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包括前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辅助密封圈、气缸筒、气缸无杆腔、活塞、活塞辅助密封圈、活塞支撑环、活塞主密封圈、气缸有杆腔和活塞杆,在活塞处,活塞、气缸筒、活塞主密封圈和活塞辅助密封圈形成活塞上的密封区域,在前端盖中,活塞杆、前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形成前端盖中的密封区域;活塞和前端盖孔中心径向的周边上设有活塞贮脂腔和端盖贮脂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当密封件处缺少润滑脂时,实现了贮存的润滑脂向缺少部位间断性强制补充,成倍提高无油润滑气缸的润滑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气动技术中,动力气缸的活塞与缸筒;双作用动力气缸活塞杆与气缸 盖密封配合处的润滑因条件限制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送入气缸的压缩气体油雾化, 以达到在气体流动过程中,对密封配合处常态性的油润滑效果。另一种是采用干燥无油压 缩气体,装配时只在气缸及活塞和活塞杆需密封的表面以及密封件上涂抹一层润滑脂,靠 润滑脂对密封配合处进行脂润滑。目前的脂润滑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润滑脂在 气体中特别是温度较高的气体中因具有蒸发性会消耗减少。(2)气缸中的密封件和支撑环 (或称导向环)在工作的往复动作中会把润滑脂逐渐刮离需润滑的区域浪费掉。由于这 两个问题存在且不能得到润滑脂的补充,所以现气缸密封滑动距离要在脂润滑的条件下达 到油润滑5000 IOOOOKm或者以上,其密封件不可避免要经历润滑脂的液体麽擦-边界麽 擦-干麽擦三个阶段。而伴随这种现象,气缸不可避免会因缺少润滑而出现内阻增大,出力 减小,泄漏量增加的情况,严重制约气缸耐久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气缸耐久性的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 构,包括前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辅助密封圈、气缸筒、气缸无杆腔、 活塞、活塞辅助密封圈、活塞支撑环、活塞主密封圈、气缸有杆腔和活塞杆,在活塞处,活塞、 气缸筒、活塞主密封圈和活塞辅助密封圈形成活塞上的密封区域,在前端盖中,活塞杆、前 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形成前端盖中的密封区域;活塞和前端盖孔中 心径向的周边上设有活塞贮脂腔和端盖贮脂腔。所述活塞支撑环位于活塞主密封圈和活塞辅助密封圈之间,所述活塞杆支撑环位 于活塞杆主密封圈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之间。所述气缸的无杆腔和活塞上的密封区域通过连通孔dl和活塞贮脂腔连通。所述气缸有杆腔和前端盖中的密封区域通过前端盖上的连通孔d2和前端盖上的 配脂环槽以及端盖贮脂腔连通。所述活塞主密封圈为双向气动密封圈或单向气动密封圈。所述活塞主密封圈采用单向密封圈时,该活塞主密封圈为成对紧临背靠背设置方 式。所述活塞辅助密封圈为双向气动密封圈。所述活塞杆主密封圈为双向密封圈或具有单向密封作用的气动活塞杆密封圈。所述活塞贮脂腔和端盖贮脂腔为环槽或圆孔形式。当活塞主密封圈与活塞辅助密封圈左右位置调换时,活塞贮脂腔的开口朝向气缸3有杆腔一侧,气缸有杆腔与活塞上的密封区域通过连通孔dl和活塞贮脂腔连通。本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根据保护环境以及电子、医疗、食品等行业的要求,环境中不允许有油,因此无 油润滑是气动技术中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无油润滑可使系统简化。2、本结构中当密封件处缺少润滑脂时,实现了贮存的润滑脂向缺少部位间断性强 制补充。避免了现在的无油润滑中,因润滑脂流动性差,出现的距需润滑处较远位置有脂供 不过去的现象。3、通过适当调整活塞和气缸盖贮脂部位结构尺寸,合理控制润滑脂的储存量,使 之与气缸密封件正常油润滑状态下的预期寿命相匹配,就能消除密封件、支撑环处干麽擦 的出现,提高无油润滑气缸的耐久性,实现气缸寿命周期内的免维护使用。