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置系统、动力总成及宽体矿车,涉及汽车动力系统悬置技术领域,悬置系统用于将动力总成悬置于宽体矿车的车架上,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与变速箱,悬置系统包括两个前悬置、两个中悬置与两个后辅助悬置,两个前悬置分别设于发动机前部两侧对称位置,两个中悬置分别设于发动机后部两侧对称位置,两个后辅助悬置分别设于变速箱的中部两侧对称位置,动力总成通过两个前悬置、两个中悬置、两个后辅助悬置与车架形成六点式悬置方式。两个前悬置、两个中悬置以及两个后辅助悬置分别左右对称布局,受力均匀,将动力总成与车架隔开,避免两者刚性接触,起支撑、隔振作用,有效保护大功率的动力总成的正常工作。有效保护大功率的动力总成的正常工作。有效保护大功率的动力总成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置系统、动力总成及宽体矿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动力系统悬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置系统、动力总成及宽体矿车。
技术介绍
[0002]宽体车在矿区作业过程中因行驶道路崎岖不平,为保证整车动力性,柴油宽体车多采用大功率高扭矩的柴油机及八档变速箱的动力总成配置,该动力总成由于自重较大,行驶中的振动从车体传递到发动机,容易对柴油发动机、变速箱造成冲击损害。因此,一般在动力总成和宽体车车架之间设置悬置系统。悬置系统能隔断振动的传播,有效保护动力总成的正常工作。
[0003]按照悬置点的数量划分,悬置系统一般有三点式、四点式、五点式、六点式等,悬置点的数量根据动力总成的质量、外观尺寸、安装方式等决定,其中,三点式悬置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及不易产生干涉等优点,但也存在稳定性差等缺点,四点式悬置稳定性好,能克服较大的转矩反作用力,但扭转刚度较大,不利于隔离低频振动,五点式、六点式悬置是在四点式悬置的基础上,整体可靠性好。
[0004]现有的大多数六点式悬置系统在动力总成上的布置方式不佳,容易导致各个悬置的受力不均匀,整体可靠性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六点式悬置系统的可靠性。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悬置系统,所述悬置系统用于将动力总成悬置于宽体矿车的车架上,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与变速箱,所述悬置系统包括:
[0007]两个前悬置,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前部两侧对称位置;
[0008]两个中悬置,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后部两侧对称位置;
[0009]两个后辅助悬置,分别设于所述变速箱的中部两侧对称位置,
[0010]其中,所述动力总成通过两个所述前悬置、两个所述中悬置、两个所述后辅助悬置与所述车架形成六点式悬置方式。
[0011]可选地,所述前悬置、所述中悬置与所述后辅助悬置均包括悬置支架、减震垫与安装件,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所述减震垫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车架上,所述安装件用于将所述减震垫连接在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车架上。
[0012]可选地,所述车架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与所述悬置支架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悬置支架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与所述水平板垂直连接,所述竖直板用于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所述水平板用于与所述车架连接,且所述水平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
°
~5
°
。
[0014]可选地,所述水平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
°
。
[0015]可选地,所述前悬置的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悬置支架,所述前悬置的所述减震
垫包括第一减震垫,所述前悬置的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减震垫螺栓、第一垫片与第一锁紧螺母,所述前悬置还包括第一安装螺栓,所述第一安装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发动机上,所述第一减震垫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减震垫与所述第一悬置支架并通过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0016]可选地,所述中悬置的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二悬置支架,所述中悬置的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二减震垫,所述中悬置的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二减震垫螺栓、第二垫片与第二锁紧螺母,所述中悬置还包括第二安装螺栓,所述第二安装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二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发动机上,所述第二减震垫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减震垫与所述第二悬置支架并通过所述第二垫片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0017]可选地,所述后辅助悬置的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三悬置支架,所述后辅助悬置的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三减震垫,所述后辅助悬置的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三减震垫螺栓、第三垫片与第三锁紧螺母,所述后辅助悬置还包括第三安装螺栓,所述第三安装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三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变速箱上,所述第三减震垫螺栓穿过所述第三减震垫与所述第三悬置支架并通过所述第三垫片与所述第三锁紧螺母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与变速箱,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变速箱通过如上所述的悬置系统连接于宽体矿车的车架上。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宽体矿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悬置系统或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悬置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通过在发动机的前部两侧对称位置布置的前悬置、在发动机的中部两侧对称位置布置的中悬置以及在变速箱的中部两侧对称位置布置的后辅助悬置形成六点式悬置方式,两个前悬置、两个中悬置以及两个后辅助悬置分别左右对称布局,受力均匀,将动力总成与车架隔开,避免两者刚性接触,起支撑、隔振作用,可有效减缓发动机启动及熄火时的摇动、怠速抖动及路面冲击所引起的振动等,避免各类振动对大功率动力总成造成损害,对动力总成起到较好的保护和隔振效果,此外两个后辅助悬置还起到了辅助的支撑与减震作用,可靠性高,有效缓解振动对变速箱壳体的冲击,有效保护大功率的动力总成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悬置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悬置系统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悬置系统实施例中前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悬置系统实施例中中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悬置系统实施例中后辅助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悬置系统与车架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悬置系统与车架安装后的俯视图;
[0029]图8为本技术悬置系统与车架安装后的侧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发动机;2、变速箱;3、前悬置;31、第一悬置支架;32、第一安装螺栓;33、第一减震垫螺栓;34、第一垫片;35、第一减震垫;36、第一锁紧螺母;4、中悬置;41、第二悬置支架;
42、第二安装螺栓;43、第二减震垫螺栓;44、第二垫片;45、第二减震垫;46、第二锁紧螺母;5、后辅助悬置;51、第三悬置支架;52、第三安装螺栓;53、第三减震垫螺栓;54、第三垫片;55、第三减震垫;56、第三锁紧螺母;6、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置系统,所述悬置系统用于将动力总成悬置于宽体矿车的车架(6)上,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1)与变速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系统包括:两个前悬置(3),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1)前部两侧对称位置;两个中悬置(4),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1)后部两侧对称位置;两个后辅助悬置(5),分别设于所述变速箱(2)的中部两侧对称位置,其中,所述动力总成通过两个所述前悬置(3)、两个所述中悬置(4)、两个所述后辅助悬置(5)与所述车架(6)形成六点式悬置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3)、所述中悬置(4)与所述后辅助悬置(5)均包括悬置支架、减震垫与安装件,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所述减震垫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车架(6)上,所述安装件用于将所述减震垫连接在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车架(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6)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与所述悬置支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与所述水平板垂直连接,所述竖直板用于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所述水平板用于与所述车架(6)连接,且所述水平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
°
~5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3)的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悬置支架(31),所述前悬置(3)的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一减震垫(35),所述前悬置(3)的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减震垫螺栓(33)、第一垫片(34)与第一锁紧螺母(36),所述前悬置(3)还包括第一安装螺栓(32),所述第一安装螺栓(32)用于将所述第一悬置支架(31)连接于所述发动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冰川,王泽康,颜文星,叶春林,谈岭,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