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及其混液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748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包括一端开口的内瓶以及盖设在内瓶的开口上的瓶盖,盖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内瓶内设有混液腔和稀释腔,混液腔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稀释腔与混液腔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及其混液瓶


[0001]本技术涉及混液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液瓶的混液接结构及其混液瓶


技术介绍

[0002]发泡装置是能够对发泡液进行发泡以输出大量泡沫的装置,通常置需要设置储存发泡液的发泡液存储结构

但如果直接使用发泡液存储结构里面的发泡液进行发泡,则发泡液存储结构内的发泡液消耗速度很快,需要经常补充或者增大发泡液存储结构的容积,但频繁补液十分不便,而发泡液存储结构体积过大则难以有足够的位置进行安装

[0003]因此,为了减小发泡液存储结构的体积同时降低发泡液补液频率,通常会在发泡液存储结构内存储浓度较高的发泡液,然后在发泡用水进行稀释,这样产生等量的泡沫对存储的浓度较高的发泡液消耗更少

[000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通常需要增在发泡装置中混液结构,如果在发泡液存储结构与发泡装置之间增设一个混液装置,则混液装置也需要占有一定的体积,与最直接增大发泡液存储结构的容积相比,增设混液装置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小整体体积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发泡装置不能实现同时降低发泡液的补液频率和减小整体体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液瓶的混液接结构及其混液瓶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0007]一种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包括一端开口的内瓶以及盖设在所述内瓶的开口上的瓶盖,所述瓶盖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内瓶内设有混液腔和稀释腔,所述混液腔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稀释腔与所述混液腔连通

[0008]本技术提供的混液结构可以置于混液瓶内使用,而混液瓶为存储需要进行稀释的高浓原液的结构,如作为发泡液存储结构,本使用新型不仅可以应用在发泡液的稀释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对液体进行稀释的装置中

通过直接在存储高浓原液的混液瓶内安装本混液结构,不会额外占用外部空间导致整体体积增加,同时用于稀释功能可以减少补液次数,使用更加方便

设置稀释腔这个过渡腔有助于提高混液的均匀度和减缓储液腔稀释速度,同时,当需要持续不断地发泡时,稀释腔的设置使得从出水口流出的发泡液前后浓度更加均匀一致,避免发泡液浓度过高造成浪费浓度过低导致不能发泡

且本技术提供的发泡结构在混液瓶内存储的发泡液量相等情况下能有效提升发泡次数

[0009]进行混液时,通过所述进水口在所述混液腔内通过入水,水和混液腔内本身存储的发泡液进行混合,然后稀释后的发泡液通过出水口流出,由于混液腔的体积并不大,水和发泡液会很快就能充分混合

由于液体是流动的,混液腔内稀释后发泡液会继续与稀释腔内的发泡液进行混合,稀释腔内的发泡液也会被一定程度上稀释,稀释腔内的发泡液也会对高浓原液进行稀释

当所述进水口停止注水时,混液腔内的发泡液浓度最低,稀释腔内的
发泡液浓度高于混液腔内的发泡液浓度,而混液腔内发泡液的浓度又高于稀释腔内的发泡液的浓度,然后随着溶质的扩散,最后能够各处浓度变为一致

[0010]进一步的,所述混液腔与所述稀释腔之间设有第一稀释孔,所述第一稀释孔设于所述混液腔上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一侧的对侧上;
[0011]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分别靠近所述混液腔的两侧设置,所述第一稀释孔位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之间

[0012]所述稀释腔与所述混液腔通过第一稀释孔连通,由于所述第一稀释孔设于所述进出口和出水口的对侧且位于所述进出口和出水口之间,因此,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冲击到所述第一稀释孔的附近,除了所述混合腔内的发泡液与水进行混合,所述稀释腔内的发泡液也会在压差以及浓度差的作用下与混合腔进行物质交换,进一步加速稀释速度

