与横杆之间产生间隙。由于横杆位置是固定的,梁模板支设完毕后,无法再对梁模板进行高度调整,间隙的存在影响支撑效果,且影响施工的准确性,易造成安全隐患。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底支撑调节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梁模板底部支撑强度弱,梁模板支设完毕后无法进行高度调整的技术问题。
2、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包括:
4、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抵接于梁模板的两侧位置;
5、活动支撑机构,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以支撑所述梁模板的中部位置,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至少设有两组,各组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自上而下排布,每相邻两组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相互抵接,每组所述活动支撑机构均设有两个连接端;每组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的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所述支撑杆;
6、调节机构,每个所述连接端可拆卸设置有一组所述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管和连接结构,所述调节管与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调节管外表面设有调节把手,所述连接结构套设于所述调节管的外侧,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与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7、其中,所述调节把手包括沿所述调节管的径向延伸的若干个凸起,各个所述凸起绕所述调节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的下端抵接在所述调节把手上。
8、其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套筒和连接夹板,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在所述调节管上且所述连接套筒的下端与所述调节把手抵接,所述连接夹板与所述连接套筒连接,所述连接夹板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可拆卸连接。
9、其中,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上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连接夹板上开设有第二槽孔,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插销,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通过所述插销连接。
10、其中,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设置有两组,分别为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梁模板的中部位置抵接,所述第二支撑机构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下侧,所述第一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支撑杆三者形成至少一个三角形结构。
11、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两个所述连接端位于同一条水平直线上。
12、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承接架,所述承接架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承接架的中部与所述横杆抵接,所述承接架的两端作为两个所述连接端,所述承接架、所述横杆和所述支撑杆三者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
13、其中,所述承接架包括承接块和两个承接杆,所述承接块设于所述横杆下侧且与所述横杆抵接,每个所述承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承接块连接,每个所述承接杆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连接端,每个所述承接杆与所述横杆和所述支撑杆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14、其中,所述承接架还包括卡接组件,所述承接块与所述承接杆之间通过所述卡接组件卡接。
15、其中,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限位柱,所述承接块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卡接槽滑动连接,所述承接杆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限位柱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7、本技术提出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在梁模板支设完毕后,若梁模板与活动支撑机构之间存在间隙,则需操作者转动调节把手从而使调节管沿支撑杆上下移动进行高度调节,从而同步调节活动支撑机构的高度,修正梁模板产生的形变误差以及施工误差,使得活动支撑机构可以抵紧梁模板,起到支撑作用,且无需拆卸梁模板;同时,由于活动支撑机构设有至少两组,增加了活动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进而可避免活动支撑机构因受力过大而造成的弯曲涨模等现象,提升了安全性与稳固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把手(32)包括沿所述调节管(31)的径向延伸的若干个凸起,各个所述凸起绕所述调节管(3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33)的下端抵接在所述调节把手(3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3)包括连接套筒(331)和连接夹板(332),所述连接套筒(331)套设在所述调节管(31)上且所述连接套筒(331)的下端与所述调节把手(32)抵接,所述连接夹板(332)与所述连接套筒(331)连接,所述连接夹板(332)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上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连接夹板(332)上开设有第二槽孔,所述连接结构(33)还包括插销(333),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通过所述插销(33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设置有两组,分别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1)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两个所述连接端位于同一条水平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22)包括承接架,所述承接架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承接架的中部与所述横杆抵接,所述承接架的两端作为两个所述连接端,所述承接架、所述横杆和所述支撑杆三者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包括承接块(221)和两个承接杆(222),所述承接块(221)设于所述横杆下侧且与所述横杆抵接,每个所述承接杆(222)的一端与所述承接块(221)连接,每个所述承接杆(222)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连接端,每个所述承接杆(222)与所述横杆和所述支撑杆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还包括卡接组件(223),所述承接块(221)与所述承接杆(222)之间通过所述卡接组件(223)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223)包括弹性件(2231)和限位柱,所述承接块(221)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弹性件(2231)设置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卡接槽滑动连接,所述承接杆(222)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2231)抵接,所述限位柱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把手(32)包括沿所述调节管(31)的径向延伸的若干个凸起,各个所述凸起绕所述调节管(3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33)的下端抵接在所述调节把手(3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3)包括连接套筒(331)和连接夹板(332),所述连接套筒(331)套设在所述调节管(31)上且所述连接套筒(331)的下端与所述调节把手(32)抵接,所述连接夹板(332)与所述连接套筒(331)连接,所述连接夹板(332)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上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连接夹板(332)上开设有第二槽孔,所述连接结构(33)还包括插销(333),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通过所述插销(33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梁底支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2)设置有两组,分别为第一支撑机构(21)和第二支撑机构(22),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1)与所述梁模板(100)的中部位置抵接,所述第二支撑机构(22)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1)的下侧,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1)、所述第二支撑机构(22)和所述支撑杆三者形成至少一个三角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雅飞,苏浩伟,刘家利,田占军,戈兵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