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785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及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汽车板状零部件包括发泡塑料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轻量化设计逐渐受到重视,蜂窝夹芯复合板凭借质量较轻

强度较高等特点,已逐渐作为部分汽车零部件应用于在汽车中,例如作为行李箱备胎盖板

搁物板,天窗遮阳板和支承板等汽车的零部件使用,它通常以纸蜂窝芯为基板,并在基板上下复合面层而构成蜂窝夹芯复合板

随着蜂窝夹芯复合板逐渐应用于汽车中,它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蜂窝夹芯复合板中的纸蜂窝芯会产生有害的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还会具有气味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包括发泡塑料层

表面加强层和粘接结构,所述发泡塑料层上设置有通孔结构,所述表面加强层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分别位于所述发泡塑料层的相对两侧,所述粘接结构贯穿所述通孔结构,并分别粘接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0006]该汽车板状零部件可以为行李箱备胎盖板等,其中,发泡塑料层可以用一种泡沫塑料通过发泡而形成,通过这种发泡的形式,成型后的发泡塑料层内部就会具有很多微孔结构,进而使得该发泡塑料层质量较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发泡塑料层上开设通孔结构,不仅能进一步降低该发泡塑料层的质量,可以实现在相同的厚度尺寸与横截面积尺寸下,该发泡塑料层的重量比传统的纸蜂窝芯基板要轻,最终可降低整个汽车板状零部件的重力,强度也不会比传统的纸蜂窝芯基板低

而且,由于该通孔结构的存在,在将两个表面加强层固定在发泡塑料层两侧时,粘接结构可以贯穿通孔结构并与两侧的加强表面层粘接固定,可以提高发泡塑料层与表面加强层的固定效果,最终实现以发泡塑料层作为汽车板状零部件的中间骨架,进而实现汽车板状零部件整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表面加强层的存在,还能够保证该汽车板状零部件表面处的强度需求

除此之外,由于该汽车板状零部件的中间骨架层是发泡塑料层,例如是
EPP
发泡板层,可以降低甚至杜绝
VOC
的产生,避免车内气体污染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发泡塑料层为
EPP
发泡板层,所述表面加强层为玻璃纤维层,所述粘接结构为
PU
发泡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
EPP
发泡板层的密度为
30kg/m3‑
100kg/m3,和
/
或,所述玻璃纤维层的克重为
450g/m2,所述
PU
发泡结构的克重为
500g/m2。
[0009]进一步地,所述
EPP
发泡板层的厚度为
10mm

3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
PU
发泡结构包括
PU
发泡表面层部分和
PU
发泡柱部分,所述
PU
发泡柱部分填充于所述通孔结构中,所述
PU
发泡表面层部分位于所述
PU
发泡柱部分的端部且包裹所述
EPP
发泡板层的表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结构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结构均匀分布在所述发泡塑料层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结构的孔径为
15

25mm。
[0013]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结构的孔间距为
45mm

55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板状零部件为行李箱备胎盖板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前所述的汽车板状零部件

[0016]由于所述汽车的技术改进和有益效果与所述汽车板状零部件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汽车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板状零部件在用粘接结构固定前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
A
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板状零部件粘接固定后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行李箱备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发泡塑料层;
11、
通孔结构;
2、
表面加强层;
3、
粘接结构;
31、PU
发泡表面层部分;
32、PU
发泡柱部分;
41、
拉手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配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参见图1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包括发泡塑料层
1、
表面加强层2和粘接结构3,所述发泡塑料层1上设置有通孔结构
11
,所述表面加强层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2分别位于所述发泡塑料层1的相对两侧,所述粘接结构3贯穿所述通孔结构
11
,并分别将粘接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
2。
[0026]本实施例中,在该汽车板状零部件中,发泡塑料层1可以用一种泡沫塑料通过发泡而形成,通过这种发泡的形式,成型后的发泡塑料层1内部就会具有很多微孔结构,进而使得该发泡塑料层1质量较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发泡塑料层1上开设通孔结构
11
,不仅能进一步降低该发泡塑料层1的质量,可以实现在相同的厚度尺寸与横截面积尺寸下,该发泡塑料层1的重量比传统的纸蜂窝芯基板要轻,强度也不会比传统的纸蜂窝芯基板低

[0027]而且,由于该通孔结构
11
的存在,在将两个表面加强层2固定在发泡塑料层1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汽车板状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泡塑料层
(1)、
表面加强层
(2)
和粘接结构
(3)
,所述发泡塑料层
(1)
上设置有通孔结构
(11)
,所述表面加强层
(2)
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
(2)
分别位于所述发泡塑料层
(1)
的相对两侧,所述粘接结构
(3)
贯穿所述通孔结构
(11)
,并分别粘接两个所述表面加强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板状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塑料层
(1)

EPP
发泡板层,所述表面加强层
(2)
为玻璃纤维层,所述粘接结构
(3)

PU
发泡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板状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EPP
发泡板层的密度为
30kg/m3‑
100kg/m3,和
/
或,所述玻璃纤维层的克重为
450g/m2,所述
PU
发泡结构的克重为
500g/m2。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板状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EPP
发泡板层的厚度为
10mm

30mm。5.
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志青谢朋朋张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