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衷成华专利>正文

一种农作物的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3573 阅读:4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作物的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所要施种的土地类型,计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2)制定预产计划,确定目标产量,并根据目标产量所需肥力确定施肥量,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土壤地力;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目标产量÷100×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据上述计算出来的施肥量对土地进行施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施肥方法不需要测量土壤,根据自己所处的作物生长环镜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制定预产计划,计算土壤地力制定施肥计划,然后进行施肥,具有效益高、投入少、产出高等优点,切合广大农民的需求,建议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当前,中国人多地少,实现自给自足、解决吃饱喝足任务繁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施肥技术落后,盲目施肥,致使农作物效益低、品质劣,更不能充分利用、挖掘土地 资源,影响了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国家实力的飞速发展。目前,农作物施肥普遍存在着“施肥众跟一,不按己地力,收后乱评比,种肥真假 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哪个农户的作物产量高,就跟着相应的品种名称、施肥方法跑 ’大 多数的农民听化肥经销商的讲解,自己不会判断,更不会科学施用;又由于化肥的品种繁 多,质量不一,这大大降低了农民高效种地的积极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施肥技术以及测土配方存在的诸多弊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套简易、准确的农作物的施肥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所要施种的土地类型,计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 的地力;(2)制定预产计划,确定目标产量,并根据目标产量所需肥力确定施肥量,施肥量 的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土壤地力;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目标产量+100X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据上述计算出来的施肥量对土地进行施肥,有机质肥的施用量为施 肥量的30% 70%,无机肥的施用量为施肥量的30% 70%。所述土壤地力的计算详细如下一、土壤地力的概念指本季种植作物施肥之前,土壤中已经存在的氮、磷、钾肥的数量。二、土壤地力存在的范围存在数量的计算范围为本季种植之前的两个季节,第一季和第二季。第一季指的是本季种植作物之前所种的作物。第二季指的是第一季种植作物之前所种的作物。例如种的小麦_种的玉米_准备种棉花,那么准备种棉花为本季;种的玉米为 第一季(假如产量收1000斤/亩,下面用);种的小麦为第二季(假如产量收900斤/亩, 下面用)。三、土壤地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第一季存在于土壤中的氮、磷、钾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为五个方面的加和):(1)平衡施肥剩余吸收数量。(2)化肥是否偏施及剩余吸收数量。(3)从作物根系中能够吸收的数量。(4)施用的农家肥、有机肥等剩余吸收数量。(5)其它肥料的剩余吸收数量。第二季存在于土壤中的氮、磷、钾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从作物根系中能够吸收的数量。(2)还田秸秆其所含所能吸收的数量。具体计算如下(一 )第一季的地力土壤中已经存在氮、磷、钾的数量从以下五个方面计算1、平衡施肥,是指根据作物应当吸收氮、磷、钾的总量,去掉土壤中已存有的,再根 据有机、无机肥中氮、磷、钾的吸收率,安排所需数量。平衡施肥剩余吸收数量计算公式 为某元素剩余吸收(斤)=亩收产量X百斤吸收量X剩余百分率。