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上装装置和使用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
。
技术介绍
[0002]移动应急电源车是一种带有发电装置的用于提供应急
、
保障电源或生产电源的专用车辆,为了保证移动应急电源车处于发电,需要把箱体
、
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组成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因此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汽车部件,在现有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中,还都是直接把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之间安装在箱体中,只是通过箱体的处于敞开状态的开启门进入的气流实现对箱体中的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进行降温处理,由于箱体的开启门一般处于箱体的侧面上,对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进行降温的气流只能单向涌入到箱体中,不能在箱体中形成对流流动的降温的气流,从而影响了对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的降温效果,
[0003]本技术通过形成降温流动气体的技术特征,对都是直接把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之间安装在箱体中并且只是通过箱体的处于敞开状态的开启门进入的气流实现对箱体中的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进行降温处理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0004]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基于申请人于
2023
年4月
15
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
、
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技术问题
、 />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
。
[0006]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因此提高了对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的降温效果
。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包含有具有箱体的上装装置本体
、
设置在箱体的周边侧面上的进排窗体组
。
[0008]由于设计了上装装置本体和进排窗体组,通过上装装置本体,实现了作为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主要部件,通过进排窗体组,实现了在箱体中形成从侧面注入和后端面排出吹动气体,实现了形成降温流动气体,解决了对都是直接把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之间安装在箱体中并且只是通过箱体的处于敞开状态的开启门进入的气流实现对箱体中的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进行降温处理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对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的降温效果
。
[0009]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形成降温流动气体的方式把上装装置本体和进排窗体组相互联接
。
[0010]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形成从侧面注入和后端面排出吹动气体的方式把进排窗体组与上装装置本体联接
。
[0011]本技术设计了,上装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
。
[0012]本技术设计了,进排窗体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进排窗体
、
第二进排窗体和第三进排窗体
。
[0013]以上五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产生侧面吸收和后端面释放的气体流,实现了对发电机组直吹降温
、
对电气配电部件飘过降温
。
[0014]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中间隔板
。
[001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技术的技术效果
。
[0016]本技术设计了,在箱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排窗体
、
第二进排窗体
、
第三进排窗体
、
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在第一进排窗体和第二进排窗体与第三进排窗体之间
、
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之间设置有中间隔板
。
[0017]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进排窗体
、
第二进排窗体
、
第三进排窗体
、
中间隔板
、
箱体
、
发电机组和电气配电部件,组成了本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
[0018]本技术设计了,箱体设置为侧面部具有开启门的盒状体并且箱体的底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发电机组联接,箱体的底端端面后部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联接并且箱体的内壁中间后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联接,箱体的其中一个侧面前部设置为与第一进排窗体联接并且箱体的其中另一个侧面前部设置为与第二进排窗体联接,箱体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三进排窗体联接
。
[0019]本技术设计了,发电机组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箱体联接并且发电机组的输出电源接口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连接,发电机组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进排窗体相对应分布并且发电机组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进排窗体相对应分布,发电机组的后端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相对应分布
。
[0020]本技术设计了,电气配电部件设置为具有配电处理电气元件的电气柜并且电气配电部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箱体联接,电气配电部件的外端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相对应分布并且电气配电部件的顶端部设置为与第三进排窗体联接
。
[0021]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安装在机动底盘上的应急电源设置
。
[0022]本技术设计了,中间隔板设置为中间部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并且中间隔板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箱体相对应分布,中间隔板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发电机组相对应分布并且中间隔板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相对应分布
。
[002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降温流动气体进行中间部收窄处理,增大了降温流动气体的流动速度,使位于发电机组的降温流动气体区间面增大
、
使位于电气配电部件的降温流动气体的流速增大
。
[0024]本技术设计了,第一进排窗体
、
第二进排窗体和第三进排窗体分别设置为包含有外框部
、
内框部
、
百叶窗部
、
衬板部
、
排水喉管部和内封板部并且外框部的内端端口部设置为与内框部的内端端口部联接,外框部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百叶窗部容纳式联接并
且内框部的前后内壁设置为与衬板部联接,内框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排水喉管部的内端口部联接并且外框部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内封板部联接,第一进排窗体
、
第二进排窗体和第三进排窗体分别设置为与箱体嵌入式联接并且外框部的周边外侧面部联接
。
[002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具有箱体
(50)
的上装装置本体
、
设置在箱体
(50)
的周边侧面上的进排窗体组,上装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发电机组
(60)
和电气配电部件
(70)
,进排窗体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进排窗体
(10)、
第二进排窗体
(20)
和第三进排窗体
(30)
,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发电机组
(60)
和电气配电部件
(70)
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中间隔板
(4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形成降温流动气体的方式把上装装置本体和进排窗体组相互联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形成从侧面注入和后端面排出吹动气体的方式把进排窗体组与上装装置本体联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在箱体
(50)
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排窗体
(10)、
第二进排窗体
(20)、
第三进排窗体
(30)、
发电机组
(60)
和电气配电部件
(70)
,在第一进排窗体
(10)
和第二进排窗体
(20)
与第三进排窗体
(30)
之间
、
发电机组
(60)
和电气配电部件
(70)
之间设置有中间隔板
(40)。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箱体
(50)
设置为侧面部具有开启门的盒状体并且箱体
(50)
的底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发电机组
(60)
联接,箱体
(50)
的底端端面后部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
(70)
联接并且箱体
(50)
的内壁中间后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
(40)
联接,箱体
(50)
的其中一个侧面前部设置为与第一进排窗体
(10)
联接并且箱体
(50)
的其中另一个侧面前部设置为与第二进排窗体
(20)
联接,箱体
(50)
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三进排窗体
(30)
联接,或,发电机组
(60)
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箱体
(50)
联接并且发电机组
(60)
的输出电源接口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
(70)
连接,发电机组
(60)
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进排窗体
(10)
相对应分布并且发电机组
(60)
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进排窗体
(20)
相对应分布,发电机组
(60)
的后端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
(40)
相对应分布,或,电气配电部件
(70)
设置为具有配电处理电气元件的电气柜并且电气配电部件
(70)
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箱体
(50)
联接,电气配电部件
(70)
的外端部设置为与中间隔板
(40)
相对应分布并且电气配电部件
(70)
的顶端部设置为与第三进排窗体
(30)
联接,或,中间隔板
(40)
设置为中间部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并且中间隔板
(40)
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箱体
(50)
相对应分布,中间隔板
(40)
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发电机组
(60)
相对应分布并且中间隔板
(40)
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电气配电部件
(70)
相对应分布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移动应急电源车的上装装置,其特征是:第一进排窗体
(10)、
第二进排窗体
(20)
和第三进排窗体
(30)
分别设置为包含有外框部
(1)、
内框部
(2)、
百叶窗部
(3)、
衬板部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国祥,王东攀,张连振,聂衍林,乔晓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开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