同时在水不断进入混合腔的内,稀释后的发泡液不断流出混合腔,稀释腔也会及时为混合腔补充浓度较高的发泡液,避免后续流出的发泡液过稀导致不能发泡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混液腔连接的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绕流斜面,所述第一绕流斜面设于所述进水口上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
[0014]所述第一稀释孔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水口的内侧壁和所述出水口的内侧壁的最小距离

[0015]设置所述第一绕流斜面且所述第一绕流斜面和所述出水口靠近进水口一侧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稀释孔的内径,是为了将进水水柱往内瓶侧侧壁边上引导,防止水柱直接冲击稀释大孔,从而避免减缓发泡液的稀释速度

[0016]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混液腔连接的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绕流斜面,所述第二绕流斜面设于所述出水口上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侧

[0017]出于简化设计加工以及安装复杂度的目的,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外形通常一致,哪一侧为进水口哪一侧为出水口取决于安装时与什么管道连接,因此在出水口上也设置所述第二绕流斜面使得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形状一致,设计加工以及安装时不需要进行辨认区分,减少安装错误率

[0018]进一步的,所述稀释腔设有第二稀释孔,所述第二稀释孔设于所述稀释腔上设有第一稀释孔一侧的对侧上

[0019]所述稀释腔通过第二稀释孔与混液瓶内存储高浓原液的位置连通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稀释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稀释孔的内径,所述内瓶相对于瓶盖的另一端为球壳状,所述第二稀释孔设于所述内瓶的球壳状处,所述第二稀释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0021]所述第二稀释孔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将所述内瓶的底部设置为球壳状,使得不同位置的第二稀释孔可以设置球壳的不同位置,从而使得稀释腔与混液瓶内存储高浓原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速度更快更加均匀

[0022]进一步的,所述内瓶开口处的外周侧壁上设有外翻部

[0023]所述内瓶的外径不大于混液瓶的开口,而所述外翻部的外径大于混液瓶的开口,这样通过所述外翻部可以将内屏挂在混液瓶的开口处

[0024]进一步的,所述瓶盖端面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的外径不大于所述内瓶的瓶口处的内径,所述外翻部的材质为橡胶

[0025]所述外翻部还可以作为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当瓶盖盖上后,所述限位筋插入所述内瓶内
,
密封件不会跑位
,
能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所述外翻部的材质可以为丁腈橡胶

乙丙橡胶
、PU
聚氨酯橡胶

硅橡胶等可作为密封圈使用的材质

[0026]进一步的,所述内瓶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设于所述稀释腔的侧壁上

[0027]当混液结构安装到混液瓶内,若混液瓶内的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的内瓶(1)以及盖设在所述内瓶(1)的开口上的瓶盖(2),所述瓶盖(2)上设有进水口(
21
)和出水口(
22
),所述内瓶(1)内设有混液腔(
11
)和稀释腔(
12
),所述混液腔(
11
)与所述进水口(
21
)和所述出水口(
22
)连通,所述稀释腔(
12
)与所述混液腔(
11
)连通;所述混液腔(
11
)与所述稀释腔(
12
)之间设有第一稀释孔(
13
),所述第一稀释孔(
13
)设于所述混液腔(
11
)上设有出水口(
22
)和进水口(
21
)一侧的对侧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口(
22
)和所述进水口(
21
)分别靠近所述混液腔(
11
)的两侧设置,所述第一稀释孔(
13
)位于所述出水口(
22
)和所述进水口(
21
)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
21
)与所述混液腔(
11
)连接的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绕流斜面(
23
),所述第一绕流斜面(
23
)设于所述进水口(
21
)上靠近所述出水口(
22
)的一侧;所述第一稀释孔(
13
)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水口(
21
)的内侧壁和所述出水口(
22
)的内侧壁的最小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混液瓶的混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腔(
12
)设有第二稀释孔(
14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金声罗进超伍朝志李洪伟秦国洪
申请(专利权)人:乳源东阳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