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381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生化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有纳入城镇管网方式

集中处理方式和分散处理方式

纳入城镇管网处理只适合靠近城镇的村庄,地域局限性很大

集中处理适合污水产水点较为集中的农村,主要采用
AAO


氧化沟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

膜生物反应器法等

这些工艺和设备较为成熟,然而运行和维护费用较高,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运维管理,导致农村污水处理的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如何合理高效

低成本的达到脱氮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将生物处理与生态处理耦合,从而强化脱氮,提高了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运行维护相对简单,能耗相对较低,保证出水水质更加稳定,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0004]所述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生化池

沉淀装置和生态处理装置,生化池的内部设有缺氧区,外部设有过渡区和好氧区,缺氧区的底部连通过渡区,过渡区通过汽提管连接好氧区,用于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0005]好氧区的出口连接沉淀装置,沉淀装置底部排出的污泥能回流至缺氧区,沉淀装置的出水管连接生态处理装置;
[0006]生态处理装置由上至下包括植物层

滤料层

石英砂层

承托层和收集池,对沉淀装置的出水进行过滤和辅助生化处理

[0007]可选的,所述生化池为圆形套层结构,内层为圆形的缺氧区,外层的过渡区和好氧区组成圆环结构,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圆形的分隔墙;过渡区和好氧区均为扇环形,过渡区和好氧区的内侧均与分隔墙对接,外侧为生化池的外侧壁;缺氧区

过渡区和好氧区的高度相同;
[0008]过渡区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用于分隔过渡区与好氧区,第一隔板对应好氧区的上游侧,第二隔板对应好氧区的下游侧

[0009]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缺氧区对应过渡区的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一出口,用于将缺氧区的产水输入过渡区;
[0010]第一隔板的顶部设有豁口,用于将过渡区的产水溢流至好氧区上游侧;
[0011]第二隔板的底部设有第二出口,用于好氧区下游侧的水体进入过渡区,再溢流返回好氧区上游侧,再次进行好氧处理

[0012]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过渡区与好氧区的面积之比为
1:(10

15)。
[0013]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生化池的顶部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端处于生化池的外
部,出水端缺处于缺氧区的顶部,向缺氧区输入原料污水;缺氧区的底部设有搅拌器

[0014]可选的,所述过渡区的底部设有第一曝气管,为过渡区曝气

[0015]可选的,所述好氧区内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曝气管,为好氧区间隔曝气,提供氧气,使得好氧区内形成贫氧

富氧

贫氧

富氧的交替循环形式,第二曝气管设在富氧部分

[0016]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贫氧部分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均设有过滤隔墙,过滤隔墙将贫氧部分与富氧部分分隔开;过滤隔墙的制作原料包括填充滤料

石子

生物质,将过滤隔墙的制作原料均匀装填到中空的立方体网笼中,形成过滤隔墙;
[0017]所述生物质包括纤维条状植物

含有腐殖质的滤料和微生物,贫氧部分上游侧的过滤隔墙使用好氧微生物,下游侧的过滤隔墙使用缺氧微生物;纤维条状植物选自海带

水草

草本植物的根茎

生物质中的滤料能发挥载体的作用,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承载腐殖质和微生物

[0018]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填充滤料与生物质中的滤料相同,过滤隔墙使用常规滤料和石子即可,石子粒径为3‑
6mm
,滤料粒径为2‑
4mm
,纤维条状植物不经切割捣碎

保持条状原状即可;
[0019]滤料先与等质量的腐殖质混合均匀得到含有腐殖质的滤料,然后含有腐殖质的滤料

纤维条状植物

填充滤料和石子混合均匀,再装填到网笼中,然后用纤维条状植物均匀缠绕覆盖网笼的表面,没有明显漏洞即可

[0020]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含有腐殖质的滤料

纤维条状植物

石子与填充滤料的体积比为
1:1:(1

1.5):(1.5

2.5)。
[0021]所述富氧部分的溶氧量较高,若污水直接由富氧部分进入贫氧部分,可能影响贫氧部分内的兼氧菌,本专利技术在贫氧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过滤隔墙,物理分隔富氧部分与贫氧部分

