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味精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
。
技术介绍
[0002]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它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
味精行业是我国发酵工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我国生产的味精正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增加
。
味精生产通常是以大米
、
淀粉
、
糖蜜为主要原料,经过糖化
、
发酵等处理,分离提取谷氨酸,再通过精制获得味精产品
。
[0003]浓缩结晶过程是味精生产的重要工序,生产设备主要采用结晶罐
。
在味精生产结晶过程中,结晶罐会产生大量热量较高的煮晶尾汽
。
目前,对于煮晶尾汽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用汽水分离器对尾汽进行降温
。
[0004]然而,前述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
不能有效地对煮晶尾汽中的热量合理利用,能耗损失较大;
(2)
前述处理方式还会使得煮晶尾汽不可避免地携带有味精母液
。
而味精母液与冷却水混合后,一方面味精母液没法回收,降低了味精成品收得率下降;另一方面,味精母液带到了冷却水系统,污染了冷却水系统,从而冷却水系统需要经常换水,产生大量废水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味精结晶过程中煮晶尾汽存在降温效率低 >、
能耗损失较大的问题
。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该系统包括:
[0007]结晶罐,所述结晶罐的顶部开设有尾汽出口
I
,所述尾汽出口
I
上连接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
[0008]第一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换热水源,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将尾汽与来自所述换热水源的水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置有尾汽入口
I
和尾汽出口
II
,所述尾汽入口
I
与所述尾汽出口
I
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水源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0009]第二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冷却水水源,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尾汽出口
II
的尾汽与来自所述冷却水水源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上设置有尾汽出口
III
以及与所述尾汽出口
II
连通的尾汽入口
II
,所述第二换热器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水水源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
[0010]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结构相同的板式换热器
。
[0011]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固定端板
、
与所述固定端板平行布置的活动端板
、
换热板片组件
、
支架
、
上导杆和下导杆;所述换热板片组件通过螺栓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固定端板和所述活动端板之间,所述上导杆和所述下导杆的两端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端板与所述支架之间上,且与所述固定端板
、
所述支架形成合围空间
。
[0012]优选地,所述换热板片组件包括多个换热板片和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密封圈组件,每个所述换热板片上开设有四个通孔以用于供流体和换热介质进入和流出,包括:
[0013]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上端左侧且用于供尾汽进入的第一通孔;
[0014]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下端左侧且用于供所述尾汽流出的第二通孔;
[0015]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下端右侧且用于供水或冷却水进入的第三通孔;
[0016]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上端右侧且用于供水或冷却水流出的第四通孔
。
[0017]优选地,所述密封圈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
、
第二密封圈
、
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围设空间内,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设空间内,所述第三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三密封圈围设空间内,所述第四通孔设置于所述第四密封圈围设空间内
。
[0018]更优选地,所述换热板片为波纹板
。
[0019]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
、
所述第二密封圈
、
所述第三密封圈和所述第四密封圈均为橡胶密封圈
。
[0020]优选情况下,所述换热水源包括至少2个并联连接的水箱,每个所述水箱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且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
[0021]更优选地,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泵
。
[0022]优选地,所述冷却水水源包括冷却塔和冷却水水箱,所述冷却塔设置于所述冷却水水箱顶部,所述冷却塔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冷却水水箱与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
。
[0023]更优选地,所述冷却水水箱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泵,且所述第二泵为离心泵
。
[0024]优选情况下,所述尾汽出口
III
设置有并联连接的第一气动阀和第二气动阀,所述第一气动阀通过管道与第一汽水分离罐连通,所述第二气动阀通过管道与第二汽水分离罐连通
。
[0025]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汽水分离罐和所述第二汽水分离罐均用于将尾汽与水进行分离,且所述第一汽水分离罐和所述第二汽水分离罐的容积各自独立地为1‑
2m3。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本技术通过在结晶罐尾汽出口并联设置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通过第一换热器组件将尾汽与水进行热交换降低尾汽温度并提高水温,从而实现余热回收,有效避免味精结晶过程中的热能损失,并通过第二换热器组件对尾汽进一步降温;特别地,本技术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采用板式换热器,通过板式换热器中两种介质逆向流动,换热效率高,能够非常经济的做到
1℃
左右的端温差,还能减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
。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中换热板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0、
结晶罐
ꢀꢀꢀꢀꢀꢀꢀꢀꢀꢀꢀꢀꢀꢀꢀꢀꢀꢀ
20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结晶罐
(100)
,所述结晶罐
(100)
的顶部开设有尾汽出口
I
,所述尾汽出口
I
上连接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组件
(200)
和第二换热器组件
(300)
;第一换热器组件
(200)
,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
(200)
包括第一换热器
(201)
和换热水源
(202)
,所述第一换热器
(201)
用于将尾汽与来自所述换热水源
(202)
的水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器
(201)
上设置有尾汽入口
I
和尾汽出口
II
,所述尾汽入口
I
与所述尾汽出口
I
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
(201)
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水源
(202)
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二换热器组件
(300)
,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
(300)
包括第二换热器
(301)
和冷却水水源
(302)
,所述第二换热器
(301)
用于将来自所述尾汽出口
II
的尾汽与来自所述冷却水水源
(302)
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
(301)
上设置有尾汽出口
III
以及与所述尾汽出口
II
连通的尾汽入口
II
,所述第二换热器
(301)
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水水源
(302)
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
(201)
与所述第二换热器
(301)
为结构相同的板式换热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
(201)
包括固定端板
(2011)、
与所述固定端板
(2011)
平行布置的活动端板
(2012)、
换热板片组件
、
支架
(2013)、
上导杆
(2014)
和下导杆
(2015)
;所述换热板片组件通过螺栓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固定端板
(2011)
和所述活动端板
(2012)
之间,所述上导杆
(2014)
和所述下导杆
(2015)
的两端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端板
(2011)
与所述支架
(2013)
之间上,且与所述固定端板
(2011)、
所述支架
(2013)
形成合围空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味精结晶尾汽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片组件包括多个换热板片
(2016)
和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上的密封圈组件,每个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上开设有四个通孔以用于供流体和换热介质进入和流出,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上端左侧且用于供尾汽进入的第一通孔
(2016
‑
1)
;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下端左侧且用于供所述尾汽流出的第二通孔
(2016
‑
2)
;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下端右侧且用于供水或冷却水进入的第三通孔
(2016
‑
3)
;设置于所述换热板片
(2016)
上端右侧且用于供水或冷却水流出的第四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钧,陈思杰,冯文清,王景林,何文杰,刘志坚,黄东江,易嘉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奥桑味精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