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756650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属于道路雨水处理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雨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较为流行的道路雨水控制做法通常是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等,或者将绿化隔离带建设为下凹形式,再结合地形设置雨水花园,以实现对道路雨水的调蓄与净化效果

常见的道路雨水花园原理如下:
[0003]如图8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道路海绵设施中,雨水径流经过道路横坡,经植被缓冲带进入下沉的雨水花园,然后经过渗透净化,由盲管

外排雨水管,进入市政雨水管网,超标雨水则由溢流井排出

该设施对道路雨水径流的调蓄净化效果良好,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雨水花园所处的地形往往是上凸或者与道路平齐的绿地,为了获得足够的下凹调蓄空间,需要较大的开挖量与下沉量,导致海绵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

此外对原有绿地的开挖,也会大大降低其景观效果

因此常规的道路雨水花园往往因为诸多限制条件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0004]除了传统的道路雨水花园,部分研究人员也在探索其他新型道路雨水控制系统

中国专利文献
CN206359928U
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道路机非隔离带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该方法是通过下凹式绿地的截污段具有的凹槽结构,将路面径流携带的泥沙

杂质截留;在截污段与下凹段的连接段密集种植灌木有效截留道路径流中的垃圾和漂浮的悬浮物

但是该方法具有以下不足:无法适用于非下凹式道路的机非隔离带或机非隔离带,景观效果不佳,整个系统断面空间要求大

中国专利文献
CN 108118769 A
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滞蓄净化系统”。
该方法是通过下沉式绿地导入雨水多功能收集井和除渣沉沙装置,对于粒径大于
125
μ
m
的悬浮物的去除效率可达
70


但是该方法具有以下不足:主要适用于雨水净化,设备费用高,不适用于非下凹式绿地

[0005]我国常见的机非隔离带多为上凸或与路面平齐形式,该种建设形式虽然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却不利于道路海绵设施的建设

传统道路海绵城市设施均需要一定的地表下凹空间,使下雨时雨水径流汇聚进入海绵设施,进一步收集

净化

因此实际工程中,在遇到非下凹隔离带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轻易实现道路雨水海绵设施的建设,为了达到预期的雨水控制效果,就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投入,并且要预留较大建设空间

此外传统道路海绵设施的建设由于需要设置下凹空间,往往会破坏机非隔离带原有的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用以解决传统道路雨水花园可能破坏原有景观或者因绿化带缺少地表下凹空间无法建设海绵设施的问题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包括对称设置于路面层上的路缘石,对称设置的路缘石之间设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上设有种植土,所述路缘石正下方的路基层内设有集水凹坑,所述集水凹坑内从上至下顺次铺设有级配碎石层和砾石排水层;所述集水凹坑的中部设有溢流井,所述溢流井的一端位于级配碎石层的上方,另一端位于砾石排水层的底部,所述砾石排水层内铺设有若干穿孔盲管,所述穿孔盲管的一端部于溢流井连通,所述溢流井的底端设有外排雨水管,所述外排雨水管的一端与溢流井连通,所述外排雨水管的另一端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所述路缘石上设有若干雨水导流通道,所述雨水导流通道用于将路面层上流动的雨水导流至集水凹坑内

[0009]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凹坑的内侧面上铺设有防水土工布

[0010]进一步,所述溢流井的上端高于级配碎石层
20

30cm。
[0011]进一步,所述穿孔盲管的孔径小于砾石排水层内砾石的粒径

[0012]进一步,所述雨水导流通道位于路面层上的一端设有过滤网

[0013]进一步,所述雨水导流通道位于路面层上的一端内部设有与之卡接设置的安装壳体,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固定于安装壳体上,所述安装壳体与过滤网相对的一端上设有与雨水导流通道连通的排水孔

[0014]进一步,所述过滤网为柔性过滤网,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设有利用雨水冲刷实现旋转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的内侧面上,所述旋转机构和过滤网之间设有若干
V
型连杆和横向连杆,所述
V
型连杆的一端与横向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横向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于过滤网上,所述旋转机构旋转时与
V
型连杆的另一端接触,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设有连接轴,若干所述
V
型连杆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连接轴上,所述连接轴的上方设有端部与安装壳体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与
V
型连杆数量匹配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安装板和
V
型连杆上

[0015]进一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柱状空心筒体,所述柱状空心筒体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上,所述柱状空心筒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组挡水板组件,所述挡水板组件包括若干挡水板,若干所述挡水板圆周均布于柱状空心筒体上

[0016]进一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柱状空心筒体,所述柱状空心筒体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上,所述柱状空心筒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
V
型连杆数量匹配的挡水板组件,一组所述挡水板组件包括若干挡水板,若干所述挡水板圆周均布于柱状空心筒体上,且相邻两挡水板之间的挡水板错开设置

[0017]进一步,所述横向连杆于过滤网连接的一端上设有连接骨架,所述连接骨架相对的两侧面分别固定于柔性过滤网和横向连杆的端部上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
可以与机非隔离带的景观良好融合,不影响景观效果

[0020]无需下凹的地表调蓄空间,无需对绿地进行开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机非隔离带的景观效果,与原有景观可以充分融合

[0021](2)
可以减少海绵设施的下沉高度,节约建设空间

[0022]将设施的调蓄空间设置在机非隔离带地面以下,无需地表下凹空间,从而减少了设施整体的下沉量

与传统的道路雨水花园相比,减少的下沉量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于路面层上的路缘石,对称设置的路缘石之间设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上设有种植土,所述路缘石正下方的路基层内设有集水凹坑,所述集水凹坑内从上至下顺次铺设有级配碎石层和砾石排水层;所述集水凹坑的中部设有溢流井,所述溢流井的一端位于级配碎石层的上方,另一端位于砾石排水层的底部,所述砾石排水层内铺设有若干穿孔盲管,所述穿孔盲管的一端部于溢流井连通,所述溢流井的底端设有外排雨水管,所述外排雨水管的一端与溢流井连通,所述外排雨水管的另一端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所述路缘石上设有若干雨水导流通道,所述雨水导流通道用于将路面层上流动的雨水导流至集水凹坑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凹坑的内侧面上铺设有防水土工布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的上端高于级配碎石层
20

30cm。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盲管的孔径小于砾石排水层内砾石的粒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导流通道位于路面层上的一端设有过滤网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导流通道位于路面层上的一端内部设有与之卡接设置的安装壳体,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固定于安装壳体上,所述安装壳体与过滤网相对的一端上设有与雨水导流通道连通的排水孔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非下凹式机非隔离带的道路雨水蓄滞净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广奇赵政阳赵志伟李莉周飞祥杨映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