4、本方法工艺简单,容易实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非缓冲动力气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非缓冲动力气缸活塞结构主视图;图3是图2非缓冲动力气缸活塞结构A-A向剖视图;图4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缓冲动力气缸前端盖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活塞上主密封圈为单向密封圈时的 非缓冲动力气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6所示,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包括前端盖1、活塞杆主密封圈2、端 盖贮脂腔3、活塞杆支撑环4、活塞杆辅助密封圈5、气缸筒6、气缸无杆腔7、活塞8、活塞辅 助密封圈9、活塞支撑环10、活塞贮脂腔11、活塞主密封圈12、气缸有杆腔13、螺堵14和活 塞杆15。在保证性能前提下,在气缸的活塞8和前端盖1上增设具有双向密封功能的活塞 辅助密封圈9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5。参见图4所示,在活塞处,使活塞8、缸筒6、活塞主密 封圈12和活塞辅助密封圈9形成活塞上的封闭区域,活塞支撑环10位于活塞主密封圈12 和活塞辅助密封圈9之间;同样,在气缸前端盖中,活塞杆15、前端盖1、活塞杆主密封圈2 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5形成前端盖中的密封区域,活塞杆支撑环4位于主密封圈2和活塞 杆辅助密封圈5之间。在气缸活塞8和前端盖1孔中心径向的周边上做出活塞贮脂腔11 和端盖贮脂腔3,通过连通孔dl和活塞贮脂腔11将气缸的无杆腔7和活塞上的密封区域连 通;同样,通过前端盖上的连通孔d2和其上的配脂环槽D3XF3以及贮脂腔3将气缸有杆腔 13与前端盖1上的密封区域连通。工作中,当活塞8或活塞杆15密封件处的润滑脂M消耗 减少时,缺少处会形成润滑脂M压力的降低,利用工作时气缸内的高压气体Pl或P2,推动贮 脂腔中贮存的润滑脂M向活塞或前端盖需要润滑的密封件处蠕动补充,实现对气缸内活塞 8、气缸前端盖1密封部位间断性润滑脂M的强制润滑。在图1和图4所示的双作用气缸结 构中,活塞主密封圈12在满足气动密封件一般要求前提下,要求具有双向或单向气动密封作用;如图6所示,当活塞主密封圈12采用单向密封圈时,须成对紧临背靠背使用。活塞辅 助密封圈9在满足气动密封件一般要求前提下,要求具有双向气动密封作用,但为减小活 塞上增设辅助密封后,带来的气缸内阻增大,要求其密封圈要有低的摩擦系数并且静、动摩 擦系数尽量相近,如采用同轴密封圈类中的车氏双三角滑环式组合气动密封圈,车氏C型 滑环式组合密封圈等,以利用其中PTFE的材料特性更好满足气缸密封要求。活塞杆主密封 圈2可以是双向密封圈,也可以是各种具有单向密封作用的气动活塞杆用密封圈。活塞杆 辅助密封圈5与活塞辅助密封圈9 一样,要求具有双向气动密封作用,并且摩擦系数要低, 静、动摩擦系数相近。在图1和图6中,当活塞主密封圈12与活塞辅助密封圈9左右位置 调换时,活塞贮脂腔11的开口朝向气缸有杆腔13 —侧,并且通过孔dl和活塞贮脂腔11将 气缸有杆腔13与活塞上的密封区域连通。其中,活塞8和前端盖1中的活塞贮脂腔11和 端盖贮脂腔3不限于附图1、图2、图5、图6所示的圆孔,根据需要可采取其它形式,如活塞 8上的活塞贮脂腔11可以为一个与活塞外圆同轴的环槽等,但应以保证活塞8和前端盖1 刚度为前提。如图2和图3所示,活塞主密封圈安装沟槽宽Hl和沟槽底径Dl按标准气动活塞 密封圈沟槽设计。活塞辅助密封圈安装用沟槽宽H2和底径D2,考虑到减小活塞上增设辅助 密封后增加的静、动麽擦阻力,并使静、动摩擦阻力接近一致,按气动活塞用同轴类双向密 封组合密封件要求的沟槽参数设计。如车氏双三角滑环式组合气动密封圈要求的沟槽参 数,并取D2尺寸的下限。参见图1和图4,当气缸无杆腔7气压升高时,由于每个贮脂腔11 与其连通孔dl的总长度小于60毫米,润滑脂M运动阻力损失极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气缸的无油润滑结构,包括前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辅助密封圈、气缸筒、气缸无杆腔、活塞、活塞辅助密封圈、活塞支撑环、活塞主密封圈、气缸有杆腔和活塞杆,其特征在于:在活塞处,活塞、气缸筒、活塞主密封圈和活塞辅助密封圈形成活塞上的密封区域,在前端盖中,活塞杆、前端盖、活塞杆主密封圈和活塞杆辅助密封圈形成前端盖中的密封区域;活塞和前端盖孔中心径向的周边上设有活塞贮脂腔和端盖贮脂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万讯电力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