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9100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蒸汽发生器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侧壁;沿所述管体的径向,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管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因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最接近热源,因此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的温度上升速度大于管体中心处的水体,内侧壁处的高温水形成向上的对流,高温水向上流动,遇到内侧壁上凸起部从而改变流向,从向上改为斜向管体中心区域,从而使接近内侧壁的高温水对流变化为湍流,内侧壁处的高温水向管体中心流动与管体中心处的低温水混合,加快了管路中心处的水体加热速度,进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蒸箱或蒸烤一体机等烹饪设备中设置蒸汽发生器以用于产生蒸汽。
[0003]目前,较多烹饪设备使用直立式不锈钢管蒸汽发生器,该蒸汽发生器在耐腐蚀、减少水垢附着以及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直立式不锈钢管蒸汽发生器包括管体和加热管,加热管围绕管体设置。
[0004]在加热管工作时,加热管的热量通过管体的侧壁传递至管体内的水;其中,与管体的侧壁接触的水(以下简称为外侧水)快速升温,从而形成对流并向上升起,而管体中间部分的水则通过与外侧水热传导进行加热,加热的效率较低,进而使蒸汽发生器加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管体;
[0007]所述管体包括内侧壁;沿所述管体的径向,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管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0008]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设有凹槽结构,以使所述第一距离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结构绕所述管体的轴线呈螺旋状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结构为多个;
[0012]每个所述凹槽结构为环状,多个所述凹槽结构沿所述管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的直径为D1,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D2,D2≤0.1
×
D1。
[0014]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的直径为D1,
[0015]所述内侧壁的轴向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凹槽结构使所述第一截面的两侧均形成沿管体的轴向交替设置的凸起部和内凹部;
[0016]沿所述管体的轴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凹部之间的间隙为L1,L1≤0.1
×
D1。
[0017]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的直径为D1,
[0018]所述内侧壁的轴向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凹槽结构使所述第一截面的两侧均形成沿管体的轴向交替设置的凸起部和内凹部;
[0019]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内凹部的宽度为L2,L2≤0.3
×
D1。
[0020]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的轴向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凹槽结构使所述第一截面的两侧均形成沿管体的轴向交替设置的凸起部和内凹部;
[0021]所述内凹部为梯形;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内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内凹部的底壁宽度。
[0022]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围设在所述管体外侧。
[0023]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蒸汽发生器。
[0024]本技术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侧壁;沿所述管体的径向,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管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在蒸汽发生器工作时,加热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通过热传导传递至管体,再通过管体的管壁将热能传递给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并将热量依次向管体中心处的水体传递。因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最接近热源,因此与内侧壁接触的水体的温度上升速度大于管体中心处的水体,内侧壁处的高温水形成向上的对流,高温水向上流动,遇到内侧壁上凸起部从而改变流向,从向上改为斜向管体中心区域,从而使接近内侧壁的高温水对流变化为湍流,内侧壁处的高温水向管体中心流动与管体中心处的低温水混合,加快了管路中心处的水体加热速度,进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的剖面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中水体改变流向的原理图;
[0028]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标:1-管体;11-内侧壁;111-内凹部;112-凸起部;2-加热件;3-水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及烹饪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0033]实施例1
[0034]本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管体1;管体1包括内侧壁11;沿管体1的径向,内侧壁11与管体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沿管体1的轴向,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
[0035]沿管体1的轴向,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使内侧壁11沿管体1的轴向形成
凸起部112和内凹部111交替设置的结构。
[0036]在蒸汽发生器工作时,加热件2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通过热传导传递至管体1,再通过管体1的管壁将热能传递给与内侧壁11接触的水体3,与内侧壁11接触的水体3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并将热量依次向管体1中心处的水体3传递。
[0037]如图3所示,图中箭头示意水体3的流动方向,因与内侧壁11接触的水体3最接近热源,因此与内侧壁11接触的水体3的温度上升速度大于管体1中心处的水体3,内侧壁11处的高温水形成向上的对流,高温水向上流动,遇到内侧壁11上凸起部112从而改变流向,从向上改为斜向管体1中心区域,从而使接近内侧壁11的高温水对流变化为湍流,内侧壁11处的高温水向管体1中心流动与管体1中心处的低温水混合,加快了管路中心处的水体3加热速度,进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
[0038]并且,内侧壁11沿管体1的轴向形成凸起部112和内凹部111交替设置的结构,增大了内侧壁11的换热面积,实现了在管体1相同高度(沿管体1轴向的高度)和管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能够将更多的由加热件2传导过来的热量传递至管体1内的水体3,从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效率。在蒸汽发生器所需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缩小蒸汽发生器的外形尺寸,减少蒸汽发生器的安装空间,使蒸汽发生器更容易布置。
[0039]此外,内侧壁11处的水体3由向上的对流运动变化为湍流运动后,因流体的运动方向混乱,从而增加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包括内侧壁(11);沿所述管体(1)的径向,所述内侧壁(11)与所述管体(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沿所述管体(1)的轴向,所述第一距离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11)设有凹槽结构,以使所述第一距离沿所述管体(1)的轴向增大和减小交替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绕所述管体(1)的轴线呈螺旋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为多个;每个所述凹槽结构为环状,多个所述凹槽结构沿所述管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11)的直径为D1,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D2,D2≤0.1
×
D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11)的直径为D1,所述内侧壁(11)的轴向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凹槽结构使所述第一截面的两侧均形成沿管体(1)的轴向交替设置的凸起部(112)和内凹部(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汪斌强张斌阮华平宋小明李中正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