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3411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处理装置包括原液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处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各主要城市填埋场内渗沥液处理设施的建成和投产,诸多行业内不断探索和前行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之前国内渗沥液的主流工艺为
MBR+NF/RO/DTRO
的工艺路线,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一级
A
标准,产水率高,系统自动化程度强,运行成本可控,解决了原有直接膜法导致项目运行后产水率逐年降低的问题

但工艺产生的
25
%~
40
%的浓缩液处理技术瓶颈得不到突破,此后不断出现针对浓缩液处理的技术,在投产运行后均遇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目前一般的浓缩液处理系统实际只能维持
250

300m3/
的处理量,对于很多园区渗沥液处理系统实际产生的接近
400m3/d
以上的水量,其远远无法满足处理要求

[0003]浓缩液的成分相对复杂,采用现有单纯蒸发或干化的方法无法实现母液固化,必须做好浓缩液的预处理,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影响蒸发盐分析出而降低母液量的干扰因素,主要的干扰因素为浓缩液的硬度和其中含有的有机物,硬度高会造成蒸发设备结垢严重,有机物高会阻碍盐分在结晶器里成核,无法析出固体盐

因此如何对浓缩液进行预处理成为实现浓缩液全量化处理,最大可能保证蒸发平稳运行,干化系统浓缩出盐等后续步骤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0005]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包括原液池

第一絮凝剂添加室

一级絮凝反应室

一级絮凝沉淀池

中间水罐

第二絮凝剂添加室

二级絮凝反应室

碱反应池

碱溶液添加室

沉淀池

碳化硅膜反应池

酸反应池

中间池

排泥泵

第一污泥储罐

第一板框压滤机

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

[0007]所述原液池设置有浓缩液入口,通过来液泵将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在原液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原液池内的浓缩液通过管道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0008]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一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一絮凝剂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0009]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一絮凝搅拌桨

第一絮凝剂入口

浓缩液入口以及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一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相连,浓缩液入口通过管道与原液池相连,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絮凝液排出管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相连,且絮凝液排出管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几”字形凸起,在“几”字形凸起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

[0010]所述一级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沉淀壳体

入液口

清液排出口

主体竖管

絮凝斜管

反射板

支撑架和絮凝排泥口;所述絮凝沉淀壳体包括主体壳和下部壳,主体壳设置于下部壳的上方,主体壳为竖直的圆筒结构,下部壳为竖直漏斗结构,在下部壳的底部设置有絮凝排泥口,絮凝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泵相连,主体壳和下部壳的内壁上均镀覆有防腐层,主体竖管竖直设置于主体壳内,所述絮凝斜管并排设置有多根,且布满于主体壳的中部,每根所述絮凝斜管的倾斜角度均相同,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55

65
°
;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絮凝斜管的下方的主体竖管底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絮凝斜管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所述入液口设置于主体壳的顶部中央,且入液口伸入到主体竖管的内部,所述清液排出口设置于主体壳的侧壁上部,且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底部的距离为
h1
,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顶部的距离为
h2
,其中
h1

h2

(3

3.2)

(1.2

1.35)
,所述入液口底端的高度与清液排出口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水平

[0011]所述中间水罐的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连通,中间水罐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一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0012]所述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二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二絮凝剂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

[0013]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二絮凝搅拌桨

第二絮凝剂入口

第一压滤液入口以及第二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二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二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二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相连,第一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第二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二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0014]所述碱溶液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碱液,并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0015]所述碱反应池设置有碱反应池搅拌桨

第一絮凝液入口

第二絮凝液入口

碱液入口以及反应液排出口;所述碱反应池搅拌桨用于将碱反应池内的液体进行搅拌

[0016]所述沉淀池用于将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设置有沉淀入液口

清液排出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入液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反应液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污泥储罐连通

[0017]所述碳化硅膜反应池用于将进入其中的液体进行硅化膜处理,碳化硅膜反应池包括处理液入口

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处理液入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相连通,所述浓液出口与第二污泥储罐相连,所述清液出口通过管道与酸反应池相连

[0018]所述酸反应池设置有酸液添加口

酸反应池搅拌桨

碳化硅处理水入口

第二压滤液入口和酸反应水排出口;所述酸液添加口用于添加酸溶液,所述碳化硅处理水入口通过管道与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所述清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板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液池

第一絮凝剂添加室

一级絮凝反应室

一级絮凝沉淀池

中间水罐

第二絮凝剂添加室

二级絮凝反应室

碱反应池

碱溶液添加室

沉淀池

碳化硅膜反应池

酸反应池

中间池

排泥泵

第一污泥储罐

第一板框压滤机

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所述原液池设置有浓缩液入口,通过来液泵将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在原液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原液池内的浓缩液通过管道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一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一絮凝剂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一絮凝搅拌桨

第一絮凝剂入口

浓缩液入口以及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一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相连,浓缩液入口通过管道与原液池相连,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絮凝液排出管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相连,且絮凝液排出管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几”字形凸起,在“几”字形凸起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所述一级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沉淀壳体

入液口

清液排出口

主体竖管

絮凝斜管

反射板

支撑架和絮凝排泥口;所述絮凝沉淀壳体包括主体壳和下部壳,主体壳设置于下部壳的上方,主体壳为竖直的圆筒结构,下部壳为竖直漏斗结构,在下部壳的底部设置有絮凝排泥口,絮凝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泵相连,主体壳和下部壳的内壁上均镀覆有防腐层,主体竖管竖直设置于主体壳内,所述絮凝斜管并排设置有多根,且布满于主体壳的中部,每根所述絮凝斜管的倾斜角度均相同,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55

65
°
;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絮凝斜管的下方的主体竖管底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絮凝斜管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所述入液口设置于主体壳的顶部中央,且入液口伸入到主体竖管的内部,所述清液排出口设置于主体壳的侧壁上部,且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底部的距离为
h1
,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顶部的距离为
h2
,其中
h1

h2

(3

3.2)

(1.2

1.35)
,所述入液口底端的高度与清液排出口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水平;所述中间水罐的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连通,中间水罐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一絮凝液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二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二絮凝剂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二絮凝搅拌桨

第二絮凝剂入口

第一压滤液入口以及第二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二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二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二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相连,第一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第二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二絮凝液入口相连通;所述碱溶液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碱液,并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所述碱反应池设置有碱反应池搅拌桨

第一絮凝液入口

第二絮凝液入口

碱液入口以及反应液排出口;所述碱反应池搅拌桨用于将碱反应池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所述沉淀池用于将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设置有沉淀入液口

清液排出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入液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反应液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污泥储罐连通;
所述碳化硅膜反应池用于将进入其中的液体进行硅化膜处理,碳化硅膜反应池包括处理液入口

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处理液入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相连通,所述浓液出口与第二污泥储罐相连,所述清液出口通过管道与酸反应池相连;所述酸反应池设置有酸液添加口

酸反应池搅拌桨

碳化硅处理水入口

第二压滤液入口和酸反应水排出口;所述酸液添加口用于添加酸溶液,所述碳化硅处理水入口通过管道与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所述清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所述中间池设置有中间池入口

中间池清液排出口和中间池排泥口,所述中间池入口与酸反应池的所述酸反应水排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栋孙治国刘克琼张立宇吕宝鹏薛圆圆赵颂张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小涧西渗沥液处理有限公司青岛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