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集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6404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19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的
,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动汽车上所使用的热管理系统中各个元器件之间的部署位置比较分散,导致管路走线较长,这使得液体在管路中循环流动时的压力损失较为严重,影响环路的制冷效果或制热效果

[0003]有鉴于此,相关技术中的热管理系统集中部署热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元器件,相关技术中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水侧组件

冷媒组件和换热组件,其中水侧组件包括水路基板和水箱,冷媒组件包括冷媒基板,其中,水侧组件

冷媒组件和换热组件集成在一起,换热组件集成在冷媒基板背离水侧组件的一侧,从而需要在冷媒基板上挖孔放置换热组件,造成冷媒基板材料浪费,而且,还会导致冷媒基板的延展面积过大,不利于小型化的目的,此外,由于水箱体积很大,且水箱的安装位置通常有一定要求,导致热管理系统安装环境受到限制,降低了环境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以实现对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小型化,并提高冷媒基板的结构强度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水侧组件

冷媒组件和换热组件,所述水侧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相对的两侧,所述水侧组件包括水路基板,所述水路基板的流道用于容纳第一介质,所述冷媒组件包括冷媒基板,所述冷媒基板的流道用于容纳第二介质,所述换热组件位于所述水路基板和所述冷媒基板形成的间隔空间内,且所述水路基板的流道

所述冷媒基板的流道均与所述换热组件的流道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进行热交换,所述水侧组件具有第一外接接口,所述第一外接接口用于通过管路连接热管理系统的水箱

换热组件位于水路基板和冷媒基板形成的间隔空间内,以构成“三明治”架构,无需在冷媒基板上开设用于放置换热组件的通孔,从而可以节约制造冷媒基板的基材,节约成本,而且因为冷媒基板上减少开设放置换热组件的通孔,也能够加强冷媒基板的强度,还能够减小冷媒基板的体积,冷媒基板的体积小型化,同样能够提高冷媒基板的强度

此外,可以通过管路将水箱与第一外接接口连通,从而实现水箱与热管理集成模块在功能上的配合,以及在位置上的解耦,以提高水箱以及热管理集成模块使用性能,还能够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热管理集成模块适配使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比如可以分别用于车辆和储能系统中

[000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水路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它位置

由于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与换热组件对应,所述水侧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水路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
它位置,从而能够使得水路基板尽量与换热组件的尺寸大小对应,以小型化水侧组件

[000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冷媒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它位置

由于第二表面与换热组件对应,所述冷媒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冷媒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它位置,从而能够使得冷媒基板尽量与换热组件的尺寸大小对应,以小型化水侧组件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路基板设有内腔,所述水侧组件的所有功能件均安装在所述水路基板背离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上和
/
或所述内腔

首先可以有利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小型化,而且由于部分功能件能够设于水路基板内部,从而可以使水路基板内的流道呈
3D
立体架构,可以有效利用立体空间,降低水路基板的在垂直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水侧组件的小型化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

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组件在所述水路基板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换热组件在所述冷媒基板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边缘和所述水路基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和
/
或,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和所述冷媒基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

由于第一投影的边缘与水路基板的边缘邻近,从而能够使得水路基板充分小型化,接近换热组件的第一投影的尺寸大小

由于第二投影的边缘与冷媒基板的边缘邻近,从而能够使得冷媒基板充分小型化,接近换热组件的第二投影的尺寸大小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冷媒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外轮廓形状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外轮廓形状一致

由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外轮廓形状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外轮廓形状一致,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整体更为规整,以便于小型化,还能够提高安装便捷性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侧组件

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的至少
75
%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正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冷媒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的至少
75
%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正对

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大小下限决定于换热组件,由于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的至少
75
%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正对,可合理小型化水路基板,从而使得热管理集成模块的能够合理小型化

由于冷媒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的至少
75
%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正对,可合理小型化冷媒基板,从而使得热管理集成模块的能够合理小型化

[0012]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接触所述水路基板,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接触所述冷媒基板

由于换热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水路基板和冷媒基板都有接触,可以保证水路基板和冷媒基板之间的近距离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隔空间只为容纳换热组件,有利于实现热管理集成模块整体的小尺寸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设于有水路接口,所述换热组件朝向所述水路基板的一侧上设有水路对接口,所述水路接口与所述水路对接口连接

由于水路接口位于水路基板朝向换热组件的一侧,水路对接口位于换热组件朝向水路基板的一侧,从而可以方便的将水路基板与水路对接口连接在一起

而且可以降低连接水路基板与换热组件之间的管道的长度,以便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小型化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路接口和所述水路对接口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侧组件

冷媒组件和换热组件,所述水侧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相对的两侧,所述水侧组件包括水路基板,所述水路基板的流道用于容纳第一介质,所述冷媒组件包括冷媒基板,所述冷媒基板的流道用于容纳第二介质,所述换热组件位于所述水路基板和所述冷媒基板形成的间隔空间内,且所述水路基板的流道

所述冷媒基板的流道均与所述换热组件的流道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进行热交换,所述水侧组件具有第一外接接口,所述第一外接接口用于通过管路连接热管理系统的水箱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水路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它位置;和
/
或所述冷媒组件的所有的功能件均分布在所述冷媒基板除了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的其它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基板设有内腔,所述水侧组件的所有功能件均安装在所述水路基板背离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上和
/
或所述内腔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组件

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冷媒组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组件在所述水路基板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换热组件在所述冷媒基板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边缘和所述水路基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和
/
或,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和所述冷媒基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冷媒基板朝向所述换热组件的表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外轮廓形状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外轮廓形状一致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接触所述水路基板,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接触所述冷媒基板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逯林锋李泉明黄铭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