(1)不同土质,化肥氮、磷、钾的吸收率、剩余吸收率不同,简易分类一般掌握分别 如下红壤、棕壤、褐土为纯含量的60%、40% ;沙壤土为纯含量的50% ;盐碱地的氮、钾为 纯含量的60%、40%,磷为纯含量的20-60%、20% -40%。要根据化肥的性质、施肥方法进 行区分。例如碳酸氢铵易挥发,过磷酸钙部分难溶吸收率低。(2)农家肥、有机肥的吸收率根据当前农民对农家肥、有机肥的施用方法,氮、磷、钾的吸收率如下第一季氮20%、磷 20%、钾 55% ;第二季氮80%、磷 20%、钾 45% ;注撒施的为零。(3)作物秸秆、根系根系第一季氮20%、磷20%、钾55% ;第二季氮80%、磷 20%、钾 45% ;秸秆第一季氮0、磷0、钾0 (因没有腐化);第二季氮20%、磷 20%、钾 55% ;第三季氮80%、磷 20%、钾 45% ;注根据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将秸秆第三季氮、磷、钾的数量安排在作物种植之前计算的平衡施肥剩余的氮、磷、钾的数量之中。例如红壤土肥料吸收率60%,剩余吸收率为40%。第一季产1000斤玉米,产百斤玉米吸收氮、磷、钾分别为2. 5、0.9、2. 1斤,那么剩余吸收氮(N) = 1000X2.5X40% = 10(斤)磷(P) = 1000X0. 9X40%= 3. 6 (斤)钾(K) = 1000X2. 1 X 40% = 8. 4 (斤)。2、偏施(过剩)肥料,剩余吸收的大量元素氮、磷、钾,化肥是否偏施及剩余吸收数 量,指的是平衡吸收数量之外的氮、磷、钾。计算公式A= (B+C+D)-E;其中,A 过剩(偏施)的大量元素数量。B 本季施肥应当吸收的数量。C 前两季作物的秸秆、根系、有机肥中正常释放的数量。D 本季作物种植之前第一季平衡施肥剩余数量。E 本季作物实际产量吸收的数量。例如2006年夏季收小麦1000斤/亩,秸秆不还田,本季种小麦时铺二铵 (64% )斤/亩,农家肥牛粪2立方米/亩;追尿素(46% ) 50斤/亩;秋季种玉米追尿素50 斤/亩,产量1000斤/亩。2006年秋种小麦时铺二铵50斤,农家牛粪2立方米;追尿素50斤,收小麦1000 斤/亩,产量控制在氮、钾上,磷肥施用多了,用到了下一季作物的吸收方面。施用磷肥过剩 数量为(1) 二铵(64% )50斤,含磷23斤;农家牛粪2立方米分解出吸收的磷0. 88斤。(2)本季作物种植之前第一季产1000斤玉米,平衡施肥磷的剩余数量为 1000X0.9X40 % = 3.6斤,玉米根系中分解出能够吸收的磷1000 + 3 X 1. 4 (百斤 含)X0. 2%= 0. 93 斤。(3)本季种小麦之前的第二季,产1000斤小麦的根系分解出能够吸收的磷 1000 + 3X0. 2 (百斤含)X (100% -20% ) X0. 2% = 0. 11 (斤)。(4)本季小麦产量1000斤,实际吸收磷12斤。那么,过剩(偏施)磷(A)= B+C+D-E = 1+2+3-4 = 23+0. 88+3. 6+0. 93+0. 11-12 =16. 52,用于下季作物吸收。注偏施多了氮肥之后,它不会以无机态存在于土壤中,形成作物的秸秆、根系。氮 肥吸收数量过多表现出作物生长过旺、徒长;施用少了控制产量。3、从作物根系中能够吸收的数量计算公式为某元素吸收(斤)=根系重量X百斤含量X第一季的吸收率;注根系重量说明在后面有介绍。例如第一季产1000斤玉米,玉米秸秆还田,那么,玉米秸秆为1000斤,根系占整 个秸秆的1/3,根系的重量为1000 + 3,百斤根系含氮磷钾分别为0. 6斤、1. 40斤、2. 1斤, 氮、磷、钾吸收率分别为20%、20%、55%。那么从根系中吸收氮(N)= 1000 + 3X0. 6X20 % = 0. 4 斤;磷(P)= 1000 + 3X1.40X20%= 0. 93 斤;钾(K) = 1000 + 3X2. 1X55%= 3. 85 斤。注第一季的玉米秸秆还田,氮、磷、钾吸收率为“0”。4、施用的农家肥、有机肥等剩余吸收数量计算公式为某元素吸收(斤)=重量X百斤含量X第二季的吸收率。注鲜农家肥的折算标准1立方米为1000斤,含量在表2农家肥的种类、成份 )。例如2·5 立方米鲜鸡粪吸收氮(N) = 2500X1. 63% X 80%= 832. 60斤;磷(P) =2500X1. 54% X20%= 7. 7 斤;钾(K) = 2500X0. 85% X4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作物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所要施种的土地类型,计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2)制定预产计划,确定目标产量,并根据目标产量所需肥力确定施肥量,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土壤地力;目标产量所需化肥总量=目标产量÷100×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据上述计算出来的施肥量对土地进行施肥,有机质肥的施用量为施肥量的30%~70%,无机肥的施用量为施肥量的30%~7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衷成华
申请(专利权)人:衷成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