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位全360
°
可调的小型宽带2
×
4Nolen矩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波天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位全
360
°
可调的小型宽带2×
4Nolen
矩阵
。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多波束天线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束形成网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在天线单元上提供不同的功率和相位分布,从而可以实现对波束的方向性的控制以及形成多波束天线
。
波束形成网络主要包括
Butler
矩阵
、Blass
矩阵和
Nolen
矩阵
。
其中
Nolen
矩阵是由
Blass
矩阵简化而来因此常见的波束形成网络只有
Butler
矩阵和
Nolen
矩阵
。
但
Butler
矩阵只能实现2的整数次方数量的输入输出端口,且随着端口数量的增加,
Butler
矩阵的复杂程度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常见的
Butler
矩阵只有4×4和8×8两种
。Nolen
矩阵在结构上可以实现任意数量的输入输出,相较于
Butler
矩阵减少了交叉结的使用,使整个电路构成更为灵活
。
[0003]为了实现连续的波束扫描,就需要网络能够实现连续可调的输出相位差
。
目前提出的能够实现可调相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相位全
360
°
可调的小型宽带2×
4Nolen
矩阵,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可调移相器
(01)、
第二可调移相器
(02、
第三可调移相器
(03)、
第四可调移相器
(04)、
第五可调移相器
(05)、
第六可调移相器
(06)、
第七可调移相器
(07)、
第八可调移相器
(08)、
第九可调移相器
(09)、
第十可调移相器
(10)、
第十一可调移相器
(11)、
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第二横跨定向耦合器
(13)、
第三横跨定向耦合器
(14)、
第四横跨定向耦合器
(15)、
第五横跨定向耦合器
(16)、
第一连接线
(17)、
第二连接线
(18)、
第三连接线
(19)、
隔直电容
(20)、
匹配电阻
(21)、
焊接盘
(22)、
开短路加载移相线
(23)、
输入端口
(24)
和输出端口
(25)
;所述第一可调移相器
(01)
包括第一平行耦合线
(0101)、
第一地板槽
(0102)、
第二地板槽
(0103)、
第三地板槽
(0104)、
第四地板槽
(0105)、
第五地板槽
(0106)、
第一变容二极管
(0107)、
第二变容二极管
(0108)、
第一短路针
(0109)、
第二短路针
(0110)、
第三短路针
(0111)、
第四短路针
(0112)、
第五短路针
(0113)、
第六短路针
(0114)、
第一焊接盘
(0115)、
第二焊接盘
(0116)、
第三焊接盘
(0117)、
第一移相线
(0118)、
第二移相线
(0119)、
第一扼流电感
(0120)、
第一偏置电阻
(0121)、
第一直流电源
(0122)
;所述第二可调移相器
(02)、
第三可调移相器
(03)、
第四可调移相器
(04)、
第五可调移相器
(05)、
第六可调移相器
(06)
均与第一可调移相器
(01)
结构相同;所述第七可调移相器
(07)
包括第二平行耦合线
(0701)、
第六地板槽
(0702)、
第七地板槽
(0703)、
第八地板槽
(0704)、
第九地板槽
(0705)、
第十地板槽
(0706)、
第三变容二极管
(0707)、
第四变容二极管
(0708)、
第七短路针
(0709)、
第八短路针
(0710)、
第九短路针
(0711)、
第十短路针
(0112)、
第十一短路针
(0713)、
第十二短路针
(0114)、
第四焊接盘
(0715)、
第五焊接盘
(0716)、
第六焊接盘
(0717)、
第二扼流电感
(0718)、
第三扼流电感
(0719)、
第二偏置电阻
(0720)、
第二直流电源
(0721)
;所述第八可调移相器
(08)、
第九可调移相器
(09)、
第十可调移相器
(10)、
第十一可调移相器
(11)
均与第七可调移相器
(07)
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包括第三平行耦合线
(1201)、
第一横跨电容
(1202)、
第二横跨电容
(1203)、
第三横跨电容
(1204)
和第四横跨电容
(1205)
;所述第二横跨定向耦合器
(13)
包括第四平行耦合线
(1301)、
第五横跨电容
(1302)、
第六横跨电容
(1303)、
第七横跨电容
(1304)
和第八横跨电容
(1305)
;所述第三横跨定向耦合器
(14)
包括第五平行耦合线
(1401)、
第九横跨电容
(1402)、
第十横跨电容
(1403)、
第十一横跨电容
(1404)
和第十二横跨电容
(1405)
;所述第四横跨定向耦合器
(15)
包括第六平行耦合线
(1501)、
第十三横跨电容
(1502)、
第十四横跨电容
(1503)、
