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及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1244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和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所述电热锅包括锅体、锅胆、锅盖,锅胆置于锅体内,锅体设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于锅胆底部,锅胆包括内金属层和匀热层,匀热层用于将锅胆底壁的热量传递至侧壁,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助沸阵列,助沸阵列包括用于产生微气泡的多个凹槽或凸起,助沸阵列包括位于底壁的第一助沸阵列、位于侧壁的第二助沸阵列,第一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不小于第二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第一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底壁产生底微气泡,第二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侧壁产生侧微气泡,侧微气泡与底微气泡聚合,以增强贴近侧壁处的沸腾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烹饪过程中沸腾更加均匀,并实现无涂层不粘。实现无涂层不粘。实现无涂层不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及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及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诸如电饭煲之类的电热锅,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内设有锅胆以及发热盘或者IH线盘等加热装置,锅胆一般由金属材质制成,加热装置通电后可将热量传递给锅胆,使得锅胆中的米饭可以受热熟化。但电热锅在煮饭的过程中会出现粘锅现象,导致用餐后锅胆难以清洁,令用户的使用体验变差。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案:
[0003]一类是在锅胆的内壁设置不沾涂层,但不沾涂层在长期的烹饪过程在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温烹饪及干烧的情况下,不沾涂层更容易脱落,影响其防粘效果的同时,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对此,现有技术中还有在锅胆内壁表面设置凹槽,仅在凹槽内设置不沾涂层,以期减小涂层的使用面积并尽量减小刮擦等因素造成涂层脱落的概率,但该方案的涂层还是有脱落的风险。
[0004]一类是将炊具表面制成具有凸起单元体的非光滑表面,并公开了可将凸起单元体替换为凹坑,但申请人在实现该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案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泡比较不可控,气泡大小不一且主要集中在锅胆的底壁处,使得烹饪过程中的沸腾不均匀,导致米饭上部和下部口感不一。
[0005]另一类是申请人在先已申请的水润膜0涂层技术,在此基础上,申请人继续研究,产生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烹饪过程中沸腾的均匀性以及米饭的平整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及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包括锅体、锅胆、锅盖,所述锅胆放置于锅体内,锅体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锅胆底部,其中,所述锅胆包括内金属层和匀热层,所述匀热层用于将锅胆底壁的热量传递至侧壁,所述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助沸阵列,所述助沸阵列包括用于产生微气泡的多个凹槽或凸起,所述助沸阵列包括位于底壁的第一助沸阵列、位于侧壁的第二助沸阵列,所述第一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不小于第二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所述第一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底壁产生底微气泡,所述第二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侧壁产生侧微气泡,所述侧微气泡与底微气泡聚合,以增强贴近侧壁处的沸腾效果。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等效直径小于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或者,所述凸起的等效直径小于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或凸起的等效直径为100微米至800微米。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等效深度或凸起的等效高度为30微米至150微米。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助沸阵列中的凹槽或凸起沿锅胆轴向的等效宽度大于第一助沸阵列中凹槽或凸起的等效直径。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助沸阵列中的凹槽或凸起沿锅胆周向的等效宽度小于第一助沸阵列中凹槽或凸起的等效直径。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胆还包括外金属层,所述匀热层夹设于所述外金属层和所述内金属层之间,所述外金属层和/或内金属层为食品级金属材质制成。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胆还包括设于锅胆内侧的保护金属层,所述保护金属层覆盖于所述助沸阵列上。
[0016]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至少复合有内金属层和匀热层的金属板材;在内金属层一侧进行蚀刻或雕刻或压制形成助沸阵列,所述助沸阵列包括多个凹槽或凸起;拉伸或冲压设有助沸阵列的金属板材制成锅胆,以使得锅胆底壁的助沸阵列密度大于侧壁的助沸阵列密度。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制成的锅胆内壁进行镀金属膜,以在所述助沸阵列上形成保护金属层;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制成的锅胆内壁进行喷砂或雕刻或助沸阵列整形,形成待镀金属膜锅胚,对锅胚进行抛光后镀金属膜。
[0018]采用上述技术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
[0019]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内金属层和匀热层,并在内金属层上设置用于在锅胆底壁产生底微气泡的第一助沸阵列和用于在锅胆侧壁产生侧微气泡第二助沸阵列,相较于光滑的金属表面而言:由于设置了匀热层,并在底壁和侧壁上设置了助沸阵列,在加热过程中,匀热层可以将底壁的热量传递至侧壁,使得侧壁的温度和底壁的温度相差较小,从而实现底壁和侧壁的内金属层处均可产生微气泡的效果并且产生的气泡比较均匀;位于底壁边缘处的第一助沸阵列所产生的底微气泡能够在浮力等的作用下,与第二助沸阵列产生的侧微气泡聚合,增强了贴近侧壁处的沸腾效果,使烹饪过程中的沸腾更加均匀,提高了米饭的口感,并且侧壁处较强的沸腾效果还能够对米粒进行扰动,使米饭在糊化阶段能够处于动态,不易出现粘壁的现象,而位于底壁中部区域的第一助沸阵列所产生的底微气泡则与侧微气泡互不接触,且由于自身体积比较小,其在冒出过程中的动能以及对米粒的产生推力、拖拽力较小,进而避免了米饭表面产生“螃蟹孔”,保证了米饭的平整度。另外,由于助沸阵列由多个凹槽或凸起形成,水、汽能够填充并存留于凹槽或凸起间的低洼处,即使在糊化阶段米饭粒贴靠在内金属层表面上并有粘壁的趋势,被米饭粒封住的水汽也能在受热膨胀后产生对米饭粒的推力,降低米饭粒的粘附力,方便米饭粒能够在该推力以及气泡的推力、拖拽力的作用下脱离,使米饭不会沾粘锅胆内壁上;此外,助沸阵列的设置还改变了内金属层表面的几何结构,提高了内金属层表面的可润湿性,使得在煮饭结束后,锅胆内剩余的少量水以及米饭间隙中水蒸气形成的小水滴可以更好附着于内金属层的表面并留存于凹槽或凸起间的低洼处,从而形成一层水润膜,这层水润膜会对米饭和锅胆内壁进行浸润,减小米饭与锅胆的粘接力,使米饭不会沾粘锅胆内壁上,从而最终实现无涂层不粘的效果,方便用户清洗锅胆。
[0020]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易清洗电热锅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锅体100;加热装置110;锅胆200;内金属层201;匀热层202;外金属层203;凹槽204;连接部205;底壁210;第一助沸阵列211;侧壁220;第二助沸阵列221;口部222;腰部223;过渡连接部224;烹饪腔230;锅盖300。
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包括锅体、锅胆、锅盖,所述锅胆放置于锅体内,锅体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锅胆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胆包括内金属层和匀热层,所述匀热层用于将锅胆底壁的热量传递至侧壁,所述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助沸阵列,所述助沸阵列包括用于产生微气泡的多个凹槽或凸起,所述助沸阵列包括位于底壁的第一助沸阵列、位于侧壁的第二助沸阵列,所述第一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不小于第二助沸阵列的凹槽或凸起密度,所述第一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底壁产生底微气泡,所述第二助沸阵列用于煮饭时在侧壁产生侧微气泡,所述侧微气泡与底微气泡聚合,以增强贴近侧壁处的沸腾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等效直径小于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或者,所述凸起的等效直径小于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或凸起的等效直径为100微米至800微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等效深度或凸起的等效高度为30微米至150微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助沸阵列中的凹槽或凸起沿锅胆轴向的等效宽度大于第一助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崔卫民王小康王翔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