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流体冷却装置,所述流体冷却装置包括第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特别涉及流体冷却装置
。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分析测试仪器内部流路中均存在化学流路,根据特定测试需求,部分化学流路中的蒸馏气体需液化为指定温度的液体,部分化学流路液体在进入检测器之前需降低至指定的温度
。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仪器内部均会存在一个液路冷凝装置
。
[0003]现有技术中,液路冷凝装置通常有以下几种:
[0004]1.
循环水冷凝装置,具体是通过热交换将气体
、
蒸汽
、
高温液体转变为常温液体,装置由循环水机
、
换热器
、
循环水管路等组成,装置存在体积大,噪声大,需经常更换循环水等问题
。
[0005]2.
空气浴冷凝装置,一般为风冷,待降温的气体
、
蒸馏气体
、
高温液体在较长的换热管路中流动,大风量风扇对换热管路进行降温
。
空气浴冷凝装置存在降温效率慢
、
噪声大
、
管路长等问题
。
[0006]3.
温度不可控型电子冷凝装置,具体通过控制空气压缩机
、
电子制冷片等部件对管路中的气体
、
蒸汽
、
高温液体进行降温,但由于其降温温度不可控,其应用场景少,同时存在成本高
、
体积大等问题
。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流体冷却装置,所述流体冷却装置包括第一
TEC、
第一散热器和流体管道;所述流体冷却装置还包括:
[0010]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
TEC
的热端,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
[0011]导热体,所述导热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TEC
的冷端,外侧具有螺旋状凹槽,所述流体管道设置在所述螺旋状凹槽内;
[0012]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内;
[0013]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
。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5]1. 降温快;
[0016]TEC
降温快,配合导热体外侧的螺旋状凹槽,使得流体的降温路程长,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
[0017]导热体的两端分别设置
TEC
,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
[0018]2. 体积小;
[0019]采用
TEC
制冷,体积小
、
无噪音,无需使用水等介质
。
附图说明
[0020]参照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
。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
图中:
[00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
TEC
和第一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温度变化示意图
。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3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技术
。
为了解释本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
。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
。
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
实施例1
[0025]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冷却装置包括:
[0026]第一
TEC16、
第一散热器
14
和流体管道,这些部件均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0027]第一承载件
13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承载件
13
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
TEC16
的热端,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
14
;
[0028]导热体
11
,所述导热体
11
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TEC16
的冷端,外侧具有螺旋状凹槽
12
,所述流体管道设置在所述螺旋状凹槽
12
内;
[0029]第一温度传感器
21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
21
设置在所述导热体
11
内;
[0030]第一散热风扇
15
,所述第一散热风扇
15
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
14。
[0031]为了提高降温效率,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冷却装置还包括:
[0032]第二
TEC
和第二承载件
33
,所述第二承载件
33
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
TEC
的热端,另一侧连接第二散热器
34
;
[0033]所述导热体
11
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
TEC
的冷端;
[0034]第二散热器
34
和第二散热风扇
35
,所述第二散热风扇
35
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器
34。
[0035]为了保持流体冷却装置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冷却装置还包括:
[0036]连接件
41
,所述连接件
41
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件
13
和第二承载件
33。
实施例2
[003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流体冷却装置的应用例
。
[0038]在该应用例中,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地,第一散热风扇
15、
第一散热器
14、
第一承载件
13、
第一
TEC16、
导热体
11、
第二
TEC、
第二承载件
33、
第二散热器
34
和第二散热风扇
35
依次设置,第一
TEC16
和第二
TEC
的冷端连接导热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流体冷却装置,所述流体冷却装置包括第一
TEC、
第一散热器和流体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
TEC
的热端,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导热体,所述导热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TEC
的冷端,外侧具有螺旋状凹槽,所述流体管道设置在所述螺旋状凹槽内;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内;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
TEC
和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二承载件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
T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保献,孙大勇,陈静,李春锋,李四华,肖靖泽,谭心炜,刘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