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876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包括:集水仓,所述集水仓具有低端和高端,所述高端的一端与隧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低端相连,所述高端的下方开设有溢水口,通过集水仓将地下水归集,并具备充足的储水能力,保证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水沟,所述水沟包括弧形水沟和中心水沟,所述弧形水沟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水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水口相连通,采用圆弧型构造的弧形水沟顺接中心水沟,使汇入过程渐变过渡,从而使排水更流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集水能力,还有较好的排放能力,满足隧道施工过程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和运营期间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的
,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山区长大岩溶隧道工程越来越多,隧道施工过程中或运营期间易发生较大的突涌水,致使隧道工区地下水呈现出水量大、水压高、含泥沙多的特点。因此如何将隧道内散乱无章的地下水进行汇集,保障洞内作业环境,并实现地下水的集中排放,成为隧道工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隧道洞内排水结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包括:
[0005]集水仓,所述集水仓具有低端和高端,所述高端的一端与隧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低端相连,所述高端的下方开设有溢水口;
[0006]水沟,所述水沟包括弧形水沟和中心水沟,所述弧形水沟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水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水口相连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高端与所述低端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石笼拦渣墙。
[0008]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水沟具有两个分支水沟,两个所述分支水沟的一端均与所述溢水口相连通。
[000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分支水沟内均设置有第二石笼拦渣墙。
[0010]进一步的,所述低端远离所述高端的一端连接有泄水洞。
[0011]进一步的,所述高端靠近所述隧道衬砌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引水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高端与所述隧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双开栅栏门,所述双开栅栏门背向所述隧道的一侧设置有挡水墙。
[0013]进一步的,所述挡水墙的远离所述双开栅栏门的一侧设置有水位报警器。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水沟设有检查井。
[00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通过设置相连通的集水仓和水沟,当水沟内的水溢出时,可流入至集水仓内进行收集,同时集水仓也将地下水进行归集,从而具备充足的储水能力,保证施工或运营期间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
Ⅰ‑Ⅰ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的(
Ⅱ‑Ⅱ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集水仓1、低端11、高端12、溢水口121、水沟2、弧形水沟2、分支水沟21、中心水沟3、第一石笼拦渣墙4、泄水洞5、检查井6、双开栅栏门7、挡水墙8、水位报警器9、隧道10、第二石笼拦渣墙13。
[002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包括:
[0026]集水仓1,所述集水仓1具有低端11和高端12,所述高端12的一端与隧道10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低端11相连,所述高端12的下方开设有溢水口121,通过集水仓1将地下水归集,并具备充足的储水能力,保证施工或运营期间的安全;
[0027]水沟,所述水沟包括弧形水沟2和中心水沟3,所述弧形水沟2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水沟3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水口121相连通,采用圆弧型构造的弧形水沟2顺接中心水沟3,使汇入过程渐变过渡,从而使排水更流畅。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高端12与所述低端1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石笼拦渣墙4,以使集水仓1的内部形成有沉砂区,可以将浑浊涌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沉淀。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水沟2具有两个分支水沟21,两个所述分支水沟21的一端均与所述溢水口121相连通,在一其他的实施例中,分支水沟2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至少三个,以增加排水能力。
[0030]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分支水沟21内均设置有第二石笼拦渣墙13,通过设置两道第二石笼拦渣墙13,可以将浑浊涌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沉淀,以防止淤积,并利用地下水通过中心水沟3排出洞外,降低了中心水沟3被淤泥堵塞的风险。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低端11远离所述高端12的一端连接有泄水洞5,若后期涌水量过大,影响运营安全,在距隧道主洞结构较远处将涌水通过泄水洞5排出洞外,同时泄水洞5的施工对原隧道结构及运营影响较小。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高端12靠近所述隧道10衬砌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引水孔(图中未示出),引水孔将隧道10衬砌周边的地下水集中进行引排,降低隧道10衬砌周边的水量及水压。
[0033]本实施例中,所述高端12与所述隧道10的连接处设置有双开栅栏门7,所述双开栅栏门7背向所述隧道10的一侧设置有挡水墙8,挡水墙8为C20砼挡水墙,可避免洞内水位过高时,溢出集水仓1进入到隧道10内。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墙8的远离所述双开栅栏门的一侧设置有水位报警器9,水位报警器9可以对洞内水位过高情况及时给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以便于及时开展相关抢险应急措施。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水沟3设有检查井6,检查井6方便对中心水沟3进行维护。
[0036]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集水能力,还有较好的排水能力,满足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
[003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仓,所述集水仓具有低端和高端,所述高端的一端与隧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低端相连,所述高端的下方开设有溢水口;水沟,所述水沟包括弧形水沟和中心水沟,所述弧形水沟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水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水口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端与所述低端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石笼拦渣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水沟具有两个分支水沟,两个所述分支水沟的一端均与所述溢水口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洞内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支水沟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孝伟孙建国李信臻李强曹伟肖了林熊雅黄果蒋荣衡李波徐剑余晓金刘彦波胡泉秀赵寒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