来自富氧部分的污水经过含有好氧微生物的过滤隔墙,水中的氧气被好氧微生物消耗,继续进行好氧生化处理,腐殖质和植物为好氧微生物提供碳源养料,同时过滤隔墙发挥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杂质,过滤隔墙的微细孔隙形成无数条小通道,打散水中的气泡,形成微小气泡,待污水穿过过滤隔墙后,即可形成微氧环境,有利于贫氧部分的兼氧菌

污水经过贫氧部分后,来到下游侧的过滤隔墙,其中的缺氧微生物继续发挥生化作用,污水穿过过滤隔墙后,进入下一个富氧部分,如此循环

[0022]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好氧区的下游区域的任一个富氧部分设置汽提管,汽提管的底端处于好氧区底部,顶端越过分隔板顶部,并伸入缺氧区,使得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

[0023]污水由进水管输入缺氧区,并在缺氧菌的作用下进行缺氧生化处理

缺氧区的出水由所述第一出口输入过渡区,在第一曝气管的曝气作用下,提高含氧量,然后又溢流至好氧区的上游侧

污水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经过富氧

贫氧

富氧

贫氧部分,进行好氧

类缺氧

好氧

类缺氧的生化处理

富氧部分的硝化液通过汽提管回流至缺氧区

污水可在外层的好氧区和过渡区内循环流动,反复处理,直至达到处理要求后,排出生化池

[0024]可选的,所述生态处理装置的侧面设有出水槽,出水槽的底部连通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生化池

沉淀装置和生态处理装置,生化池的内部设有缺氧区,外部设有过渡区和好氧区,缺氧区的底部连通过渡区,过渡区通过汽提管连接好氧区,用于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好氧区的出口连接沉淀装置,沉淀装置底部排出的污泥能回流至缺氧区,沉淀装置的出水管连接生态处理装置;生态处理装置由上至下包括植物层

滤料层

石英砂层

承托层和收集池,对沉淀装置的出水进行过滤和辅助生化处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为圆形套层结构,内层为圆形的缺氧区,外层的过渡区和好氧区组成圆环结构,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圆形的分隔墙;过渡区和好氧区均为扇环形,过渡区和好氧区的内侧均与分隔墙对接,外侧为生化池的外侧壁;过渡区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用于分隔过渡区与好氧区,第一隔板对应好氧区的上游侧,第二隔板对应好氧区的下游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对应过渡区的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一出口,用于将缺氧区的产水输入过渡区;第一隔板的顶部设有豁口,用于将过渡区的产水溢流至好氧区上游侧;第二隔板的底部设有第二出口,用于好氧区下游侧的水体进入过渡区,再溢流返回好氧区上游侧,再次进行好氧处理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的顶部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端处于生化池的外部,出水端缺处于缺氧区的顶部,向缺氧区输入原料污水;缺氧区的底部设有搅拌器;所述过渡区的底部设有第一曝气管,为过渡区曝气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内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曝气管,为好氧区间隔曝气,使得好氧区内形成贫氧

富氧

贫氧

富氧的交替循环形式,第二曝气管设在富氧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与生态耦合脱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贫氧部分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均设有过滤隔墙,过滤隔墙将贫氧部分与富氧部分分隔开;过滤隔墙的制作原料包括填充滤料

石子

生物质,将过滤隔墙的制作原料均匀装填到中空的立方体网笼中,形成过滤隔墙;所述生物质包括纤维条状植物

含有腐殖质的滤料和微生物,贫氧部分上游侧的过滤隔墙使用好氧微生物,下游侧的过滤隔墙使用缺氧微生物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妞田金星闫项飞朱国亮郑佳璨苏继明赖明建张世阳张岩赵尚民张燕陆旭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夏碧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