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及应用其的空气调节器,其包括外壳组件、吸水滤材以及风扇组件;外壳组件包括风道壳部分,风道壳部分的至少一处位置设置有进气口,风道壳部分的至少另一处位置设置有出风口;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流动,使气流依次经过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吸水滤材的内腔以及风道壳部分的出风口,其中,气流进入风道壳部分后,将在风道壳部分的引导下分布于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解决如何为空气调节器提供结构合理、性能良好的风道结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免于在风道壳部分开设过多的进气孔,使空气调节器的外形简洁美观,并且无需设置大面积的过滤件,也能获得良好的空气净化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结构及应用其的空气调节器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电器
,具体为一种风道结构及应用其的空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空气调节器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家居、办公室以及车厢等场所,例如加湿器、空气净化加湿器、蒸发式制冷风扇以及水冷空调等。
[0003]公告号为CN210951636U,名称为《空气加湿净化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告文本,公开了典型的空气调节器结构;该空气调节器(空气加湿净化器)由壳体以及壳体内设置的水槽、过滤件和吸水件组成,水槽用于盛放水,吸水件用于吸取水分,过滤件用于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壳体上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吸水件伸入水槽内以吸取水槽内的水分,过滤件设置在进风部和吸水件之间,这样外界空气通过进风部进入壳体内,空气在壳体内经由过滤件和吸水件进行过滤和加湿后,形成湿润的净化空气从壳体的出风部排出至壳体外,以对周围环境中的空气进行净化和加湿。
[0004]上述的空气调节器,至少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其吸水件呈环状,虽然可以提高吸水件的受风面积,进而提高吸水件的加湿性能,然而,正是由于吸水件呈环状,故需要在其壳体上布设环状的进风部(即在其壳体上周向开设一圈进风孔),使壳体的外观不够简约、美观程度不佳,还增加了壳体的制造成本,同时,也由于吸水件呈环状,故需要将过滤件也设置为匹配的环状,同样增加了过滤件的制造成本。
[0005]综上所述,如何为空气调节器提供结构合理、性能良好的风道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应用其的空气调节器,能够为空气调节器提供结构合理、性能良好的风道结构。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空气调节器上;所述空气调节器至少包括外壳组件、吸水滤材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风道壳部分,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至少一处位置设置有进气口,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至少另一处位置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吸水滤材具有能够围成至少一个内腔的环状壁;所述吸水滤材和所述风扇组件均被容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风道壳部分之中;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流动,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所述吸水滤材的内腔以及所述风道壳部分的出风口,其中,气流进入所述风道壳部分后,将在所述风道壳部分的引导下分布于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组件之风道壳部分的内壁为第一导风环壁,所述吸水滤材与所述第一导风环壁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间隙;气流进入所述风道壳部分后,将在所述第一导风环壁的引导下分布于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和出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能够相对于所述风道壳部分拆卸。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之内侧设置有过滤件。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导风壳和风扇本体;所述导风壳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支撑栅和第二导风环壁,所述风扇本体被固定在所述导风壳的支撑栅之上,使所述风扇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导风环壁之中。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水滤材与所述风扇组件在所述外壳组件的风道壳部分之中自下而上地依次设置,使所述吸水滤材的内腔与所述风扇组件的导风壳相互对位。
[0013]一种空气调节器,其包括了上述的风道结构,其还包括主支撑构件;所述主支撑构件包括相互对置设置的第一支撑栅和第二支撑栅,以及,从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栅和所述第二支撑栅的分水流道;所述分水流道上布设有若干的下水孔;所述吸水滤材被夹持于所述主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栅与第二支撑栅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栅与所述第二支撑栅支撑所述吸水滤材的形状,并且通过所述分水流道自上而下地为所述吸水滤材供水。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水管;所述主支撑构件上形成与所述分水流道相连通的水管接入部,所述水泵的水管接入到所述主支撑构件的水管接入部;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水箱部分,所述水箱部分与所述风道壳部分自下而上地相互接合,所述水泵的本体/进水口位于所述水箱部分之中。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还包括水槽底板,所述水槽底板被容置并支撑于所述外壳组件的风道壳部分之中;所述吸水滤材由所述水槽底板所支撑,所述主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栅和/或第二支撑栅也由所述水槽底板所支撑;所述水槽底板上设置有下水过滤器组件,用于过滤来自所述吸水滤材的回水,被过滤后的回水进入到所述外壳组件的水箱部分之中。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组件之风道壳部分的顶面设置有加水槽,所述加水槽的底部连接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对准所述水槽底板。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风道结构及应用其的空气调节器,其风道壳部分设置有进气口和出风口,气流进入风道壳部分后,将在风道壳部分的引导下分布于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使吸水滤材获得较大的受风面积,提高吸水滤材之加湿性能的同时,免于在风道壳部分开设过多的进气孔,使空气调节器的外形简洁美观,并且无需设置大面积的过滤件,也能获得良好的空气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立体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剖面视图之一。
[0020]图3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剖面视图之二。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吸水滤材与主支撑构件的立体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吸水滤材与主支撑构件的爆炸视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的吸水滤材与主支撑构件的剖面视图。
[0024]图7为图6中的A局部放大图。
[0025]附图标记为:1、吸水滤材;2、外壳组件;21、风道壳部分;211、第一导风环壁;212、
进气口;213、过滤件;214、出风口;215、加水槽;216、下水管;22、水箱部分;3、风扇组件;31、导风壳;311、第二导风环壁;312、支撑栅;32、风扇本体;4、主支撑构件;41、第一支撑栅;42、第二支撑栅;43、分水流道;431、外围合垣;432、内围合垣;433、卡接槽;434、下水孔;435、水管接入部;5、水泵;51、水管;6、流道盖板;61、内卡合肋;62、外卡合肋;7、水槽底板;71、卡合肋;72、流水槽;73、下水过滤器组件;731、下水底托;732、过滤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其应用在空气调节器(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空气调节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器至少包括外壳组件、吸水滤材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风道壳部分,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至少一处位置设置有进气口,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至少另一处位置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吸水滤材具有能够围成至少一个内腔的环状壁;所述吸水滤材和所述风扇组件均被容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风道壳部分之中;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流动,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所述吸水滤材的内腔以及所述风道壳部分的出风口,其中,气流进入所述风道壳部分后,将在所述风道壳部分的引导下分布于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之风道壳部分的内壁为第一导风环壁,所述吸水滤材与所述第一导风环壁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间隙;气流进入所述风道壳部分后,将在所述第一导风环壁的引导下分布于所述吸水滤材的环状壁外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和出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能够相对于所述风道壳部分拆卸。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部分的进气口之内侧设置有过滤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导风壳和风扇本体;所述导风壳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支撑栅和第二导风环壁,所述风扇本体被固定在所述导风壳的支撑栅之上,使所述风扇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导风环壁之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滤材与所述风扇组件在所述外壳组件的风道壳部分之中自下而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永军,刘铁,谭天文,张强,黄亮,周启康,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恒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