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104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属于汽车消声装置技术领域,消声筒体的内部通过多个镂空的隔板分隔有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第一腔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消声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系统复杂,布置紧凑,其产生动力的系统较为复杂,有的或存在较多个提供动力的系统,例如增程器系统和电能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系统与传统汽车相比,消声器容积有所降低,且噪声指标更加严苛,在此情况下,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燃油优先体验模式下排气低频噪声问题,故使用被动阀新技术来压制气流的流动性以满足消声要求,但是仅使用被动阀不足以达到很好的消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以解决排气消声系统的消声器容积有所降低,且噪声指标更加严苛,仅仅使用被动阀还是不足以达到很好的消声效果的问题

[0004]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包括消声筒体

进气管

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所述消声筒体的内部通过多个镂空的隔板分隔有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第一腔室

第二腔室

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所述进气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中间管贯穿所述第二腔室

第三腔室且所述中间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以及第四腔室内,所述消声筒体的两侧分别连通有左尾管以及右尾管并且消声筒体内部的气流借助于所述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排出所述消声筒体外

[0005]优选的,所述左尾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左出气管一

>左出气管二

左出气管三以及左出气管四,所述左出气管一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所述左出气管二位于第一腔室内,所述左出气管三贯穿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所述左出气管三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腔室以及第四腔室内,所述左出气管四的一端位于所述消声筒体外

[0006]优选的,所述右尾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右出气管一以及右出气管二,所述右出气管一的一端位于第四腔室内且其端部焊接有被动阀,所述右出气管一另一端位于第三腔室内且连通有高频管,所述高频管的端部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与所述右出气管二连通,所述右出气管二贯穿所述第一腔室且所述右出气管二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消声筒体外

[0007]优选的,所述中间管的表面设有多个消声孔且所述消声孔位于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内,所述第四腔室内填充有吸声棉

[0008]优选的,所述消声筒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端盖和右端盖且借助于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使所述消声筒体内部呈密封结构,所述左端盖上设有左端盖吊钩组件,所述右端盖上设有右端盖吊钩组件,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管吊钩组件,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进气管支撑板且所述进气管支撑板与所述进气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固定连接有隔板支撑杆

[0009]本技术采用具有以下优点:
[0010]本技术在消声器容积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在消声筒体的内部设置左右尾管,其中在右尾管设有被动阀结构,左尾管结构较长;气流一部分流窜在消声筒体内部的气流借助于左尾管排出消声筒体外,由于左尾管较长,能量在长尾管中削弱,对于低频噪声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一部分的气流推动右尾管上的被动阀,使用被动阀结构能够抑制低频噪声,然后借由右尾管排出消声筒体外,左尾管以及右尾管的设置均延长了声波在消声筒体内的流动路径,有效消耗声波能量,进而达到了消除噪声的作用;并且可以调节隔板上以及中间管上消声孔数可以有效的解决排气系统的背压问题,通过对左右尾口气流的均衡性进行调节,并且本装置只使用了一个被动阀结构,即节约了成本,又为汽车底盘布置其它装置节约了空间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0014]其中:
[0015]1、
进气管;
2、
进气管吊钩组件;
3、
左端盖吊钩组件;
4、
右端盖吊钩组件;
5、
左出气管四;
6、
右出气管二;
7、
右端盖;
8、
筒体;
9、
左端盖;
10、
第一腔室;
11、
第二腔室;
12、
第三腔室;
13、
第四腔室;
14、
左出气管二;
15、
左出气管三;
16、
左出气管一;
17、
高频管;
18、
右出气管一;
19、
被动阀;
20、
进气管支撑板;
21、
中间管;
22、
吸声棉;
23、
隔板支撑杆;
24、
消声孔;
25、
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

技术方案有更完整

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17]如图1‑3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包括消声筒体
8、
进气管
1、
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所述消声筒体8的内部通过多个镂空的隔板分隔有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第一腔室
10、
第二腔室
11、
第三腔室
12
以及第四腔室
13
,所述进气管1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腔室
10
连通,中间管
21
贯穿所述第二腔室
11、
第三腔室
12
且所述中间管
21
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
10
以及第四腔室
13
内,所述消声筒体8的两侧分别连通有左尾管以及右尾管且消声筒体8内部的气流借助于所述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排出所述消声筒体8外

[0018]所述左尾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左出气管一
16、
左出气管二
14、
左出气管三
15
以及左出气管四5,所述左出气管一
16
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
10
和第二腔室
11
内,所述左出气管二
14
位于第一腔室
10
内,所述左出气管三
15
贯穿第二腔室
11
以及第三腔室
12
,所述左出气管三
15
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腔室
10
以及第四腔室
13
内,所述左出气管四5的一端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消声筒体(8)

进气管(1)

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所述消声筒体(8)的内部通过多个镂空的隔板分隔有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第一腔室(
10


第二腔室(
11


第三腔室(
12
)以及第四腔室(
13
),所述进气管(1)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腔室(
10
)连通,中间管(
21
)贯穿所述第二腔室(
11


第三腔室(
12
)且所述中间管(
21
)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
10
)以及第四腔室(
13
)内,所述消声筒体(8)的两侧分别连通有左尾管以及右尾管且消声筒体(8)内部的气流借助于所述左尾管以及右尾管排出所述消声筒体(8)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尾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左出气管一(
16


左出气管二(
14


左出气管三(
15
)以及左出气管四(5),所述左出气管一(
16
)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腔室(
10
)和第二腔室(
11
)内,所述左出气管二(
14
)位于第一腔室(
10
)内,所述左出气管三(
15
)贯穿第二腔室(
11
)以及第三腔室(
12
),所述左出气管三(
15
)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腔室(
10
)以及第四腔室(
13
)内,所述左出气管四(5)的一端位于所述消声筒体(8)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燕戴成军徐壮华丁春雷廖静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