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902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共振器,具有较紧凑的配置以使组装性提升并降低共振噪音。共振器包括:壳体,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共振室;以及连通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且连接于空气装置,其中所述分隔板穿过所述连通管以分隔所述连通管,且所述分隔板形成为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的形状。板形成为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的形状。板形成为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共振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技术中,车辆的共振器中多半设置有两根的连通管。但是两根连通管除了造成内部结构布置困难,对于现场组装人员而言也具有组装上的困难。本技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改善共振器的结构为目的,改善后的共振器结构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提升刚性,从而有助于达到轻量化以及噪音改善,并使能源的使用效率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共振器,具有较紧凑的配置以使组装性提升并降低共振噪音。
[0004]本技术的共振器包括:壳体,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共振室;以及连通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且连接于空气装置,其中所述分隔板穿过所述连通管以分隔所述连通管,且所述分隔板形成为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的形状。
[000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包括直角弯折部,且所述直角弯折部形成在所述连通管的外侧的位置,以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部以及下部,且所述上部以及所述下部之间的侧面一周形成有密封部,所述分隔板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且所述第一面不与所述第二面相向。
[0007]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共振器中,分隔板将连通管分隔成了两部分,从而使一个连通管具有相当于两个连通管的结构。因此,在连通管的体积缩小之下增加了可布置其他部件的空间以及提升了组装性。此外,分隔板的设置也提升了共振器整体的刚性,进而能够降低因共振引起的噪音以及提升共振器的耐用性。据此,本技术的共振器具有较紧凑的配置以使组装性提升并降低共振噪音。
[000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共振器的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共振器的连通管的放大剖视图。
[0011]图3是图1的共振器的壳体的上部的下视图。
[0012]图4是图1的共振器的壳体的下部的上视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
[0014]100:共振器;
[0015]110:壳体;
[0016]112:上部;
[0017]114:下部;
[0018]116:密封部
[0019]120:连通管;
[0020]122:第一管;
[0021]124:第二管;
[0022]A:空气装置;
[0023]F1:第一面;
[0024]F2:第二面;
[0025]L:直角弯折部;
[0026]R1、R2:共振室;
[0027]S: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共振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共振器的连通管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图1的共振器的壳体的上部的下视图。图4是图1的共振器的壳体的下部的上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共振器100例如是设置于内燃机系统(未示出)中并连接于空气装置A,其中空气装置A例如是包含空气清净装置、空气流路、共鸣管等(未详细示出)结构,但本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此外,共振器100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需要降低噪音的结构中,并不以内燃机系统为限制。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例的共振器100的具体结构。
[0029]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共振器100包括壳体110以及连通管120。壳体110包括分隔板S,分隔板S将壳体110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共振室R1、共振室R2(如图3、图4,本实施例仅例示两个,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是更多)。连通管120设置在壳体110且连接于空气装置A。如图2所示,分隔板S穿过连通管120以分隔连通管120,进而分隔成第一管122以及第二管124,其中第一管122设置于共振室R1中,第二管124设置于共振室R2中。并且,分隔板S形成为包覆部分连通管120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是包覆第二管124,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制。
[0030]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共振器100中,分隔板S将连通管120分隔成了两部分,从而使一个连通管120具有相当于两个连通管120的结构。因此,在连通管120的体积缩小之下增加了可布置其他部件的空间以及提升了组装性。此外,分隔板S的设置也提升了共振器100整体的刚性,进而能够降低因共振引起的噪音以及提升共振器100的耐用性。据此,本实施例的共振器100具有较紧凑的配置以使组装性提升并降低共振噪音。
[0031]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即壳体110包括上部112以及下部114,而连通管120例如是设置在壳体110的上部112的圆柱状管路(如图2以及图3)。分隔板S穿过连通管120的圆心而对分成半圆形的第一管122以及第二管124。如图2所示,第一管122以及第二管124的长度形成为不同,如第一管122的长度大于第二管124的长度。如此,可以进一步调整共振频率,并且还可配合空气装置A中的共鸣管(未示出)的长度调整第一管122以及第二管124的配置以适于不同的共振频率。另外,连通管120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适于作为管路的形状,不以圆柱状为限;第一管122、第二管124的长度也可以是相
反过来,本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
[0032]请参考图3以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S包括直角弯折部L。所谓直角弯折部L是朝向垂直于原延伸方向的方向弯折的部位,且直角弯折部L形成在连通管120的外侧的位置。直角弯折部L包覆部分连通管120,例如是第二管124,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包覆第一管122。因此,相较于直线地设置的分隔板S,具有弯折的分隔板S具有更高的刚性,以进一步补强连通管120的结构。
[003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上部112以及下部114之间的侧面一周形成有密封部116。上部112以及下部114通过密封部116在上下方向焊接而固定,但也可以是其他适于密封的方式,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并且,分隔板S一体地连接于壳体110的第一面F1以及第二面F2,且第一面F1不与第二面F2相向。也就是说,分隔板S在直角弯折之后朝向垂直于原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从而第一面F1与第二面F2不在相向的方向上。分隔板S与壳体110一体化地设置可以提高刚性,且连接于不相向的两面上更能提升共振器100的膜面刚性,进而降低因共振造成的噪音。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分隔板S也可以是独立的部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壳体110,本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
[0034]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共振器中,分隔板将连通管分隔成了两部分,从而使一个连通管具有相当于两个连通管的结构。因此,在连通管的体积缩小之下增加了可布置其他部件的空间以及提升了组装性。此外,分隔板的设置也提升了共振器整体的刚性,进而能够降低因共振引起的噪音以及提升共振器的耐用性。并且,分隔板包括直角弯折部,相较于直线地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共振室;以及连通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且连接于空气装置,其中所述分隔板穿过所述连通管以分隔所述连通管,且所述分隔板形成为包覆部分所述连通管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外村卓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