第十五横跨电容
(1504)
和第十六横跨电容
(1505)
;所述第五横跨定向耦合器
(16)
和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线
(17)
是一段水平
50
欧姆传输线;所述第二连接线
(18)
与第一连接线
(17)
相同;所述第三连接线
(19)
包括第一垂直
50
欧姆传输线
(1901)、
第二垂直
50
欧姆传输线
(1902)
和第二水平
50
欧姆传输线
(1903)
;所述隔直电容
(20)
包括第一隔直电容
(2001)、
第二隔直电容
(2002)、
第三隔直电容
(2003)、
第四隔直电容
(2004)、
第五隔直电容
(2005)、
第六隔直电容
(2006)、
第七隔直电容
(2007)、
第八隔直电容
(2008)、
第九隔直电容
(2009)、
第十隔直电容
(2010)、
第十一隔直电容
(2011)
;所述匹配电阻
(21)
包括第一
50
欧姆匹配电阻
(2101)
和第二
50
欧姆匹配电阻
(2102)
;
所述焊接盘
(22)
包括第一金属过孔
(2201)、
第二金属过孔
(2202)、
第七焊接盘
(2203)
和第八焊接盘
(2204)
;所述开短路加载移相线
(23)
包括第三水平
50
欧姆传输线
(2301)、
第一开路支节
(2302)、
第二开路支节
(2303)、
第一短路支节
(2304)
和第二短路支节
(2305)
;所述输入端口
(24)
包括第一输入端口
(2401)、
第二输入端口
(2402)
;所述输出端口
(25)
包括第一输出端口
(2501)、
第二输出端口
(2502)、
第三输出端口
(2503)
和第四输出端口
(2504)
;所述第一输入端口
(2401)
与第一隔直电容
(2001)
左端连接,所述第一第一隔直电容
(2001)
右端与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的右上端与第二隔直电容
(2002)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隔直电容
(2002)
的右端与第一可调移相器
(01)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可调移相器
(01)
的右端与第二可调移相器
(02)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可调移相器
(02)
的右端与第三可调移相器
(03)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三可调移相器
(03)
的右端与第三隔直电容
(2003)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三隔直电容
(2003)
的右端与第一输出端口
(2501)
连接;所述第一金属过孔
(2201)
与第一匹配电阻
(2101)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匹配电阻的右端
(2101)
与第七焊接盘
(2203)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七焊接盘
(2203)
的右端与第四隔直电容
(2004)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四隔直电容
(2004)
的右端与第四横跨定向耦合器
(15)
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定向耦合器
(15)
的右上端与第一连接线
(17)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
(17)
的右端与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的左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横跨定向耦合器
(12)
的右下端与第七可调移相器
(07)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七可调移相器
(07)
的右端与第二横跨定向耦合器
(13)
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横跨定向耦合器
(13)
的右上端与第五隔直电容
(2005)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五隔直电容
(2005)
的右端与第四可调移相器
(04)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四可调移相器
(04)
的右端与第五可调移相器
(05)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五可调移相器
(05)
的右端与第六隔直电容
(2006)
的左端连接;所述第六隔直电容
(2006)
的右端与第二输出端口
(2502)
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口
(2402)
与第七隔直电容
(2007)
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梅,于达,李硕,陈书圯,王钟葆,房少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