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1704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

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压缩机在制冷系统中起到压缩气体作用,压缩机类型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转子压缩机

该类型压缩机是通过电机带动曲轴转动,通过曲轴的偏心段与气缸相互作用,对气体进行压缩

在大规格转子压缩机研发过程中发现,对于曲轴的设计尤为重要,现有技术的大规格转子压缩机因曲轴跨度长,因此设有三段接触式轴承,防止曲轴扭曲变形

曲轴分为长轴

上偏心部

同心圆部

下偏心部

短轴,其长轴与上法兰

同心圆部与上隔板

短轴与下法兰分别形成摩擦副,同时曲轴上

下偏心部与滚子共同在气缸中压缩气体,在运行过程中,滚子绕偏心部自转,同样形成一对摩擦副,为了使压缩机正常运行,需对各摩擦副进行润滑

散热

现有转子压缩机的油路结构设置在曲轴上,曲轴中心设置大油孔,采用导油片供油,且为了保证压缩机摩擦副的润滑

散热,还要求设置多个径向出油孔,以确保足够的润滑油进行润滑作用

[0003]现有油路结构存在如下缺陷:其一,曲轴中心为空心结构,并且与曲轴配合的上法兰上端部

上法兰柔性槽部位

上偏心部<br/>、
同心圆部

下偏心部以及下法兰柔性槽部位均设有径向出油孔,综上现有曲轴结构特征,曲轴结构强度严重受损,在运行过程中曲轴存在断轴

变形等风险,严重影响压缩机可靠性

其二,曲轴长轴径向侧出油孔设置,向电机下腔泵油,同时压缩机泵体排气口正好处在出油口的下方位置,从曲轴长轴径向侧出油孔泵出的润滑油随排气进入电机流通通道,使得压缩机吐油率增大,压缩机性能及可靠性降低;同时曲轴中心为通油孔,也会造成压缩机吐油率增大,压缩机性能及可靠性降低问题

[000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油路结构设置在曲轴上,曲轴结构强度受损,在运行过程中,导致曲轴容易断轴

变形等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

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油路结构设置在曲轴上,曲轴结构强度受损,导致曲轴容易变形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

压缩机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包括,泵体组件,所述泵体组件上设置有输油流路,所述泵体组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输油流路相连通,所述泵体组件的端部设置有输油组件,所述输油组件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通过输油管相连通,所述输油组件能抽取压缩机油池内的油,从而输送至所述输油流路中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曲轴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内设置有第一滚子,所述第一滚子与所述曲轴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法兰,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隔板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法兰内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气缸内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隔板内设置有第四通道,所述第一滚子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凹
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曲轴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通道

所述第三通道

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一流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法兰上还设置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六凹槽连通所述第一流道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的外壁,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输油管能将油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输送至所述第一通道中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法兰背向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上设置有第一盖板,且,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法兰之间,所述输油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法兰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泵体组件排出的介质能流入所述第一腔室中,从而排出压缩机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法兰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七凹槽,所述第七凹槽与所述曲轴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流道流出的油流入所述第二腔室内,然后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流入所述压缩机油池内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气缸和第二滚子,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气缸背向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二滚子与所述曲轴相连接,所述第二滚子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曲轴之间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一隔板内设置有第五通道,所述第二隔板内设置有第六通道和第七通道,所述第二气缸上设置有第八通道,所述第二法兰上设置有第九通道和第十通道,所述第四通道

所述第五通道

所述第七通道

所述第八通道

所述第九通道

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三流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还通过所述第六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相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法兰的内壁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与所述曲轴之间形成有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法兰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十通道与所述第四流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八凹槽,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曲轴之间形成第五流道,所述第四流道

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第五流道

所述第八凹槽

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依次连通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法兰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或,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

压缩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通过输油组件抽取压缩机油池内的油,从而依次流经输油管和第一开口,将油输送至输油流路中,油进入输油流路中后,会流入压缩机各个部件之间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组件,所述泵体组件上设置有输油流路,所述泵体组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
(17)
,所述第一开口
(17)
与所述输油流路相连通,所述泵体组件的端部设置有输油组件
(14)
,所述输油组件
(14)
与所述第一开口
(17)
之间通过输油管
(15)
相连通,所述输油组件
(14)
能抽取压缩机油池内的油,从而输送至所述输油流路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曲轴
(1)
和第一气缸
(9)
,所述第一气缸
(9)
内设置有第一滚子
(8)
,所述第一滚子
(8)
与所述曲轴
(1)
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
(9)
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法兰
(10)
,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隔板
(7)。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
(10)
内设置有第一通道
(16)
和第二通道
(18)
,所述第一气缸
(9)
内设置有第三通道
(19)
,所述第一隔板
(7)
内设置有第四通道
(20)
,所述第一滚子
(8)
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
(33)
,所述第一凹槽
(33)
与所述曲轴
(1)
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通道
(16)、
所述第三通道
(19)、
所述第四通道
(20)
和所述第一流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法兰
(10)
上还设置有第六凹槽
(34)
,所述第二通道
(18)
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
(16)
,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六凹槽
(34)
连通所述第一流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
(17)
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
(10)
的外壁,所述第一开口
(17)
与所述第一通道
(16)
相连通,所述输油管
(15)
能将油通过所述第一开口
(17)
输送至所述第一通道
(16)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
(10)
背向所述第一气缸
(9)
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隔板
(11)
,所述第三隔板
(11)
上设置有第一盖板
(12)
,且,所述第三隔板
(11)
位于所述第一盖板
(12)
与所述第一法兰
(10)
之间,所述输油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
(12)
上,所述第一盖板
(12)
上设置有第二开口
(36)
,所述第三隔板
(11)
与所述第一法兰
(10)
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
(27)
,所述泵体组件排出的介质能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27)
中,从而排出压缩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
(10)
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七凹槽
(35)
,所述第七凹槽
(35)
与所述曲轴
(1)
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隔板
(11)
与所述第一盖板
(12)
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韬阙沛祯梁社兵崔雪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