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6797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N型TOPCon电池及新型背面结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
,具体为一种
N

TOPCon
电池及新型背面结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N

TOPCon
电池(掺杂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具有很高的效率极限,接近晶硅太阳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
。TOPCon
电池的正面通常采用全覆盖的硼扩散工艺,其目的是为了在正面形成
PN
结,适配高温金属化工艺,降低金属复合保护开压,形成接触,还提供横向传输的作用,利于电流收集

电池背面是特征的背场结构,其膜层由内向外依次为
N
型硅片基底
‑‑
掺杂氧化层
—N

poly

Si
多晶硅层

氮化硅层,并且,在
TOPCon
电池的转换效率损失分析过程中,背面多晶硅层对光的寄生吸收作用不可忽略

在不影响钝化性能和烧结匹配性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降低多晶硅厚度,改善背面接触性能是改善电池短路电流参数,从而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思路之一

[0003]当前行业内普遍选用管式
PECVD
方式制备电池背面晶硅
poly

Si
,后者为电池提供了优秀的场钝化和硅基界面钝化;且由于
TOPCon
电池制程中背面采用烧穿型银浆,
poly

Si
需要足够的厚度与烧结匹配,减少银浆过度烧穿对电池造成的损失,在当前行业条件下,
poly

Si
的厚度通常为
80

160 nm。
这存在一个问题,
poly

Si
对光存在寄生吸收,造成电池短路电流降低,
TOPCon
电池背面的结构存在优化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N

TOPCon
电池及新型背面结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
N

TOPCon
电池,包括
N
型硅片,所述
N
型硅片正面上依次设置有
P
型掺杂层

正面钝化层

正面减反射层

正面金属栅线,所述
N
型硅片背面上依次设置有掺杂氧化层

背面非金属区晶硅层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

背面减反射层和背面金属栅线;所述背面晶硅层对应背面金属栅线区域设置,背面金属栅线依次穿过背面减反射层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形成接触;正面金属栅线依次穿过正面减反射层

正面钝化层,在
P
型掺杂层形成接触;所述
P
型掺杂层和
N
型硅片之间设置有电池的
PN
结,所述掺杂氧化层和背面非金属区晶硅层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构成的背场结构

[0006]优选的,所述
N
型硅片的电阻率范围为
0.1

10 Ω
cm。
[0007]优选的,所述正面减反射层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

氮氧化硅

氧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2种或3种的组合,厚度在1‑
150 nm
内任意选择;正面钝化层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铝

氧化硅或它们的组合,厚度在1‑
40 nm
内任意选择

[0008]优选的,所述掺杂氧化层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厚度可以为
0.1

2 nm
内任意选择;通过激光氧化叠加湿法刻蚀,实现背面晶硅层厚度和方阻差异化,背面非金属区晶
硅层可以为多晶硅层或非晶硅层,组分包括但不限于
Si
,厚度在
80 nm
以下
,
方阻在
60

180 Ω
/sq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可以为多晶硅层或非晶硅层,组分包括但不限于
Si
,厚度在
80

200 nm
以下,退火后方阻在1‑
40 Ω
/sq
,背面减反射层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

氮氧化硅

氧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2种或3种的组合,厚度在1‑
100 nm
内任意选择

[0009]优选的,所述正面金属栅线采用局域烧穿接触方式形成;和
/
或,背面金属栅线采用局域烧穿接触方式形成或全覆盖方式形成

[0010]优选的,所述背面非金属区晶硅层厚度,在金属栅线下局域厚度高,方阻低,非金属区域厚度低,方阻高的结构通过激光处理叠加湿法刻蚀形成一种
N

TOPCon
电池的新型背面结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

N
型硅片的正面制绒;
S2、
在硅片正面制备全覆盖
P
型掺杂层;
S3、
在硅片的背面形成掺杂氧化硅层和掺杂非晶硅层;
S4、
在硅片背面通过激光处理金属栅线区域的非晶硅层,形成局域重掺杂和表面氧化层;
S5、
在退火后进行槽式碱刻蚀,金属接触区受氧化层保护厚度不变,非金属接触区受刻蚀作用厚度减少;
S6、
在硅片的正面制备氧化铝钝化层;
S7、
在氧化铝钝化层的上面制备一层含氮化硅的减反射层;
S8、
在非晶硅层上面制备一层含氮化硅的减反射层;
S9、
在背面钝化减反射层上面印刷银浆形成背面电极;
S10、
在正面减反射层上面印刷银铝浆形成正面电极;
S11、
进行光注入

效率测试和分选包装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TOPCon
电池背面采用
poly
厚度和掺杂浓度差异化方案,即选用
N
型硅片制备电池,在用
PECVD
方法制备背面
poly
后,使用激光按照特定激光位移图形对电池背面局域范围内的
poly
处理,使掺杂浓度提高,方阻降低,并生成组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N

TOPCon
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N
型硅片(5),所述
N
型硅片(5)正面上依次设置有
P
型掺杂层(4)

正面钝化层(3)

正面减反射层(2)

正面金属栅线(1),所述
N
型硅片(5)背面上依次设置有掺杂氧化层(6)

背面非金属区晶硅层(7)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8)

背面减反射层(9)和背面金属栅线(
10
);所述背面晶硅层(8)对应背面金属栅线区域设置,背面金属栅线(
10
)依次穿过背面减反射层(9)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8)形成接触;正面金属栅线(1)依次穿过正面减反射层(2)

正面钝化层(3),在
P
型掺杂层(4)形成接触;所述
P
型掺杂层(4)和
N
型硅片(5)之间设置有电池的
PN
结,所述掺杂氧化层(6)和背面非金属区晶硅层(7)

背面金属区晶硅层(8)构成的背场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N

TOPCon
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
N
型硅片(5)的电阻率范围为
0.1

10 Ω
c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N

TOPCon
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减反射层(2)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

氮氧化硅

氧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2种或3种的组合,厚度在1‑
150 nm
内任意选择;正面钝化层(3)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铝

氧化硅或它们的组合,厚度在1‑
40 nm
内任意选择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N

TOPCon
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氧化层(6)的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厚度可以为
0.1

2 nm
内任意选择;通过激光氧化叠加湿法刻蚀,实现背面晶硅层厚度差异化或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赛勒斯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